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0版贾宝玉和哪些人有过男女关系(张黎明丫环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

10版贾宝玉和哪些人有过男女关系(张黎明丫环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袭人原是贾母身边的丫环,由于为人贤惠,温柔和顺,做事可靠,贾母便把她派给了宝玉。又由于袭人是宝玉的首席丫环,因而其工作除了照顾宝玉的饮食起居外,还负责管理宝玉身边的丫环团队,算是怡红院丫环的领班。宝玉挨打后,王夫人调查宝玉身边潜伏的“敌情”,袭人向王夫人慷慨进言,从家长的角度千方百计地为宝玉着想,获得了王夫人极大的信任,从此将宝玉托付给袭人,并将其待遇也提高到准姨娘的地位。袭人也不辜负王夫人的期望,处处以宝玉的监护人自居,对宝玉是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在管理宝玉的日常生活方面,应该说其功劳无人能比。贾府是一个充满着丑恶、腐朽和阴谋的污浊之地,外界许多负面的影响常常会波及到怡红院,而怡红院的奶娘、丫环也常常闹出是非,让宝玉应接不暇和头疼不已。1.袭人对宝玉的影响“男尊女卑”是封建宗法制度不可动摇的法则之一,旧时代的大家庭无疑都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家庭,贾府自然也不会例外。然而宝玉头脑中不但没有

丫环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上)

张黎明

贾宝玉是荣国府中的嫡派子孙,更重要的,他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按常情,一般家庭的孩子,总是由父母相伴而长大的,但是像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像宝玉这样地位特殊的子孙,却是从小由一群奶娘、丫环服侍着、簇拥着长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重大的活动,宝玉对于父母,平时不过是礼节性的早晚问安,并没有过多的亲密接触,更不会时刻厮守在一起。

这样一来,围绕在身边的那些奶娘、丫环,便成为宝玉最亲近的人,其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过父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宝玉的长大,婴幼儿时期对于宝玉最重要的奶娘,像李嬷嬷等人逐渐退居二线,而丫环们越来越占据了宝玉生活的中心舞台。宝玉大约是贾府主子中使用丫环最多的人,光有名有姓的丫环就有10多个,而且这些丫环还分为大丫环、小丫环以及粗使丫环,工作岗位也分为内室、外屋及院落等等。

“男尊女卑”是封建宗法制度不可动摇的法则之一,旧时代的大家庭无疑都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家庭,贾府自然也不会例外。然而宝玉头脑中不但没有这种腐朽的观念,反而十分欣赏女儿的至纯至真,对女儿们的体贴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宝玉看到自己家族诗书簪缨之族的光鲜外表下面,男人们普遍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而年轻的女性们却那样生气勃勃,这便让他产生了一种生为男子的终身遗憾,而对青年女子表现出热烈的赞美和敬慕。贾府中的女孩子们,除了为数不多的主子姑娘,绝大多数都是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们纯洁善良的品格却时刻在感染着宝玉,让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

由于长期生活在女儿群中,宝玉便有时间、有机会、有条件去接触她们的生活乃至内心,贾府姑娘们不同的命运遭际,以及许多丫环不幸的身世和悲惨的结局,给宝玉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让他对女儿们所受的束缚和压迫感同身受。可以说,她们是宝玉最重要的成长指导师,在与她们的亲密相处和心灵碰撞中,宝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惊世骇俗的女儿观。

10版贾宝玉和哪些人有过男女关系(张黎明丫环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1)

综观与宝玉关系密切或者对他有较大影响的丫环,大约以袭人、晴雯俩人为代表。

1.袭人对宝玉的影响

袭人原是贾母身边的丫环,由于为人贤惠,温柔和顺,做事可靠,贾母便把她派给了宝玉。又由于袭人是宝玉的首席丫环,因而其工作除了照顾宝玉的饮食起居外,还负责管理宝玉身边的丫环团队,算是怡红院丫环的领班。宝玉挨打后,王夫人调查宝玉身边潜伏的“敌情”,袭人向王夫人慷慨进言,从家长的角度千方百计地为宝玉着想,获得了王夫人极大的信任,从此将宝玉托付给袭人,并将其待遇也提高到准姨娘的地位。袭人也不辜负王夫人的期望,处处以宝玉的监护人自居,对宝玉是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在管理宝玉的日常生活方面,应该说其功劳无人能比。贾府是一个充满着丑恶、腐朽和阴谋的污浊之地,外界许多负面的影响常常会波及到怡红院,而怡红院的奶娘、丫环也常常闹出是非,让宝玉应接不暇和头疼不已。

