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松筠庵旧址,暨杨椒山祠,亦是杨继盛故居我们先来说说松筠庵和嵩云草堂。过去注意这条街的人不是很多,只是做为住在附近胡同深处的人们进入宣外大街的汇聚点和出入口,因此街面上有多家卖吃食的小店,一到上下班的钟点,人来人往甚是热闹。近期的改造,这里的面貌一新,吸引了许多逛胡同的游人。特别是随着胡同中松筠庵和嵩云草堂进入人们的视线,使这一带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热门场所。路南侧的建筑过去应该是买卖人家,现在是老百姓的住房说起松筠庵和嵩云草堂,就是现在上了点年纪的北京人知道的也不多,但是一提到维新运动的康有为公车上书之事,那在京城可谓是尽人皆知。这松筠庵和嵩云草堂就是公车上书事件的肇始之地。这是后话,先暂且不表。

公车上书肇始地 明忠烈杨继盛故居所在地一一达智桥胡同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

达智桥胡同东口正对着庄胜崇光百货

达智桥胡同,老宣武的一条普通胡同,位于宣武门外,北临上斜街,胡同对过儿就是庄胜崇光百货,东西走向,东口在宣外大街,胡同不长,从东到西,南侧连接校场头条、三条、四条,西口顶在校场五条。前些时候进行了腾退,街两侧进行了整治,干净整齐了不少,增加了一些新门脸儿,有了些现代气息。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2)

整治后的胡同干净整齐了许多

过去注意这条街的人不是很多,只是做为住在附近胡同深处的人们进入宣外大街的汇聚点和出入口,因此街面上有多家卖吃食的小店,一到上下班的钟点,人来人往甚是热闹。近期的改造,这里的面貌一新,吸引了许多逛胡同的游人。特别是随着胡同中松筠庵和嵩云草堂进入人们的视线,使这一带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热门场所。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3)

路南侧的建筑过去应该是买卖人家,现在是老百姓的住房

说起松筠庵和嵩云草堂,就是现在上了点年纪的北京人知道的也不多,但是一提到维新运动的康有为公车上书之事,那在京城可谓是尽人皆知。这松筠庵和嵩云草堂就是公车上书事件的肇始之地。这是后话,先暂且不表。

我们先来说说松筠庵和嵩云草堂。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4)

松筠庵旧址,暨杨椒山祠,亦是杨继盛故居

松筠庵,此前是杨继盛在京城做官时的住所,故居。杨继盛者,明朝鼎鼎有名的谏官和忠烈之士,因冒死弹劾大奸臣严嵩而入狱被迫害致死。在狱中他受尽酷刑,视死如归,临刑前从容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英勇赴死。到了隆庆皇帝(明穆宗朱载坖)即位后,杨继盛的冤案得以彻底平反昭雪,隆庆皇帝称赞杨继盛为直谏臣之首,追赠其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并在其家乡保定府立“旌忠祠”。北京城的百姓也感念杨继盛的浩然正气,将其尊为北京城的“城隍爷”。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5)

松筠庵位于胡同的中部南侧12号、14号,还有一个旁门在校场三条2号,目前松筠庵已完成了腾退

北京的城隍爷,说起来应该有三位。元朝时北京供奉的是文天祥,就是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抗元民族英雄;到明朝后期,北京普遍供奉的城隍爷换成了杨继盛。北京的城隍爷应该还有一位,就是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的开国元勋徐达。这几位北京的城隍爷,都是有功于百姓的功臣、英雄,都是北京当地的守护神,受到百姓的膜拜。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6)

杨继盛宅初被改为松筠庵,终被当做杨椒山祠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杨继盛在当时京城的影响力了。据说在杨继盛被行刑的当日,“满城争睹员外郎”(杨继盛官至兵部员外郎)。此后文人学士和当地百姓经常到杨继盛的故居凭吊,特别是清顺治帝在看到杨继盛的事迹后更是对他大加褒扬:“朕观有明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杨继盛殉难的当日,其妻张氏也自缢而死,子孙四散,人去院空。此后,杨宅几经易主,到清初被改为松筠庵。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7)

松筠庵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刑部官员在视察城畿时访得松筠庵曾是杨继盛故居,于是筹集资金对其故居进行整修与扩建,乾隆五十二年,当时的刑部尚书胡季堂主持了在杨继盛故居设立祠堂,名“杨椒山祠”(杨继盛,号椒山)。《京师坊巷志稿》录啸亭杂録记录了这一段历史:“乾隆丁未胡司寇季堂会诸僚友,醵金立祠,绘公像及同事诸公神位”。整修后的院内大堂改为祭祀杨继盛的祠堂,名为“景贤堂”。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1年),松筠庵住持僧心泉又募捐扩建了当年杨继盛书写弹劾严嵩奏疏的书房,成为容纳百人以上的大堂,称为“谏草堂”,次年,又在祠之西南隅建“谏草亭”,从此祠寺合一,成为清末士大夫集会议论时政的场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这里,发生了震动京城的公车上书。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8)

