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常用的意象雅称(诗词中特殊名词组合)
诗词常用的意象雅称(诗词中特殊名词组合)先以二字词组为例: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我们知道名词词组要么是并列结构,要么是偏正结构,在合成名词多以偏正结构为主。
例如
发潭州(时自潭之衡)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先以二字词组为例:
岸花,樯燕
定中,定中
第一字作定语,大多数情况下是表示名词中心语(这个物象)所处的空间。
即:岸边的花,樯上之燕。
又例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中:蜀僧,霜钟,秋云,也是这样的组合。
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春风面,夜月(一作月夜)魂
前二字作后一字的定语并不是简单的限定或修饰关系,有丰富的内涵,更需要我们灵活把握。
又如:
古木阴中系短篷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同上,定语有丰富中心语的作用。
复举四字组合:
曲江二首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诗中:穿花蛱蝶,点水蜻蜓。
前二字表现了中心语蛱蝶与蜻蜓的动态特征。
又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四
杜甫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诗中:抱叶寒蝉,归山独鸟,同上组合方式。
动形类
以上分别介绍了名十名,动十名的特殊名词组合,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十名组成方,红花、绿叶、蓝天、碧水,定语是简单的限定或修饰。
又动十名,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十名词的组合如:
1.落红不是无情物之落红
2.路上行人欲断魂之行人
3.飞鸟相与还之飞鸟
4.……游鱼……等等
这一类动十名,前一字"动"是表现了名词中心语的动态特征,与形容词十名词组合中形容词表现的静态特征相比较,动十名的名词词组更空灵一些。
这并不是说形容词作定语就没"品"了,我们再来看。
夜宴左氏庄
杜甫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注:风林一作林风,净一作静诗中:纤月,净琴,暗水。
这些形容词总是有意让我们去脑补出诗人口中之物象,这种暗示恰恰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能读后回甘,所谓有嚼头。
我们知道名词词组要么是并列结构,要么是偏正结构,在构成名词中以偏正结构为主。
合成用在句中产生了歧义,合成词是词,一个词根,而词组有两个或以上词根。
相思在作谓语是是状中结构(动词性偏正结构)在作主语或宾语时将这个"动词"概念化,表示这件事,一般对语仍然以偏正结构来对,而不能逆向地认为相思作宾语时相成为了思的定语,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用寂寞来对是只对了意,形不对,所以不工。"相思"在作主语和宾语时,虽然概念化了,读音不变,仍然读平声。
我们对待诗联作品,应与作者交换位置,"移入"到句子中去,即叶维廉先生所言"作者隐退的情况",此时去接受本该是作者的感观所获得的东西,去"印认"作者初识这些物象、事象的戏剧过程。而不是通过说明性的策略,去分解、串连、剖析原是物物关系未定、浑然不分的自然现象。简单说:去还原作者最初的真实状况。
——附《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片段
叶维廉先生在《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中说到:中国古典诗的传释活动,很多时候,不是由我,通过说明性的策略,去分解、串连、剖析原是物物关系未
定、浑然不分的自然现象,不是通过说明性的指标,引领及控制读者的观、感活动,而是设法保持诗人接触物象、事象时未加概念前物象、事象与现在的实际状况,使读者能够在诗人隐退的情况下,重新"印认"诗人初识这些物象、事象的戏剧过程。为了达成这一瞬实际活动状况的存真,诗人利用了文言特有的"若即若离"、"若定向、定时、定义而犹未定向、定时、定义"的高度的语法灵活性,提供一个开放的领域,使物象、事象作"不涉理路"、"玲珑透彻"、"如在目前"、近似电影水银灯的活动与演出,一面直接占有读者(观者)美感观注的主位,一面让读者(观者)移入,去感受这些活动所同时提供的多重暗示与意绪,所以我们的解读活动,应该避免"以思代感"来简化、单一化读者应有的感印权利,而设法重建作者由印认到传意的策略,好让读者得以作较全面的意绪的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