但由于有袭人的周旋和协调,许多危机都得以顺利化解,某种程度上来说,袭人充当了宝玉的避雷针、减震器,使他避免了不少干扰和伤害,也使怡红院的生活能够照常进行。正是由于在袭人主导的丫环团队的服侍下,宝玉的生活才能秩序井然,他也才顺利地度过了人生之初的美好时光。

虽然袭人是书中明确交代的唯一与宝玉发生过性关系的丫环,不过袭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并不是宝玉的挚友,甚至由于袭人经常规劝宝玉留神仕途经济,而使宝玉一段时间对她敬而远之,但宝玉在生活上也确实离不开袭人的精心照顾。袭人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有着长远打算的丫环,她的终极目标是做宝玉的姨娘,因而她对于宝玉细致入微的关照,既来自于她善良的品质和负责的态度,同时也出自于她对未来的热切期望。宝玉在如何对待袭人的问题上其实是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反感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在精神上不是知己,另一方面却又在生活上须臾离不开她,怡红院的日常生活,有她没她完全会是两回事。袭人自然也明白宝玉对自己矛盾的心理,因而曾经使用欲擒故纵的办法,以求取得对宝玉生活干预的主动权。且看第十九回的一段描写:

如今且说袭人自幼见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每欲劝时,料不能听,今日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今见他默默睡去了,知其情有不忍,气已馁堕。自己原不想栗子吃的,只因怕为酥酪又生事故,亦如茜雪之茶等事,是以假以栗子为由,混过宝玉不提就完了。于是命小丫头们将栗子拿去吃了,自己来推宝玉。

只见宝玉泪痕满面,袭人便笑道:“这有什么伤心的,你果然留我,我自然不出去了。”宝玉见这话有文章,便说道:“你倒说说,我还要怎么留你,我自己也难说了。”袭人笑道:“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话未说完,急的袭人忙握他的嘴,说:“好好的,正为劝你这些,倒更说的狠了。”宝玉忙说道:“再不说这话了。”袭人道:“这是头一件要改的。”宝玉道:“改了,再要说,你就拧嘴。还有什么?”

袭人向宝玉说出了几个留下来的条件:一是不要动不动就说活呀死呀的,这样不吉利;二是即使不喜欢读书,也要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教老爷少生些气;三是再不可毁僧谤道;四是不要再调脂弄粉,吃人嘴上擦的胭脂,改掉爱红的毛病。这几项条件,其实也就是指出了宝玉身上存在的几大毛病,然而件件捅到了宝玉的疼处,宝玉内心里自然是十二分地不同意,但为了留住无人替代的袭人,只好全部无条件地答应了。

这件事给宝玉留下的启示应该是,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总是要与周围和谐相处,一味地张扬个性或特立独行,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难进行,而是要受到许许多多的限制和约束,否则就会招来麻烦或祸患。宝玉明白,袭人如此劝他自然是为他好,也反映出她恪尽职守的良好品质,但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并且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些方面可以改一改,但有些方面实在是不容易改的,因而他嘴上答应着袭人,不过是一种稳住她的权宜之计,过后照样我行我素。读者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宝玉在生活上对袭人的依赖程度,如果没有了袭人,他的生活该会乱成一团糟。

的确,袭人不愧是对贾府、对王夫人最忠心的奴仆,她超出其他丫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时刻能从家长或长辈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宝玉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例如第九回,宝玉要去上学,看看袭人是如何准备并叮嘱的:

至是日一早,宝玉起来时,袭人早已把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上发闷。见宝玉醒来,只得伏侍他梳洗。宝玉见他闷闷的,因笑问道:“好姐姐,你怎么又不自在了?难道怪我上学去丢的你们冷清了不成?”袭人笑道:“这是那里话。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久怎么样呢。但只一件:只是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的时节想着家些。别和他们一处顽闹,碰见老爷不是顽的。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这就是我的意思,你可要体谅。”

