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夜盗清东陵未解之谜(东陵大盗孙殿英为何只敢盗清皇陵而不敢触碰明十三陵)
孙殿英夜盗清东陵未解之谜(东陵大盗孙殿英为何只敢盗清皇陵而不敢触碰明十三陵)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孙殿英自称明末天启帝师、东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后人,只不过是想借着名人效应为自己的大盗东陵之罪清洗一番,加上一个因果报应的伪装,因为明末孙承宗死于清军之手。根据明史及其民国版的高阳县志等资料参考,明末孙承宗是满门殉国,当时清军围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和家人抵御清军,城破宁死不降,自缢而死,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被绑至马后折磨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也就是孙承宗绝后了,并没有后人一说。孙殿英的父亲之死也是一个重要参考,他的父亲之死源于为乡里出头与旗人争执而入狱,当日被打死在狱中的。这里的旗人是指八旗子弟,在有清一代都是特殊待遇者,可以说孙殿英从小就埋下了对清朝仇恨的种子了。
东陵大盗孙殿英以民国年间大盗清东陵而臭名昭著闻名于世,当时清朝刚亡国十几年而已,而且还是和平逊位还有不少遗老势力,孙殿英偏偏就要盗清东陵而不是保存完好年代久远的明十三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孙殿英如果盗明十三陵绝对比盗清东陵引发的后果更严重。二是孙殿英本就是驻扎在蓟县和遵化一带,距离清东陵很近,后被命令前往清东陵一带剿匪,借着职务之便直接干起了盗墓发财的买卖。
清末民初时期的环境很特殊,清朝虽是和平退位亡国,但是留下了一片骂声,一切都来源于晚清时期固步自封造成的无数割地赔款,而且要命的是清末朝廷没钱的时候是靠着剥削老百姓来赔款的,朝廷名声臭到极点,甲午战争时日本发布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告诉世人日本的目标是清朝皇帝并非老百姓,还有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时,随便一宣传只是来打清朝皇帝而不是入侵中国的,这两件事当时就获得不少人支持,由此可见清廷的统治失败之处,孙殿英大盗清东陵可以称之为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盗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家族之陵墓。
明朝帝陵在明亡清兴后地位一直超然,清入关后先是剃发易服强迫一个民族改变自己的发型服饰,后在南方大规模屠城,满汉矛盾日益紧张,在那种特殊环境之下,明朝帝陵成为明遗民寄托旧有的政治认同及其前朝记忆的符号,以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为首被赋予了与清王朝的统治秩序隐然对抗的意义,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民国元年,孙中山甚至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这在历代是绝无仅有的,而北京的以明成祖长陵为首的明十三陵地位也是超然,孙殿英身为汉人自然不敢盗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帝陵,盗明十三陵可比盗清东陵的后果严重多了。
在民国乱世中孙殿英原为杂牌军出身,跟土匪军队差不多一个性质,后被国民党收编,摇身一变成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驻扎在蓟县和遵化一带,1928年,当地匪患严重,又有收编的马福田叛逃东陵旁的马兰峪,意欲盗墓,国民党当局鉴于当地的局势命令就近的孙殿英剿匪,没想到孙殿英去了赶走马福田后,对于东陵宝物眼红不已,成为最大的匪徒,开始大盗东陵。
孙殿英自称明末天启帝师、东阁大学士、辽东督师孙承宗后人,只不过是想借着名人效应为自己的大盗东陵之罪清洗一番,加上一个因果报应的伪装,因为明末孙承宗死于清军之手。
根据明史及其民国版的高阳县志等资料参考,明末孙承宗是满门殉国,当时清军围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和家人抵御清军,城破宁死不降,自缢而死,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被绑至马后折磨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也就是孙承宗绝后了,并没有后人一说。
孙殿英的父亲之死也是一个重要参考,他的父亲之死源于为乡里出头与旗人争执而入狱,当日被打死在狱中的。这里的旗人是指八旗子弟,在有清一代都是特殊待遇者,可以说孙殿英从小就埋下了对清朝仇恨的种子了。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