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四句铁律(道德经逐句解读)
道德经中的四句铁律(道德经逐句解读)为:指有为,勉强而为。控制,干涉。吾:这⾥是⽼⼦⾃称。取:为、治理。将欲取天下:说的是那些⽆道的君王将欲取天下。为之:以⼈智治天下。
6.24《道德经》逐句解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解读
取:为、治理。
将欲取天下:说的是那些⽆道的君王将欲取天下。
为之:以⼈智治天下。
吾:这⾥是⽼⼦⾃称。
为:指有为,勉强而为。控制,干涉。
其:他
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不能得到成功。不得不这么做的意思,引申为⽆可奈何。
已:句末语气词,表示确定。
天下神器:“天下者,神器也”。意思是说,天下这个东西,是天下人的神器。天下这个东西,是一个神妙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更切合了。也就是后世包括的国家、政权等等,都是神妙不可思议的东西。
神器:重器,帝位,国家
不可为:不可把持,这个东西是碰不得的
为:把持
执:专行。
无为:顺应自然,不勉强为之。
大意
想治理天下而强行为之,我看他达不到目的。天下是神圣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治理。
勉强而为,必然失败;勉强执行,必然失去天下。
故而圣人无为而治,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力执行,所以不会失天下。
所得:
法:观点 论证 总结,完整的论证结构。
事:君王如何治理天下。
情:凡事不可勉强,勉强也不可得
人:所有人。尤其是领导者。
君王不以道治天下,图谋以⼈智取天下,以⼈智治天下。我看他,好像是完全停不下来的样
⼦,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
天下国家是神圣的东西,要治理好它,不能采取采取控制和干涉的方法。干涉和控制,就一定会失败;独断专行,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这里老子所讲的,还是上古文化公天下的制度。
他所提出上古观念的政治哲学是:“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这一名词所指,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可大可小,大的包括现在全世界人类思想。上古公天下的帝王,并不像后世帝王是有目的来做皇帝的,是想要纵横天下,割据城池而号令天下。这是私天下的帝王思想,与上古的明王思想,王道精神,不得已而出来为天下、为一般人谋福利是不同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危害。
有一位博士,他国文好,英文也好,日文也好,样样都好,但样样都说得不好,国语也说得不太标准。
有一天他对导师说:“老师,你告诉我道家的道理是四个儿子。”
导师说:“道家哪里有四个儿子?”
搞了半天,才晓得他说的“四个儿子”是“适可而止”。
老子只有三个儿子“去甚、去奢、去泰”,没有四个儿子。
这三点也就是告诉我们万事要适可而止,如果不适可而止,超过限度那就会变,不再是原来的现象了。
也就是做事要把握一个度,做事,做人要遵循自然之道
1为者败之。
凡事勉强而为,必然失败
有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蜗牛长着一对翅膀,四只脚,一对触角,在空中自由地飞舞着。
在一次重大的飞行比赛中,夺得了冠军。
于是,奖杯便授给了蜗牛。
蜗牛得了奖杯,得意扬扬地飞舞着,叫喊着。
这以后,它把奖杯时刻带在身边,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可是,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就只能在地上爬行了。
晚上蜗牛怕别人偷去奖杯,它就睡在奖杯里。
好心的朋友见蜗牛背着奖杯,艰难地爬行着,便劝它把奖杯放下来。
蜗牛却把别人的好心当成恶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劝它了。
天长日久,蜗牛和奖杯连在一起了。它再也不能飞行了,只能背着沉重的奖杯,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由于它睡觉时头缩在奖杯里,现在只能勉强地从奖杯里伸出长着一对触角的头。
蜗牛就是为了自己的一点虚荣心,每天带着自己的奖杯,能力不足而强为之,最后成了极大的负担。当然没有了飞行二点资格,也就事失败了。
春秋战国时代的情形,秦始皇,商纣等以私欲为出发点,以个人的英雄思想出发,要号令天下,要天下为其服务,甚至谗害百官最后是要失败的。
勉强而为之,失败是必然的。
万物随性而发,不可为也。
王弼说: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
就是说物体有它的道,我们要遵循道,要顺应道,才能得以长存,立于不败。
2执者失之。
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而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执者失之”,越是私心自用,抓得越紧,抓得越牢,则失去得越快。
凡制度勉强执行,必然会失去制度。
顾城说:
执者失之。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
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
一切如期而来。
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也不是无为,是顺应道行事。
有一个词叫做“欲速则不达”。就是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执意图块,超过了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反而慢了的事情。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次,子夏要去鲁国莒地为官,来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地,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后来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以教书为生。
老的时候,子夏的儿子病死了,子夏眼睛都哭瞎了。
曾子来看望他,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啊,要这样惩罚我?”
曾子生气的说:“子夏你怎么能说自己无罪过呢?过去在鲁国你我跟随夫子学习,夫子过世后,你来到西河,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西河的人都知道你,却不知道夫子! 你的父母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哭瞎了眼睛,西河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些不是你的罪吗?”
子夏丢下手中的拐杖,拜谢道:“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我离开大家独处的时间太长了。”
“欲速则不达”指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地。
子夏就是犯了执者失之的原则。
3适可而止。
"适可而止",做事做人恰到好处。
就像小孩吃糖,有了一颗还想继续要第二颗,第三颗···然而吃多糖之后会导致蛀牙等一系列的不健康的因素。
而人生的道路上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索取,你将会失去得更多,也将会让你的心里的贪欲越来越深;
所以有些东西虽然好,但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道理
又如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的范蠡急流勇退保全性命,成为一代富商,而继续在勾践身边的文中被赐死。
范蠡有大智慧,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文中却是没有逃过执者失之的魔咒。
适可而止是一种智慧,不仅要准确把握到"适",还要能够"止",核心就是能够"自制",具有自制力才能时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合适的程度,才能够在合适的时刻及时停下来。
王弼说“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循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优越,食物丰富,可仍有许多人会暴饮暴食,会没有节制地玩游戏。然而,饮食和玩乐都是需要适可而止才会得到最健康的身体以及最好的放松。
成语告诉人们,不仅在饮食玩乐方面需要"适可而止",在做人以及做事方面也要坚持适度原则,留有余地,以方便将来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
苏辙说:“凡物皆不可为也。虽有百人之聚,不循其自然则妄为之,必有龌龊而不服者,而况天下乎?虽然,小物寡众,盖有可以力取而智夺者。至于天下之大,有神主之,不待其自归则叛,不听其自治则乱矣。”
"适可而止"与"恰到好处"相近,两者皆有做事恰当的意思。
"适可而止"有劝诫之意,偏重于"止"。
而"恰到好处"有褒扬的含义,偏重于"行"。
"过犹不及"和"适可而止"虽然时反义词,但却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指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做人要知止,做事莫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