袭人说一句,宝玉应一句。袭人又道:“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出给小子们去了。学里冷,好歹想着添换,比不得家里有人照顾。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白冻坏了你。”宝玉道:“你放心,出外头我自己都会调停的。你们也别闷死在这屋里,长和林妹妹一处去顽笑着才好。”

袭人不光提前为宝玉作出了诸多准备,还在此给宝玉讲了读书的道理:“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这个道理其实放到今天看,也不能说是过时的。她还预计到学堂会有许多淘气的孩子,叮嘱宝玉不要和他们“玩闹”,而后来发生的事,恰恰证明袭人是有先见之明的。更让人会心一笑的是,袭人还要宝玉注意功课“贪多嚼不烂”,这又是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后面所说的添换衣服、脚炉手炉之类的琐事,简直出自于送小学生上学的妈妈之口,真正是语重心长、无微不至。袭人没有上过学,但上述这一番劝学的话语,实在是超出一个丫环的职责范围了,见过王夫人给自己的儿子说过这一番话吗?因而可以说,袭人就是宝玉生活上的指导师,袭人起到了王夫人没有起到的特殊作用。

常常被一些研究者用来作为袭人“罪状”的,就是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向王夫人进言一事。第三十四回,书中对此作了如下描写:

袭人见王夫人这般悲感,自己也不觉伤了心,陪着落泪。又道:“二爷是太太养的,岂不心疼。便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那一日那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总是我们劝的倒不好了。今儿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记挂着一件事,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

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太太事情多,一时固然想不到。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

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10版贾宝玉和哪些人有过男女关系(张黎明丫环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2)

有人认为,袭人之所以向王夫人进“谗言”,是为了博取主子的欢心,谋取到姨娘的位子,反映出她是一个十分奸诈、卑鄙的小人。其实平心静气地来看这件事,袭人实在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说的那么阴险,她所主张的男女分开来住的那一段话,未必就是危言耸听、别有用心。男女混住,别说是在封建社会里不成体统,就是如今的中学、大学学生,男女生不也是要住在相对分割的区域吗?因而袭人主张的“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又有多大的错误呢?难道宝玉真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吗?如果他真有那样的定力,那如何当初会与袭人发生关系,后来又当着母亲的面随意与金钏调情呢?

无论宝玉如何把女儿们看得至高无上,对她们如何照顾体贴、没有邪念,但毕竟还是男女有别啊,性别的界限实在无法突破,儿童时期在女儿堆里混无伤大雅,但现在宝玉越来越成为一个成年男人了,还像小时候那样继续在女儿堆里钻,合适吗?况且,袭人也只是向王夫人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并未明确地诬陷谁与宝玉“作怪”了,凭什么说袭人经常向王夫人打小报告呢?袭人的话投了王夫人的缘,受到王夫人的重视和感谢,反映出她能够站在宝玉家长的角度看问题,能够站在贾府最高利益的角度看问题,说明她的见识远远超过了一般的丫环,比王夫人更深刻地看到了潜在的问题。

至于有些研究者说,袭人在王夫人面前说的这段话,对王夫人之后迫害晴雯、芳官等丫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那也不无夸大其词、强词夺理。要知道,王夫人并非头脑一根筋的邢夫人,能轻易让人当枪使,她是荣府的主要当家人,驱逐丫环的决定是她作出的,难道还要由袭人替她来承担责任!

总体来说,袭人作为宝玉的头牌丫环,某种程度上代替宝玉的父母,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了他的日常生活,而且还陪伴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她不是宝玉的母亲,然而有时候所起的作用超过了其母亲;她只是一个出色的丫环,但她忍受了多少别人无法忍受的委屈和责难。有人说她为了得到姨娘的地位不择手段,但事实上她最后又确实没有得到,从她最后与蒋玉菡结为连理来看,她又似乎并没有把当上姨娘作为人生的目的。但泼在她身上的那些脏水,能随着人们对她更深更全面的理解,而被时间的风吹干吗?

