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谣月光光是哪个县的(客家话里的月光)
客家童谣月光光是哪个县的(客家话里的月光)在整个古代文献中,“月光”指月亮,不能说很多,但仍以十计。不仅见于文言散文,也见于诗词曲和白话小说,相对而言,后者稍多一点。从地域看,这种用法古代南北都有,现代范围也较广。(原文见第1407号《语言文字周报》;摘编文章,仅供学习)
在客家话里,“月光”除了和普通话有相同的意思(月亮的光线)外,还特指月亮。今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徽语、吴语、湘语、赣语、白话、闽语和湖南土话中,亦都有此用法。
“月光”一词,至少西汉初年就有了,最早是指月亮的光线。《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毛传:“皎,月光也。”张衡《灵宪》:“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隋书·天文志中》:“月者,阴之精也……日光照之,则见其明;日光所不照,则谓之魄。”
明确称月亮为“月光”的,是在晋代《唐开元占经》卷一引晋姜岌《浑天论答难》:“假使月初生时,移人在日月之间,东向以视,则月光圆若望也。”(收入《全晋文》卷一五三)此后,这个意义一直沿用下来。
又如陈徐陵《和王舍人送客未还闺中有望》:“良人在何处,惟见月光还。”唐宋以后的用例如:《尚书·胤征》“弦望晦朔”唐孔颖达疏:“弦者,言其月光正半如弓弦也。”宋曾翠《辛亥三月十五日》:“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元耶律铸《为阅俳优诸相赠优歌道士》:“一曲春风沓沓歌,月光明似镜新磨。”清《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却说孽龙精只等待日轮下去,月光上来的酉牌时分,就呼风唤雨,驱云使雷,把这豫章一郡滚沉。”《霓裳续谱·杂曲·八月十五是那敬月光》:“八月十五(是那)敬月光,手捧着金樽(是那)泪汪汪,思想我那有情的郎,(重)去年与你(是那)同赏月,今年不知你可流落在何方。”
在整个古代文献中,“月光”指月亮,不能说很多,但仍以十计。不仅见于文言散文,也见于诗词曲和白话小说,相对而言,后者稍多一点。从地域看,这种用法古代南北都有,现代范围也较广。
(原文见第1407号《语言文字周报》;摘编文章,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