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成道吉日(再论寿圣寺佛生西域)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成道吉日(再论寿圣寺佛生西域)下邳是正史记录发现佛教最早的地区,下邳留下了大量佛教踪迹:皇室第一个佛教徒楚王刘英管辖之地。下邳出现历史上中国出家修道的汉族僧徒第一人严佛调,同时他也是中国个人翻译经书事业中的第一人,中国自撰述经书第一人,中国修庙建寺的第一人,中国境外宣传佛经第一人。笮荣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富丽堂皇佛教浮屠——九镜楼,举办了当时世界上最规模盛大的佛教聚斋活动。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佛教是产生于“身毒”,由西域传入中国。下邳、彭城一带应该是佛教首传之地或者主要传播之地。古人没有严格分辨身毒和西域的关系及其准确地理位置。留下了“佛生西域”的说法。早在公元前5世纪《罗摩舒那》、《摩柯婆多》就记载东方有“支那”。 成书于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列子》载: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列子是战国(前475——前221)早期人,而西汉刘向(前77——前6)评论《列子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成道吉日(再论寿圣寺佛生西域)(1)

十二“佛生西域”揭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

妙峰山寿圣寺重建时,挖掘出一些原来古庙文物,其中一块残碑却保留下来“佛生西域”四个字。显然这是寿圣古寺保留下来一种佛教传入华夏说法。无疑将引起人们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地点的思考。

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后汉书第七十八·西域传》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洛阳白马寺古籍记载:汉明帝梦后,通过傅毅解释说此金人即为西方的佛,明帝遂遣使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力邀其赴中国讲经,永平十二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翌年建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劳,故取名白马寺。照此说法,中国汉传佛教,首先是由朝廷官方引入的,“楚王英始信其术”,而后民间“百姓稍有奉者”。佛教在中国是由官方引入推向民间的。

同样《后汉书第十卷·楚王刘英传》又记载:“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诏令天下死罪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国相曰:‘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因以班示诸国中傅。英后遂大交通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

汉明帝诏书早在梦佛前三年就表彰楚王刘英崇尚佛教“浮屠”的“仁祠”,“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并且“班示诸国中傅”,给各诸侯国官员看,让他们学习。刘英早就到佛教祠堂中学着做浮屠斋戒祭祀之事。这又成佛教首先由民间传入后经由官方推动的。

我们先不管,佛教传入中国是官方还是民间推动的,历史典籍上佛教传入时间就存在发现大量蛛丝马迹。

首先,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 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他不愿继承王位,便外出寻道,舍弃了婆罗门教,避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距今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5世纪《罗摩舒那》、《摩柯婆多》就记载东方有“支那”。 成书于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列子》载: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列子是战国(前475——前221)早期人,而西汉刘向(前77——前6)评论《列子》“不似一家之言”。尽管有人认为《列子》是以后伪书,但我们可以看见这是先秦人时代中国已经知道佛。魏收的《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武帝“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道通之渐也。”这恐怕是最早的中华人见到佛像的叙述。汉武帝“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这可能是关于佛教的第一次记录。“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这些都是早于汉明帝白马驮经的年代。诸如以上所说,佛教早就传入中国,但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应该是张骞通西域年代。

下邳是正史记录发现佛教最早的地区,下邳留下了大量佛教踪迹:皇室第一个佛教徒楚王刘英管辖之地。下邳出现历史上中国出家修道的汉族僧徒第一人严佛调,同时他也是中国个人翻译经书事业中的第一人,中国自撰述经书第一人,中国修庙建寺的第一人,中国境外宣传佛经第一人。笮荣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富丽堂皇佛教浮屠——九镜楼,举办了当时世界上最规模盛大的佛教聚斋活动。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佛教是产生于“身毒”,由西域传入中国。下邳、彭城一带应该是佛教首传之地或者主要传播之地。古人没有严格分辨身毒和西域的关系及其准确地理位置。留下了“佛生西域”的说法。

十三、耶律楚才其人

妙峰山寿圣寺出土残碑碑文记载:“太宗皇帝敕赐正国太师蹈宝圣如来”。为什么说妙寿圣寺是元太宗窝阔台赐予中书令(丞相)耶律楚才呢?耶律楚才何许人也?