谏草亭是杨椒山祠保留下的不多的原物

再来说说嵩云草堂。嵩云草堂是河南会馆的别称,因河南会馆经过多次的扩建,其内不仅修有花园,而且还有假山、轩亭、水池、草舍等设施,总称“嵩云草堂”。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9)

位于胡同中部路北的55号嵩云草堂正门

河南会馆的建立,还得从中州乡祠(中州,河南的古称)说起。

河南会馆的大门最终是开在达智桥的,而起先的中州乡祠是座落于上斜街东口的路北(如今已成为环球财讯中心)。明万历年间,大学士高拱(河南新郑人)购得荒地2亩,初建之时,仅有平房3楹,这也是河南会馆的雏形。到康熙十年工部尚书汤斌(河南睢阳人)在旧有的基础上建起了有六所配房的中州乡祠。与此同时汤斌又与其它在京官员一起购买了中州乡祠对面的招提寺地基,并在寺庙废基上盖起了厅堂楼阁,从北到南依次为洛社、听涛山馆、池北精舍、月牙池、嵩云亭和听雨楼,由此,河南会馆初具规模。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0)

嵩云草堂位于达智桥胡同55号

此后会馆又分别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经多位在京豫籍官员扩建,河南会馆的前门已抵达智桥,后门至上斜街,建筑规模相当可观。据称,北京城里河南籍的会馆有21座,达智桥的这座是规模最大的一处。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1)

嵩云草堂假山水池、大堂戏台均已被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杂院,但其门楼处仍可见昔日的老物件

现在我们回到清朝末期的那一段历史上,发生在达智桥胡同里的著名事件一一公车上书。

光绪廿一年(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在北平考完会试正在等待发榜,突然传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其中正在北京考进士的康有为立即在松筠庵起草上皇帝书,4月22日,康有为经一昼两夜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皇帝书》,同时与梁启超一起发动十八省赴京考试的举人联名上奏光绪皇帝。十八省赴京考试的举人积极响应,在松筠庵大堂,一共有一千二百余人联署,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有资料称,嵩云草堂做为松筠庵的近邻(二处同在达智桥胡同,隔街相望),亦是当时进京举人重要活动场所,也是此次联名签署之地。5月2日,十八省举人从松筠庵和嵩云草堂出发,与数千市民云集到“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史称“公车上书”。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写到:“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遍传都下,士气愤涌。”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2)

嵩云草堂门前的石鼓门墩见证了那一段的历史

如今松筠庵和嵩云草堂已不复当年的盛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席卷全国的“破四旧”,杨椒山祠内彩雕塑像、祭祀用品、匾额均被砸毁,院内假山被推平,谏草堂和回廊及院内大部分房屋被侵占,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嵩云草堂的命运也同杨椒山祠一样,不断被蚕食、破坏,失去了往昔的模样。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3)

如今胡同两侧的民房也得到了整修

随着城市改造的深化,人们在大拆大改后也开始反思。所谓的现代化城市,不能同高楼大厦直接划等号,一座城市的文化应该具有独特性。胡同是北京几百年以来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城市符号,同时又是历史发展及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场所,是北京的根、北京的魂,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大拆大改,没了胡同的模样,那么北京也就不称其为北京了。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4)

开发公司绘制的达智桥及周边街巷的发展愿景一一我们的家园

好在现在的北京对胡同的改造,主要实行腾退政策为主,大力修复会馆和名人故居,杨椒山祠和嵩云草堂即属于以上范畴。据了解,杨椒山祠现已基本腾退完毕,嵩云草堂大部分住户已选择腾退外迁,这两处历史遗迹,将在完善胡同面貌和定位的同时,得以妥善保护,并根据历史原貌进一步修复,以期做为后人进行文化追思、凭吊古人的重要场所。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5)

整修后的门脸房,大多保留了老式风格

在介绍完了松筠庵和嵩云草堂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简单介绍一下达智桥胡同。

达智桥胡同清朝以前叫炸子桥,清初改为鞑子桥。初始这里是一条河沟,由西向东流,并与宣武门北向南流的河沟汇合,其汇合处建有一小桥,附近居民称之“鞑子桥”,后来这里的沟被填平,形成了胡同,就顺势叫成了“鞑子桥胡同”,1912年鞑子桥雅化为达智桥,1965年正式定名达智桥胡同。

老北京胡同感受一下历史的痕迹(老北京城的筋骨血脉一一走街串巷话胡同)(16)

整修后的店铺充满了文化气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