2.晴雯对宝玉的影响

除袭人外,与宝玉关系密切的大丫环还有晴雯。晴雯原来也是贾母的丫环,因模样俊俏、言谈爽利、针线出色等等,贾母把她也派给了宝玉。晴雯性格开朗,活泼可爱,胸无城府,生活方面不像袭人那样尽职尽责,但心理上、精神上却与宝玉很合得来,因而很得宝玉的欢心。在怡红院众多的丫环中,跟宝玉最投脾气、最能玩到一起、最让宝玉喜欢的,大约也就是晴雯。晴雯与宝玉也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由于晴雯与黛玉的气质有几分相像,黛玉并不能时刻与宝玉厮守在一起,因而某种程度上,晴雯就无形中做了黛玉的替身,成为宝玉丫环中知己的代表。

但晴雯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高傲、任性以及争强好胜、口无遮拦,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还有对小丫头过于苛刻、缺乏恻隐之心等等,这些缺点发展到后来,都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宝玉在晴雯身上投注了很大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有主仆情,也有朋友情,也有一点爱情的成分掺杂在其中。晴雯去世后,宝玉所做的悼文《芙蓉女儿诔》,便是他对晴雯深厚感情的佐证。

由于过分喜欢或宠爱晴雯,宝玉有时便对晴雯的任性不加约束,反而还没有原则地纵容她胡闹。最典型的例子,在第三十一回,晴雯不小心失手,把一把扇子的扇骨折断了,宝玉埋怨了两句,谁料却引来晴雯情绪万分激动,说了几大车反诘乃至找茬的话。晴雯的任性与刁蛮,不仅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连一旁好心劝解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可见晴雯使起性子便不顾一切。到了晚上,宝玉和晴雯又说起此事,本来宝玉白天批评晴雯是对的,然而此刻剧情却出现了大反转,宝玉又认为晴雯似乎没什么错了。而且,更为离奇的是,宝玉还纵容晴雯去撕扇子,跌扇子出于无心,撕扇子却属于有意为之,因而性质比跌扇子更严重。对此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宝玉一看,原来不是袭人,却是晴雯。宝玉将他一拉,拉在身旁坐下,笑道:“你的性子越发惯娇了。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过说了那两句,你就说上那些话。说我也罢了,袭人好意来劝,你又括上他,你自己想想,该不该?”……晴雯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

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宝玉要哄晴雯开心,或者晴雯要挽回颜面,其实可以有许多种方式或途径,不必非要去撕扇子,扇子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毕竟其中凝结着辛勤的劳动,因而糟蹋扇子无异于暴殄天物。所以,晴雯不应该提出这样荒唐的要求,宝玉也不应该以此让晴雯开心,如果俩人的快乐要建立在破坏财物上,那这种行为就很难说是正当的。有些研究者认为,晴雯撕扇反映出她蔑视主子、敢于反抗、追求平等的性格和精神,因而值得大加称赞和肯定。其实,这样的评价可能有些离谱,无论怎么看,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的这一段情节,都会让读者联想到 “妹喜裂锦”的典故。该典故说的是,妹喜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征讨中抢来的女子,她虽然容貌出众,但平常脸上却从无笑容,只有在听到撕裂锦帛的声音之时,脸上才会现出难得的喜色。于是,桀便让人拿出锦帛,一块一块地撕扯,以博得美人一笑。后世的人们,便把桀的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称为亡国行径。而宝玉让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似乎成为了贾府被抄、由盛转衰的前兆。怡红院对于晴雯来说并不是家,而是职场,因而遵守职场规矩是打工者的本分,否则就会将自己置身于危局之中。

10版贾宝玉和哪些人有过男女关系(张黎明丫环对宝玉的影响有多大)(3)

