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先导估值分析(成都先导68家机构调研营收净利双降)
成都先导估值分析(成都先导68家机构调研营收净利双降)成立于2012年2月22日,成都先导于2020年4月16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板块,成都先导主营业务为利用其核心技术——DEL技术提供药物早期发现阶段的研发服务以及新药研发项目转让;具体业务包括:DEL筛选服务、DEL库定制服务、化学合成服务、新药研发项目转让等。而成都先导年内最高价出现在7月14日,股价为61.99元/股,此后呈震荡走低的趋势。一、68家机构调研现12家基金公司,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9月14日,成都先导公告了其8月21日机构调研的情况,共接待68家机构的调研,其中,平安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12家基金管理公司对其进行调研,中金公司、中泰证券、西部证券、华泰证券4家证券公司对其进行调研。机构调研公告当日,即9月14日,成都先导的收盘价为40.25元/股,随后9月15日收盘价40.26元/股,9月16日收盘价38.77元/股,9月17日收盘价39.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9月14日,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先导”)公告其接待68家机构的调研,其中包括平安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12家基金管理公司,中金公司、中泰证券等4家证券公司。而成都先导的年内最高价出现在7月14日,股价为61.99元/股,截至9月25日,成都先导的收盘价为39.47元/股,此后股价呈震荡走低的趋势。
观其业绩,2020年上半年,成都先导业绩“双降”,实现营收8 679万元,同比增长-18.85%,实现净利润1 543.03万元,同比增长-74.14%。且由于全球疫情、海关加强管制、部分国际航班停航等影响,部分海外客户筛选服务无法按时完成或无法按时与客户完成交接确认,筛选业务板块受影响较严重。
一、68家机构调研现12家基金公司,上半年营收净利“双降”
9月14日,成都先导公告了其8月21日机构调研的情况,共接待68家机构的调研,其中,平安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国寿安保基金等12家基金管理公司对其进行调研,中金公司、中泰证券、西部证券、华泰证券4家证券公司对其进行调研。
机构调研公告当日,即9月14日,成都先导的收盘价为40.25元/股,随后9月15日收盘价40.26元/股,9月16日收盘价38.77元/股,9月17日收盘价39.96元/股,9月18日收盘价40.25元/股,9月21日收盘价39.82元/股,9月22日收盘价39.08元/股,9月23日收盘价39.95元/股,9月24日收盘价40.8元/股,截至9月25日,成都先导的收盘价为39.47元/股。
而成都先导年内最高价出现在7月14日,股价为61.99元/股,此后呈震荡走低的趋势。
成立于2012年2月22日,成都先导于2020年4月16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板块,成都先导主营业务为利用其核心技术——DEL技术提供药物早期发现阶段的研发服务以及新药研发项目转让;具体业务包括:DEL筛选服务、DEL库定制服务、化学合成服务、新药研发项目转让等。
据同花顺iFinD数据,JIN LI(李进)为成都先导的实际控制人及控股股东。而近年来,成都先导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DEL筛选服务和DEL库定制服务。
2017-2019年,成都先导DEL筛选服务收入分别为4 169.24万元、7 901.9万元、10 584.6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34%、52.26%、40.06%;同期,DEL定制库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256.24万元、4 865.12万元、8 166.3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81%、32.18%和30.91%。
从地区分类来看,成都先导超八成收入来源于美国。
2017-2019年,成都先导来自于美国的销售收入分别为0.45亿元、1.24亿元、2.14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85%、82.14%、81.09%。
据2020年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成都先导实现营业收入8 679万元,同比减少18.85%,实现净利润1 543.03万元,同比减少74.14%。
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17-2019年,成都先导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53亿元、1.51亿元、2.64亿元,2018-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184.1%、74.74%。
同期,成都先导的净利润分别为-2 308.07万元、4 496.05万元、12 026.61万元,2018-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294.8%、167.49%。
2017-2019年,成都先导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6.62%、82.66%和81.55%。
同期,成都先导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81.21万元、5 069.58万元、16 825.07万元。
2017-2019年,成都先导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计算)分别为-29.27%、25.62%、16.47%。
二、上半年海外客户筛选服务无法及时完成,越来越多企业进入DEL筛选领域
此次机构调研,成都先导董事长、总经理JIN LI,财务总监胡春艳,董事会秘书 耿世伟,证券事务代表朱蕾,先后回答了15个问题。且成都先导还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内容涉及其主营业务及其核心技术的开展情况及成果。
