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疗法对自闭症孩子有什么作用(一个动作孩子反复做几十遍)
行为疗法对自闭症孩子有什么作用(一个动作孩子反复做几十遍)当时她在班级中观察孩子,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吸引了她的注意。这个小女孩不停地把一系列的圆柱体放进孔中,然后又从孔中取出。这样的“工作”小女孩整整重复了42遍才停下来。蒙台梭利将第一次发现这类重复行为的情景,记录在了自己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重复去做同一件事的行为称为“常同行为”。那这种“常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吗?要不要去阻止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区分孩子是正常的重复行为,而不是自闭症中的刻板行为呢?不仅妈妈们对孩子的重复行为感到好奇,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很感兴趣。其中就有意大利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那她都发现了什么呢?
朋友最近跟我倾诉,她怀疑自家3岁的儿子可能有“问题”。
她儿子经常会重复地做一件事情。例如每天晚上睡前只喜欢听同一本绘本;会将积木不断堆高后推倒,再堆高再推倒;《小马宝莉》的动画片一集可以反复看十几遍……
看着孩子的举动,她不禁联想到自闭症中的刻板行为,为此她担心不已。
其实,这是不少孩子的常态,有的孩子还会热衷于将瓶子的盖子扭开再旋紧,再扭开再旋紧,乐此不疲,或者反复开门、关门等。
在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重复去做同一件事的行为称为“常同行为”。
那这种“常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吗?要不要去阻止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区分孩子是正常的重复行为,而不是自闭症中的刻板行为呢?
孩子的重复行为是“智力体操”不仅妈妈们对孩子的重复行为感到好奇,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很感兴趣。其中就有意大利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那她都发现了什么呢?
蒙台梭利将第一次发现这类重复行为的情景,记录在了自己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
当时她在班级中观察孩子,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吸引了她的注意。这个小女孩不停地把一系列的圆柱体放进孔中,然后又从孔中取出。这样的“工作”小女孩整整重复了42遍才停下来。
而在这过程中蒙台梭利发现小女孩在“速度或技能上并没有显示出进步”,但是她全程都乐此不疲,专注其中,甚至都没发现周围的其他孩子已经进入了下一个活动环节——唱歌。
直到42遍的重复行为结束后,小女孩才注意到周围的变化。
对此,蒙台梭利认为:
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被某个物品抓住,他会专注地不断重复练习。
这种重复练习的目的是出于孩子的内在需要,所以我们会看到当孩子完成了他们一系列的重复行为后,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会露出无聊的神情,反而是充满活力,心情愉悦。
同时,重复还代表着熟悉和安全感。尤其是在陌生场所时,我们会发现孩子更容易出现重复行为。
除此之外,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孩子也可以学习到一些技能,甚至是熟能生巧。
例如他们穿脱袜子多次之后,慢慢地就能熟练掌握这个技能;在堆高推倒积木多次之后,能发现堆高积木稳当的秘诀。
或许有家长认为,那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们这些技巧呢?这样还避免孩子一直在重复。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只有他们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在这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有所。
因此,蒙台梭利也将孩子的这种重复行为视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甚至可以说:“重复是孩子的智力体操。”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孩子所有的重复行为都是有利的,因为在自闭症的孩子身上确实也会广泛存在重复行为,那要如何区分呢?
普通vs刻板重复行为的4个区别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要区分普通孩子和自闭症孩子的重复行为,主要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出发,分别是:
1.是否具有指向性和身心发展的功能
这个简单来看,就是孩子在重复行为之后是否有获得成长。
例如有两个孩子A和B在搭积木,他们都喜欢堆高后就推倒,再堆高再推倒。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重复之后,发现孩子A堆的积木越来越高了,也更整齐了。但是孩子B还是只用到3块积木,并且积木块之间还是摆放得歪歪扭扭的。
那么,孩子B的重复行为有可能是异常的,就需要多注意和观察。
2.是否具有广泛性、灵活性和转向性。
一般来说,有的孩子虽然在睡前会要求家长反复读同一本绘本,但是家长如果懂得运用一定的策略,孩子也会乐意接受家长给自己读另一个故事的建议,甚至玩其他游戏也行。
而这对于有刻板行为的自闭症孩子却是很难的,因为变化会让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
3.是否涉及自伤行为。
当孩子被打扰或者阻止他们进行重复行为时,都会抗议。但是不同的是,如果孩子患有自闭症,他们的抗议会更加具有破坏性,甚至涉及到自伤行为。例如用头撞墙、拔自己头发等。
4.行为的发生频率是否会随着年龄和情景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电影《卢克的故事》中,卢克患有自闭症,从小到大他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坐同一张椅子、吃一样的食物,并且所有的餐具摆放位置都要是相同的。同时,他还会要求别人也这样做。
在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当孩子长大或者情景出现变化时,他们的重复行为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而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的出现却不会因此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当然,自闭症也不是单从刻板的重复行为就能判定的,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专业评估。如果发现情况较为严重的,可以寻求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后及时干预。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孩子出现重复行为时,我们要怎么做呢?是袖手旁观?还是要引导他们呢?
面对重复不能袖手旁观,要适时介入国际著名的数学大师、我国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在谈到我们平常人认为枯燥的数学时曾说:
有时候有些工作一定要重复,才能够精,才能够创新,才能做出新的东西。
这就跟我们看孩子的重复行为时的心态是一样的,我们同样会认为孩子的那些行为很枯燥无趣。然而正是这些在我们眼里显得无用的重复行为,却一次又一次促进了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重复行为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和尊重他们,甚至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去支持他们做重复行为。
其次,我们要分析和思考孩子背后的需求。因为有时候重复行为跟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关。
同时,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好的重复行为,例如重复撕书等,作为家长还需要进行引导,可以将书换成其他不需要的废纸。
最后,家长还要做的是,当发现孩子在很长的时间段内出现了单一的重复行为时,要想办法变化其中的部分内容。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时,可以从一开始单纯地讲故事,到用提问的方式讲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故事等。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了孩子重复的需求,还能帮助他们在重复中进行学习和成长。
因此,当我们遇到孩子重复某行为时,一定要学会包容和鼓励他们,给予他们重复的自由,并进行因势利导。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重复行为中达到新知识的迅速积累,才能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