耶律楚材又名刘楚材,字晋卿,释名“从源”,号湛然居士,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辽东丹王耶律突欲八世孙,耶律楚才出身于契丹贵族,从小却是受汉文化教育出来的儒教知识分子,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又是最虔诚的佛教徒,他所信仰的佛教正是汉传佛教的禅宗教派(今少林寺等佛寺属禅宗教派)。耶律楚才出生时,契丹族的辽国已经灭亡了65年,从耶律楚才祖父起仕于金国,父亲耶律履为金国右丞相。泰和六年(1206年),根据金朝制度,宰相的儿子能够被赐予省掾之职,耶律楚材没有到任。想要参与科举考试,金章宗询问参与考试之人关于审案的多件事。当时有十七人参与考试,而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为优等,于是被征召授予掾职,后任开州同知。贞祐二年(1214年),丞相完颜承晖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自幼喜欢佛。逢金朝末年战乱,蒙古兵围困燕京,“忧患以来,功名之心束之高阁”,耶律楚材转而学佛。楚材初从圣安澄公习禅,后投于万松行秀门下,苦修三年,获万松行秀认可,成为一名居士。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据格鲁塞《草原帝国》记载:占领北京后,在愿意支持蒙古统治的俘虏中,成吉思汗选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博得成吉思汗的喜爱说:“辽和金是世代的仇敌,我为你报仇雪恨。”楚材回答说:“我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委身奉事金朝,既然做了金朝的臣民,怎敢仇恨自己的君主呢?”太祖很敬重他这番话,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被任命为辅臣。成吉思汗每次出师征讨,必定要让耶律楚材跟随。 并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 ,随成吉思汗西征 ,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丙申年春天,蒙古宗王们大聚会,太宗窝阔台亲自拿起酒杯赐给耶律楚材说:“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我之所以推心置腹地任用你,是因为先帝的命令。没有你,中原地区就没有今天。我之所以能够高枕无忧,都是因为你的努力。)”

太宗登窝阔台上皇位,壬辰年春天,太宗南下征讨,将要渡黄河,诏令逃难的百姓,前来投降的可以免死。有人说“这些人危急的时候就投降,没事的时候就逃走,只对敌人有好处,不能宽大处理。”耶律楚材请求制作几百面旗子,发给投降的难民,让他们返回乡里,很多人因此得以保全性命。耶律楚材又请求派人进城,寻求孔子的后代,找到孔子的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奏请由他继承“衍圣公”的封号,将孔林、孔庙的土地交付给他。又率领大臣们的子孙,拿着经书讲解其中的含义,使他们知道圣人的学说。在燕京设置编修所,在平阳设置经籍所,从此文明教化开始兴盛。耶律楚才为丞相(中书令)后,更向元统治者提出“以儒家治国,以佛教治心”。

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就颁布“尊重任何一种宗教信仰,任何宗教都不得享有特权,每一个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根据《元史》记载,公元1301年,窝阔台近侍别迭等人主张:“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意思就是说,中原的汉族人体质羸弱,对蒙元征伐四海没有大用,不如把他们全部赶出居住区,在这里种草养马。这样的政策将比成吉思汗走到哪里就杀到哪里的杀光政策还要可怕,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杀是杀不完的,但是,如果这个民族的文明被抹杀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永远不会存在了。关键时刻,耶律楚材站了出来,坚决反对这个决定。耶律楚材给窝阔台算了笔细账,蒙古军团打仗,每年需要五十万两银子、四十万石粮食,八万匹帛匹,全都要来自中原的税收和盐、酒、冶铁等百业。如果把那里变成草原,这笔费用从何而出呢?耶律楚材建议不要把中原变成大草原,要推行赋税政策,保证部队开销。窝阔台听从了耶律楚材的建议,让他放心大胆的做,第二年耶律楚材果真给窝阔台拿出了很多赋税。于是,窝阔台就决定不再把中原地点变成大草原。后来,耶律楚材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 ,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当时汴梁城共有一百四十七万人,正是由于耶律楚材的建议才得以保全生命。“其后攻取淮汉诸城,因为定例”。耶律楚材、万松行秀不断宣传“好生恶杀”的道理,既反对蒙古军队的大肆屠杀,也反对“州郡长吏,生杀任情”。窝阔台南征金朝时,他又建议窝阔台下达了“逃难之民,来降者免死”的诏令,并“请制旗数百,以给降民,使归田里,全活甚众”。 耶律楚材通过积极巧妙的劝谏,不仅受到了窝阔台汗的重用,还成功阻止了蒙古贵族想把游牧经济推广到中原地区的企图,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

