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里刘冰临死时说了一句话(刘冰到死都不知道)
天道里刘冰临死时说了一句话(刘冰到死都不知道)他曾经在丁元英作难缺钱的时候卖过丁元英三百多张私人收藏的经典唱片。低购高卖,相较日常他大赚了一笔。刘冰一直在古城卖唱片,不温不火的经营着小店,如果没有父母退休工资的保障,他的店或许早就经营不下去了。他很想赚大钱,可是屡次都让机会从自己的手中白白溜走。可惜刘冰到死都不知道,都是因为自己格局太低了,所以才没有赚到本来已经烫手的山芋。机会主义者往往更倾向即时满足。刘冰可以说是《遥远的救世主》里即时满足的机会主义者。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天道》原著中,年纪轻轻的刘冰最后用败坏的道德绑架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轻于鸿毛的方式。
他爬上窗户,既像胜利者又像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对着夜空大声喊道:“丁元英,你撒谎了!你撒谎了……”
然后纵身一跳。他手中档案袋里的A4白纸也像鸿毛一样伴随着他一起飘落在地。
他很想赚大钱,可是屡次都让机会从自己的手中白白溜走。可惜刘冰到死都不知道,都是因为自己格局太低了,所以才没有赚到本来已经烫手的山芋。
机会主义的动机是格局低下的表现之一机会主义者往往更倾向即时满足。
刘冰可以说是《遥远的救世主》里即时满足的机会主义者。
刘冰一直在古城卖唱片,不温不火的经营着小店,如果没有父母退休工资的保障,他的店或许早就经营不下去了。
他曾经在丁元英作难缺钱的时候卖过丁元英三百多张私人收藏的经典唱片。低购高卖,相较日常他大赚了一笔。
不过这笔生意被他的朋友冯世杰和叶晓明嘲笑:做生意都显得黑了点。
由此可见,刘冰可以说是唯利是图的机会主义者。
还有后来小丹找到他,要买他店里所有刻有丁元英私藏的唱片时,刘冰先是愣过之后又惊喜地迅速找来箱子装上唱片,生怕小丹改了主意。
按照常理来说,有相同爱好的人碰到一起会惺惺相惜,共同话题也多些。可是刘冰同样作为一个音响发烧友,眼里只有利益。
他没有关注一个拥有很多顶级唱片却要贱卖出去的人的动机和苦衷,也没有在意一个女孩一下子购买全部唱片的冲动。
他的视野只停留在“孤岛唱片”小店里的既得利益的算计上。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刘冰自然看不到问题背后的真相。
如果他做生意一上来就以诚相待,可能打开的视野更宽广或者带来的机会更多。
所以,从刘冰身上看到的“即时满足”就是看到眼前的诱惑,直接去享受它,甚至不惜“黑”一点。
心理学上讲到,即时满足是对本能的骄纵。而被骄纵的本能,会变得愈益敏感。稍微一点不适因素,就会刺激它警钟轰鸣。
所以,刘冰即时满足的本能,让他面对朋友请求丁元英扶贫时,他敏锐地嗅觉着,还厚着脸皮经历了参股、退股又想要参股的风波。
性格决定命运刘冰的发烧友朋友叶晓明、冯世杰看到丁元英家里的天价音响后,第一感觉是碰到高人了。
他们立马想通过丁元英获取与他的能力和社会阶层所连带的东西,所以他们借芮小丹之力让丁元英出谋献策为冯世杰的村里“扶贫创收”,遂有了后来格律诗公司的神话。
当初刘冰看到朋友都利用上丁元英这个人脉了,自己又敏感起来怕错失机会,便也厚着脸皮死缠烂打地跟着叶、冯二人也入了股。
即使当时他心里还打着小鼓:丁元英真是高人吗?他穷到卖唱片了,拿什么投资?会不会是骗子?
不得不说叶、冯二人的格局相对刘冰而言略高一点。看到机会来了,可以说是“死乞白赖”地请人家帮忙,可是当格律诗公司遇到起诉的困难时,面对乐圣公司提出的600万的损害赔偿金,三个人的认知高度竟然出奇地统一到一个水平。
他们选择了紧急撤股。撤股的时候没有想起他们在王庙村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初心,而只怕自己的几万块钱打了水漂。
他们三人加起来的入股都没有欧阳雪的三分之一,竟然在遇到第一个波折的时候都怕得要命,为了保护自身的小利益只得全身而退。
然而三个拿不起却放的下的人,当面对格律诗公司胜诉之后,懊恼的肠子都要毁青了。
一夜暴富也许是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就像肖亚文懂得延迟满足,最后却是赚得盆满钵满的人。
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终究跨越不了阶层当小小的格律诗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一夜之间和国内有名的乐圣齐名,乐圣老总林雨峰失败后,虽然气恨幕后高手丁元英,但对他更多的是佩服:
“砖头瓦块成不了精,能成精的就不是砖头瓦块。可惜叶晓明这帮发烧友有眼无珠,刚一听到枪响就吓跑了。
王庙村的农民一盘散沙,格律师的股东各怀心思,又是前方告急又是后院起火,也真难为丁先生了。能在这么一盘实力悬殊的棋局走出一剑封喉的妙手,凭心而论,经典。”
这是对丁元英高逼格的认同,也是对叶晓明、刘冰、冯世杰三人小家子气的极度嘲讽。
如果刘冰三人从一开始也会审时度势,或许还能分一杯羹。只可惜他们三人从“事业”真正操作起来后就不断地怀疑丁元英的动机:
丁元英为什么不出资?为什么不入股?为什么冒出欧阳雪来控股?公司败诉了又不是他赔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猜忌就犯了合作的大忌。沙都散了,何谈聚沙成塔、成就一番大事呢。
就像刘冰最后厚着脸皮请求格律诗新董事长肖亚文让他留在公司打工后,又把个人恩怨的焦点转移到肖亚文身上。
因为当人一旦从危险里跳出来,他就不再去关注这个事物的危险了,他的目光就会全部落在这个事物的利益上。
刘冰觉得是亚文抢走了他原本的东西:豪车、股权、金钱、地位等一切他想要的虚荣。
所以,当丁元英临走前交给刘冰的机会试金石——空白档案袋时,他思忖过后还是把这个“证据”拿出来要挟格律诗作为他要上位的筹码。
这原本是丁元英给他的机会,如果刘冰以格律诗为家、真想成事的话就可以给他一小部分原始股的。
这一小部分的原始股足可以满足刘冰对奢华、阶层的各种虚荣爱慕。
可惜他贪心不足蛇吞象,又惯常地“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信任肖亚文会善待他。
等一切成空,便无地自容。可怜刘冰临死前还怪罪着他的恩人丁元英:丁元英,你撒谎了!你撒谎了!
仿佛全是丁元英骗了他。然而刘冰到死都不明白,让他失败的只是自己的贪心。
结语一个人的认知觉醒不了,他的格局一定提不上来。
就像丁元英劝诫刘冰:只要你行,你就有机会,如果你自己不行,你走到哪儿都一样。
可惜,刘冰枉费了丁元英对他的厚待之情。他以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人情世故来推测他人。始终是画地为牢,活在自己的小算计圈里。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同样,格局小了,哪里都容不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