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教中什么地位(老子能成为道教祖师爷)
老子在道教中什么地位(老子能成为道教祖师爷)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但那个年代的神仙家,并不将自己所讲述的观点直接归为庄子,而是归于一个不存在的人物——黄帝。要说道教的由来,其实还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家,即后来的方士。庄子,可以说是神仙家的思想来源之一。他关于真人、至人、神人的表述,至今仍被道教奉为圭臬。
秦汉时期,黄帝深受神仙家的钟爱老子成为道教祖师,经历了一段长期的历史,其演变直接跨越了将近七八百年。
公元前4世纪末,战国时代结束,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秦汉时代。在战国时期,原始道教的黄老学说便已经成形并拥有相当大的受众。
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来临,在黄巾起义中,道教迅速发展并确立了以老子为祖师爷的模式。
“剿黄巾起家的刘关张”之关羽
- 以战国时期结束的前476年到三国时期开始的220年计算,中间的时间跨度足足有676年。而考虑到黄老学说的成型远比战国时期要早,则可以往上再加个一两百年。
要说道教的由来,其实还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家,即后来的方士。
庄子,可以说是神仙家的思想来源之一。
他关于真人、至人、神人的表述,至今仍被道教奉为圭臬。
但那个年代的神仙家,并不将自己所讲述的观点直接归为庄子,而是归于一个不存在的人物——黄帝。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黄帝作为五帝之一,在汉代之前于五帝中并不受重视。或许正因此,他保留了一些神秘,使得小众流派神仙家们愿意将其作为烘托宗教神秘感的载体。
也正因此,神仙家们每有著述面世,总会冠以“黄帝”、“太一”的名称。
关于“太一”的名称,这里没有做最初的考究。
但在黄帝地位无比尊崇的汉代,汉武帝在拓九州为十三州后还创造了一门新神——“太一”神。
汉武帝时期,“太一”神是五帝的头领,是天界最大的神仙。汉武帝将之视为自己的象征。作为一个开疆拓土的万世之君来说,有这么一点小自傲也很正常。
汉武帝雕塑
但封建迷信,于秦汉雄君而言,似乎是宿命、更像是毒品,是他们堕落的源泉。
秦时,因为迷信方士求仙访道那一套,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惨案。在方士卢生、侯生逃跑后,秦始皇大怒,下令御史拷问咸阳儒生方士,坑杀四百六十人,酿成一时悲剧。至于动不动“大索”(大肆搜捕)诸地,那更是始皇求仙之余的常事了。原因很多,不一一详述。
汉时,同样有许多方士将汉武帝当成傻子忽悠。
最出名的是栾大,娶了公主;牛皮吹得最大的是公孙卿,吹出了个仙人好友。
为了将汉武帝骗倒,公孙卿编造了一个战国人物——申功。他说,申功是战国著名仙人安期生的好友,生前曾得到黄帝遗书,死后就将这遗书刻在了陪葬的鼎上。
鼎书的内容,则是大量吹捧汉武帝的词汇。
这样的谎言,要看穿是很容易的,但汉武帝偏偏就上当了。
现在我们知道,申功是假的,鼎书也是假的,汉武帝就是个大傻子!
真是迷信使人愚昧!
相传有三座仙山的渤海
黄帝没有存世经典,早期道教徒只能退而求其次?这些故事都是其次,其中黄帝的身影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看到,不管是秦代还是汉代,此时的方式都将其学说来源归于黄帝。
这是黄老之学,与后世道教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奇妙的变化呢?一派的祖师爷可不是能轻易变更的!
有这么一种有趣的说法,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因为传统的黄老之学是将黄帝与老子并称的。而黄帝没有留下一部典籍,即使有也是各路神仙家编造的,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老子,却有一本行之海内皆准的《道德经》传世!
河南洛阳老君山
如果将黄帝确认为道教祖师,那么修习不同典籍的道教徒们首先自己就得掐起来,不用说一起闹黄巾了!
老子却不一样,《道德经》不只只有一本,而且足足有五千言,这在古代可是不得了的巨著。
- 秦朝时面向学童的学室,学习的各门类书籍,总的加起来才不过五千言左右。而且,《秦律杂抄》记载,秦律有规定,能背五千言者(学室指定科目的五千言,主要是法律相关的书籍)即可从学室合格毕业。从学室合格毕业者,即有资格参加官员选拔考试当官,这相当于后世清朝的秀才了!
道教徒们学习背诵五千言的《道德经》,要是全能背下来,仅看字数而言也是文化界人才了。说出去也有面儿不是嘛!
总之,方士们的法术还得用,老子的《道德经》也得背。取长补短,用黄帝忽悠人,再用经典为自己的正统性做庇护。两套手法下来,何人不能成为我教教徒?
老子像
参考文献[1]任断愈. 中国佛教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吕思勉. 三国史话[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3]马非百. 云梦秦简中所见的历史新证举例[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