耶律楚材也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为曹洞宗以及禅宗等佛教教派在元朝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澄公的推荐下,耶律楚材拜万松行秀为师,由此形成禅儒兼容的思想体系,最终铸成一生功业。以佛儒结合的思想对蒙元建国和制止战争杀戮等多有贡献。

耶律楚材还致力于保护保护佛教。《续灯正统》卷三十六记载:“先是,元世祖将西征,有司奏: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有膂力者,可为部兵扈从西征。士为言于上曰: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证鹅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拳拳奉持。虽死不犯,用之行兵,奚其宜哉。其不循法律者,必无志行,在彼既违佛制在此,岂忠王事,故皆不可以之从王师也。帝从之,乃寝其奏。”据《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记载,万松另一重要弟子全一至温参与其事:“上都华严全一温禅师,……元主将西征有嫉我教者,遂奏议曰:释氏虽托方外,然多忠烈之辈。今五台等处,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膂力者,宜募为部伍,扈从西征,可为开国之一助也。温闻大惊,乃顾楚材,而折其说。楚材亟白元主曰:释氏之高行者,必守不杀戒,奉慈忍行。故有危身,不证鹅珠,守死不拔生草者。法王法令拳拳奉行,虽死不犯。用之从军,岂其宜乎。若不循法律者,必无智行在。彼既违佛制,在此岂终王事哉。一举两失,实不可也。元主遂然之。”万松师徒积极保护战乱中的僧俗,劝止蒙古军队少杀,应该是确定的历史根据。耶律楚材对佛教多有维护。耶律楚材文集中收录有论佛学活动和思想著作多种。在耶律楚材文集中还保留了很多耶律楚材与佛门僧众交往的文献资料,说明他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耶律楚材去世于1244年。《元史》卷二记载:“甲辰年(1244)夏五月,中书令耶律楚材薨。”《元史》卷一四六:“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至顺元年,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据认为他一生的巨大功业和清廉都其修习佛法有关。

窝阔台登基第六年,1234年(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元朝灭掉金国。当时蒙古还没有于藏传佛教达成共识,元蒙信仰的还是各个教派共融,特别是佛教各个派别。而南宋由于北宋末年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 由于宋徽宗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登基后任用奸佞,压榨百姓,民不聊生导致宋江、方腊等大规模农民起义。最后为金人所灭,受尽侮辱,惨死异邦,酿成中华历史上最屈辱的“靖康之耻”。因此道教也受到很大挫折,佛教在偏安的江南也得到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为中华民族大统一做出了大贡献,南北朝时,南梁梁武帝、北魏孝文帝酷信佛教,南北朝的佛教得到长足的发展,魏孝文帝更推行了汉化的民族改革。尔后经过四百年动乱的大中华终于统一。民族国家社会为主的封建社会又出现了宗教信仰的国家社会。宗教信仰为成为国家社会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有的政权干脆把佛教作为国教。

由于耶律楚才在以巧妙的政治智慧,在辅佐成吉思汗、窝阔台中,使他的儒教思想及汉传佛教思想渗透到蒙古的高层,把一个以屠杀为主游牧的奴隶制民族逐步演化为一个封建社会政权。在征西夏、灭金国过程中,拯救了大量以汉族为主的中华各民族人民,深得广大汉人及各族人民的敬佩。利用同一宗教,蒙古人新征服的原金国领土,靠近南宋的的邳州建庙,感化女真人,渗透汉人是顺理成章的。

妙峰山寿圣寺碑文是“太宗皇帝(窝阔台)敕赐正国太师蹈宝口如来”。正国即上柱国,但蹈宝口如来是谁?元朝建国初,有两个上柱国、太师,但均为后世追封。一个是大蒙古国名将、开国功臣木黎华,至治元年(1321年)累赠宣忠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号“忠烈”。一个是任中书令(宰相),元朝治国理念首创者耶律楚才。至顺元年(1330年)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窝阔台“敕赐”的“正国太师”是谁?木黎华是一员武将,以强悍暴烈著称,除了辅佐成吉思汗扩疆开土,屠杀敌方以外,似乎与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在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春,攻打凤翔时病死闻喜。而耶律楚才本来就是佛教徒禅宗门派,蒙古吞并金国后

正是其推行“以儒教治国,以佛教治家”理念的时候。他来到邳州,在他的《湛然文集》有《重修邳州宣圣庙疏》。这时木黎华已经死去11年了,窝阔台“敕赐”的太师只能是本朝丞相(中书令)耶律楚才。这些发现揭示了元代统治集团中鲜为人知的历史人文史实,一些发现填补了元史的空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