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谷文昌回忆录(少年谷文昌)

谷文昌回忆录(少年谷文昌)在战火燃烧的中华大地上,家里仅靠6分山地是无法生存的,年轻的谷文昌还未完全从放牛娃的稚气中脱离出来,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跟随别人上山打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减轻家庭的重担。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在谷文昌年轻的那个年代,一个打石匠的日子。不论是酷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天,不论是饥还是病,他都得抡起大锤,敲响太行山上的石头。就在荒山野岭用茅草搭盖起棚子,白天敲击着石头,搬运着石头。到了晚上,他就望着暮色沉浸在自己思想中,他从自己年轻的生命中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那就是国破家亡的民族的呼唤。谷文昌学会了所有的农活,而且他学到的任何一项农活,都做得比别人出色,成为南湾村里做农活的一把好手。这一天,谷文昌回到家,看见父亲一脸的惆怅,他心里立时明白了自己的结局。自他懂事起,他记得每到秋收后,逼债的人屡见不鲜,个个凶狠。机灵的谷文昌,用不着父亲告诉他什么,已经知道自己该结束私塾学习的日子了。谷文昌

谷文昌回忆录(少年谷文昌)(1)

1928年,秋天。中国河南省林县西乡坪区,郭家庄。秋天,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个丰收的季节,但在河南林县的太行山下的南湾小村庄却找不到任何的丰收迹象,没有土地的农民们把一年来的收成全部交给土地的拥有者,也就是地主,再也没有其他可以维持生活的食物,农民们开始寻找生活的另一条出路。

在太行山下郭家庄南湾村干枯的田野上已经看不到丰收的景象,南湾村的人在入冬之前大都要寻找过冬的出路;否则,开春前,地主都要上门讨债。地主在漫长的讨债中也积累了经验,在秋收之后就上门逼债。谷纪活根本还不起“债”。

“你还不了债,那就让你家的老二来为我放牛……”这是地主最后留下的一句话。

此时的谷文昌还在村里的学堂听着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讲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做人要以善字开头,事事与人为善……”这就是谷文昌从课本上学到的做人的准则。他为了这个读书的机会不知向父亲求了多少回,父亲才咬着牙说:“顺儿,念书是有钱人的事,是好事,爸爸只能让你先去念,但啥时候让你回来,你就得回来。”谷纪活并不是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读书,而是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读书的经济支持,但是有一点谷纪活很明白,他知道读书对他谷家的后代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一天,谷文昌回到家,看见父亲一脸的惆怅,他心里立时明白了自己的结局。自他懂事起,他记得每到秋收后,逼债的人屡见不鲜,个个凶狠。机灵的谷文昌,用不着父亲告诉他什么,已经知道自己该结束私塾学习的日子了。谷文昌悄悄地躲在自家的麦地里哭了,他第一次对世道的不公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穷人一年到头地耕种却吃不饱,穿不暖,念不起书?

于是,太行山下的田野里又多了一个放牛的孩子。

谷文昌的读书时间,准确地说是8个月多一点儿,原本秋收的日子里,私塾是不上课的,但这一年里,土地上没有什么收成了,用不着太多的劳动力,这让谷文昌多学了点字。在他的读书生涯中,他第一次用私塾老先生教诲的人生准则做了件好事,那就是,他在每天放学的途中,在田野里用赶牛的鞭子在土地上一笔一画地教那些放牛的孩子学写字。他学会了善待别人。因此,他的小名——顺子也在放牛的孩子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谷文昌学会了所有的农活,而且他学到的任何一项农活,都做得比别人出色,成为南湾村里做农活的一把好手。

在战火燃烧的中华大地上,家里仅靠6分山地是无法生存的,年轻的谷文昌还未完全从放牛娃的稚气中脱离出来,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他跟随别人上山打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减轻家庭的重担。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在谷文昌年轻的那个年代,一个打石匠的日子。不论是酷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天,不论是饥还是病,他都得抡起大锤,敲响太行山上的石头。就在荒山野岭用茅草搭盖起棚子,白天敲击着石头,搬运着石头。到了晚上,他就望着暮色沉浸在自己思想中,他从自己年轻的生命中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那就是国破家亡的民族的呼唤。

这段石匠的经历,留给人们许多值得记忆的内容,一个是谷文昌的吃苦耐劳,另一个是谷文昌比其他的石匠多了些智慧,善于观察与思考,再则是他开始接受了共产党的救国思想。

1934年9月,谷文昌19岁。父亲谷纪活,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严冬来临之前,背起木架,腰挂砍刀,肩上挂着几十米长的吊绳,为了三个儿子和一个裹脚的妻子能有个不会挨饿和挨冻的冬天,他再次攀上石崖。像这样的日子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但没有想到这一次却是他的最后一次。谷纪活从十几米高的石崖上掉下来,他的大儿子谷秀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坠落在自己的眼前。谷纪活昏沉沉地趴在儿子的背上,听着儿子沉重的脚步声,睁着迷茫的双眼,直到望见自己房屋的影子才失去知觉。

这个家庭失去了一个顶梁柱,一个主心骨的人物,那就是父亲。在传统的文化中,一个家庭的主体倒塌后,家庭的义务与责任就转移了。

谷纪活没有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在悲痛中煎熬了3个月,撒手丢下这一家大小,到他梦想的天国去了。谷秀祯和谷文昌开始担负起这个家庭的生活重任。当大哥谷秀祯望着太行山下这片贫瘠的土地,对自己和这个家庭做出了另一个选择,他走出太行山山谷,在山西与河南交界的山西境内开荒造田,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双手上。他没去思考自己贫穷的原因,他想把河南南湾的这个家交给弟弟和母亲。等到有一天,自己拥有土地,享有劳动后的丰收时再把母亲和弟弟们接到自己建立的新家园来。哥哥的离去并没有让谷文昌看到生活的希望,他一边眷念着哥哥,一边肩负起家庭的重任,开始往返于山西与河南之间。

本文节选自《做合格的党员:县委书记谷文昌》,标题为编者所加。

谷文昌回忆录(少年谷文昌)(2)

谷文昌回忆录(少年谷文昌)(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