2020年上半年,成都先导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部分海外客户实验室在疫情期间关闭,筛选服务无法及时完成,且攻克DEL技术当前仍存在的一些技术难点。另一方面,目前成都先导内部约有20个新药项目,进入临床阶段有2个项目,大多仍处于早期药物研发。而越来越多企业进入DEL筛选领域,客观竞争仍然存在。
作为一家从事新药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成都先导拥有近2万平米的研发基地,且有子公司设在美国,其主要从事研究与创造DNA编码化合物库(DNA Encoded Chemical Library,简称DEL)技术,专注于原创新药的早期链段研发,即“苗头化合物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为小分子新药发现建立了一个国际领先的,以DNA编码化合物库的设计、合成和筛选为核心的技术平台”。
此外,成都先导目前已取得24项DEL技术相关发明专利,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另外110余项境内外专利正在申请中,尚有多个在研储备项目围绕着优化DEL相关技术以及攻克DEL技术难点。
业绩方面,2020年上半年,成都先导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鉴于全球疫情、海关加强管制、部分交通停运等影响,海外客户寄出的蛋白和自行采购的进口筛选用物料到货时间延长,并且部分客户实验室在疫情期间关闭,筛选服务无法及时完成。
虽然2020年上半年筛选业务板块受影响较严重,但是筛选的成功率有所提升,及保持了在核心技术平台及新药管线上的持续投入,攻克DEL技术当前仍存在的一些技术难点,以及扩展其适用范围。目前,已建成了包含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超过5 000亿并用于药物筛选,且分子属性等维度得到提升且仍在持续进行优化。
且成都先导下半年改善情况主要看疫情的控制,而成都先导在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同时努力扩展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客户的定制库与成都先导自有先导库中的分子化学结构基本不一,因此自有DEL库化合物结构信息和筛选方法使用费收入预计对成都先导DEL筛选服务造成不利影响的概率较小。也就是说,替大药企建库以后,全球药企有内部的库,对成都先导后续的建库和筛选业务影响较小。
另一方面,从客户角度上讲,DEL库定制业务、DEL筛选业务和化学合成业务属于药物研发领域中密切相关的几个环节,因此同一客户会依据自身需求来采购DEL库定制业务收入的增加不会对其他业务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而成都先导靶点排他机制方面,其接受客户的筛选项目委托以靶点为基础,客户一旦确定某个筛选靶点,会拥有一定的排他期,通常为3年。在排他期期间成都先导既不会再接受其他客户的筛选服务委托,也不会针对该靶点进行自主新药项目筛选。由于受到上述靶点排他机制的制约,成都先导在排他期内对于同一靶点,仅能够接受一家客户的委托。
再者成都先导基于靶点排他期,靶点筛选完了也难出现业务瓶颈。
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17年1月FDA已批准的药物中,893个药物靶点,其中749个小分子药物靶点,此数据未包含尚未成药和正在开发中的靶点。截至2020年上半年,成都先导已执行筛选的客户靶点筛选项目数量超过120个,分布于40个不同的靶点类别。
由上述数据可见成都先导筛选业务的空白市场空间还很大,每年还有很多新增的新型靶点,以及除蛋白靶点之外的RNA药物;与此同时,随着成都先导库规模的不断提升,在排他期以外相同靶点也会有新的筛选需求。
2020年上半年,成都先导基于核心技术筛选平台为客户筛选完成了25个独立靶点,成功率达77%;截至2020年上半年,成都先导已累计为客户完成超过120余个靶点项目(分属40余个不同类别)的筛选,并在此基础上保持了超过68%的成功率——指满足客户预先设定标准的项目/筛选并完成化合物合成与验证的项目,筛选获得的活性化合物范围通常为1nM~10uM,如果靶标具有功能性检测方法,成功率均为基于功能性检测的结果是否满足预设标准或低于10uM来计算成功率。
对于其他企业进入DEL筛选这个领域,成都先导表示,更多的参与者加入这个领域,一定是反映了行业内对这个技术的认可。更多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才能共同促进细分领域快速发展。因此,虽然竞争客观存在,但对成都先导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自身技术发展和迭代是否足够快,以及能够在创新药研发的药物发现领域为客户,以及新药管线提真正供多少可成药的新分子。
由于化合物试剂在全球有着成熟的工业供应,成都先导实验所需的分子砌块的仅有一小部分是其自己合成,大部分分子砌块直接购买。
而且,成都先导的小分子化合物库的规模也会不断提升,其内容也会不断迭代,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成都先导的超5 000亿小分子化合物库指的是有一定成药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但可成药分子的数量则是一个极其广大的,千亿级的分子在其中也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在有限的资源中选择什么样的分子,要能够穷尽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在还特别受限于有限的科学知识下。
围绕DEL这个技术平台,从中长期来看,成都先导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布局。
其一,要将这个平台建的更深入,包括先导库的分子的质量、数量、筛选成功率的提升,现在可以看出,筛选的成功率是随着成都先导库的不断优化而在提升的,2020年上半年的成功率达到了77%。同时,与其他分子构建与药物发现技术的结合,不断完善先导在药物发现领域的技术实力。
其二,增强成都先导药物项目转化平台的能力。目前成都先导内部约有20个新药项目,进入临床阶段有2个项目,大多仍处于早期药物研发。成都先导将通过强化苗头化合物至临床前候选物阶段的研发能力,更好地发挥前端新分子发现平台的优点,为工业界输出更多高端临床前候选物项目。
其三,就是自研新药管线的成长,成都先导中长期的一个不断增长的业务的板块为新药项目,需要做的是把已经投入的新药的项目转让来实现新的业绩增长点。
此外,成都先导对内部新药管线未来的规划,即在内部的不同新药管线开发到某一特定阶段时,转让全部或部分权益给合作伙伴,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展开后续研发,以及共享药物研发成果带来的后续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