虽然晴雯不像袭人那样对宝玉高度负责,但也并非始终就任性胡闹、不可理喻,她在关键时刻也能挺身而出 起到别人无法发挥的特殊作用。比如第五十二回写道,贾母给了宝玉一件名贵的雀金裘,宝玉非常高兴,穿着雀金裘到处跑,一不留神,后襟子上被手炉里的火烧了一个洞。第二天,宝玉要出席舅舅的生日宴,贾母叮嘱他穿上雀金裘,但是雀金裘破了一个洞,如果贾母和王夫人知道了,宝玉不好交代。于是麝月让婆子到外面找织补匠人去补,谁料无人认得这是什么衣服,都不敢揽这活。正当宝玉急得无计可施的时候,正在病中的晴雯为了不让宝玉遭骂,也不顾自己生了重病,硬是不顾头重脚轻、眼冒金星,咬着牙、豁出命为宝玉补雀金裘,用去了一整夜的时间。当这件贵重衣服终于补好,宝玉可以愉快地去参加宴会时,晴雯却由于身子支撑不住,竟然晕了过去。古人用“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的诗句来表现母爱,晴雯此时将自己对宝玉真挚、深厚的感情,也默默地寄托在一针一线中,不是母爱但也不亚于母爱,其情其景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高傲、尖刻而又率真、可爱的女儿,却因“风流灵巧”而成为王夫人的眼中钉,同时也成为家族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先是邢夫人那边的两个婆子犯事,被凤姐处罚,邢夫人对此耿耿于怀,次日当众奚落了凤姐。之后贾母在大观园查赌,其中一个为首的又是邢夫人那边的人。邢夫人怀恨在心,便以查绣春囊为由,指派王善保家的挑拨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王善保家的乘机中伤晴雯,说她“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谗言,便认定晴雯是个“妖精”,进而怀疑她与芳官、四儿等人私情蜜意,勾引宝玉。结果王夫人拿病中的晴雯开刀,作出将晴雯赶出大观园的决定,最终制造了晴雯香消玉殒的悲剧。

与袭人相比,晴雯的确与宝玉之间没有什么“私情”,这从宝玉看望她时,她的一番表白中可以看出来,因而王夫人认为她像“妖精似的”勾引宝玉,实在是冤枉了她。王夫人之所以下决心驱逐晴雯,最大的理由,是她认为“好好的宝玉”,“被这蹄子勾引坏了”。这可真是颠倒是非和强词夺理,宝玉被贾母以及王夫人过度溺爱,不喜欢走家长们设定的人生道路,只喜欢一味在内帏厮混,甚至因随意与金钏调情而导致其自杀等等,那责任显然在贾府家长、在宝玉自己,与丫环们特别是与晴雯有什么相干呢?假设宝玉是个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同女孩子嘻嘻哈哈的少年主子,王善保家的谗言还会奏效吗?王夫人还会担心儿子变坏吗?晴雯又何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晴雯的死,除了王夫人以及她自身的诸多因素外,宝玉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宝玉不懂男女有别,与女儿们过于随意,给王夫人造成丫环们“勾引”宝玉的错觉,结果殃及了晴雯等一干丫环。宝玉作为怡红院的主子,面对晴雯的任性、淘气,他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反而为了息事宁人而纵容她的错误行为,结果让晴雯更加肆无忌惮、不知好歹。而对于晴雯平时咄咄逼人,不是公开地与袭人较劲,就是任意打骂小丫头等问题,宝玉也不能予以制止,并且为弱者主持公道,结果让晴雯树敌过多,负面影响过大,一步步陷入了绝境。宝玉对于晴雯的过分宠爱,不仅给她没有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反而加速地害了她。而面对晴雯的悲惨遭遇,宝玉以他在荣府的地位,出面为她讲一句公道话,并非就完全不能做到。但他又是一个特别没有担当的人,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十足的软骨头,他明明知道这一切都与他紧密相关,却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喜欢的丫环被逐,竟然一声不吭。《芙蓉女儿诔》的确是义愤填膺,义正辞严,但除了表现出宝玉做文章的功夫十分了得之外,对晴雯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呢!

晴雯的死,在宝玉的心中造成无法抚慰的伤痛。第五回对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既是作者对于晴雯命运的感叹,其实也应该是宝玉对于晴雯人生的感叹。晴雯与宝玉相伴的日子虽然不很长,然而给宝玉留下的影响却是刻骨铭心的,之前死了金钏,现在又死了晴雯,这些悲惨的事例应该会让他发出疑问,美好的生命为什么那样容易破灭呢!他不仅隐隐地认识到贾府光鲜外表下隐藏的罪恶,同时也真切的感受到身边笼罩的死亡的气息。

(转下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