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资料有哪些(史可法是英雄也是时代与性格造就的)
史可法资料有哪些(史可法是英雄也是时代与性格造就的)1644年政权分布图《明史·史可法传》: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说其出生之时,母亲梦到文天祥进入屋内,文天祥是宋代的民族英雄,因不肯投降元朝,而杀身成仁,似乎史官的笔下,也隐含了后来史可法的相同命运,其因孝顺为人所知。1628年,即崇祯元年,史可法高中进士后,出任西安推官;1639年,为岳父守孝期满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总管漕运,巡抚凤阳、淮安等地;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已是拥有实权的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三月,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心灰意冷,在煤山自缢。在中华大地的北方同时存在了大顺与后金两个政权。而明朝特有的“两京制”,即除了首都北京之外,还留有一套行政系统在“留都”南京,以防不测之时。相对来说,南京的六部多为虚衔,没有实权,但地位一般与北京相应的部门相当。但南京的兵
压缩历史的坐标轴,孔子得以与明朝的俩人相遇。俩人见孔子,是“望之俨然”(远看庄重严肃),孔子曰:人之过也 各于其党。观过 斯知仁矣。两人顿时感觉“即之则温”(接触后,很和蔼可亲)。接着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师的言行过于激进,商稍微不足)。俩人“听其言也厉”后,点头称是。 “师”是明朝蓟辽督师袁崇焕,不仅将当年的“五年复辽”说成是“聊以圣慰”,还擅杀平辽总兵毛文龙,落得凌迟的下场。而“商”是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他何以不及,落得兵败被俘呢?
兵部尚书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出生时大多有传奇色彩,史可法也不例外。
史可法
《明史·史可法传》: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
说其出生之时,母亲梦到文天祥进入屋内,文天祥是宋代的民族英雄,因不肯投降元朝,而杀身成仁,似乎史官的笔下,也隐含了后来史可法的相同命运,其因孝顺为人所知。1628年,即崇祯元年,史可法高中进士后,出任西安推官;1639年,为岳父守孝期满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总管漕运,巡抚凤阳、淮安等地;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已是拥有实权的南京兵部尚书。
1644年三月,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心灰意冷,在煤山自缢。在中华大地的北方同时存在了大顺与后金两个政权。而明朝特有的“两京制”,即除了首都北京之外,还留有一套行政系统在“留都”南京,以防不测之时。相对来说,南京的六部多为虚衔,没有实权,但地位一般与北京相应的部门相当。但南京的兵部尚书、守备太监是握有实权的官职。
1644年政权分布图
而史可法作为是时南京的“一哥”,得到北京沦陷的消息,准备率兵北上“勤王”之时,竟然道听途说,相信崇祯太子逃出的消息,而按兵不动,直到差不多半个月之后,从南下逃亡的大臣确认崇祯皇帝自缢,才想要以自杀殉国。真的为皇帝担忧,也不必犹豫半个月之久吧。关乎“国本”,哪怕派人打听消息,可否?此为一“不及”。
定策失误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还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在内的半壁江山,当务之急是迎立新君。当时,崇祯的三位皇子为大顺军俘获,按照血缘关系亲近来看,应该立福王,原因有二:
- 明神宗长子朱常洛(明光宗),也即是崇祯皇帝父亲这一支的“全军覆没”。按兄终弟及,应该是明神宗三子福王朱常洵这一支。朱常洵身故,应由其子朱由崧继位;
- 桂、惠两位藩王辈分高崇祯一辈,不符合朱元璋《皇明祖训》中:凡朝廷无皇子 必兄终弟及 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 虽长不得立。且桂、惠两位藩王远在广西,而福王近在淮安。
然而,当年神宗皇帝因宠爱郑贵妃,一直想立朱常洵为太子,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据理力争,神宗才未能如愿。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像标榜的主义,正如《潜伏》里面谢若琳所说:嘴上说的都是主义,心里想的都是生意。此次迎立新君,东林党人不是从大局考虑,想的是一旦福王继位,会因神宗朝的旧事,让自己将失势,极力拥立光宗皇帝的侄子潞王。
此时作为兵部尚书史可法的意见,变得举足轻重,其倾向东林党的建议,同时也认为按照《皇明祖训》,应该迎立福王。摇摆不定之时,曾在老福王手下服役,时任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出面联络高杰、黄得功、刘良佐拥立福王朱由崧。三人通过拥立,迅速提升了在朝廷的政治地位,何乐而不为呢?如此,一下架空了三人的上司凤阳总督马世英。而原本马士英与史可法商议后,是准备拥立桂王的。见此情形,马世英见风转陀,也加入拥立福王的行列。
马世英
不明就里的史可法还在与马世英的信件中,继续陈述福王的“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等。事毕,尴尬不说,还授人以柄。在福王是监国还是称帝的问题上,史可法以“太子存亡未卜,倘南来若何?”为由,倾向福王监国,将福王得罪得彻彻底底。此为二“不及”。
偏安一隅崇祯一死,需要有个强权政治人物凝聚力量。但史可法的二“不及”,对于南明政权是致命的。是说福王得不到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文臣支持,只好将眼光投向武将,原本作为维系这一平衡的史可法,却因为自己的犹豫,不仅遭到福王的记恨,而且让马世英等武将有可乘之机,以定策有功变得跋扈,居功自傲,导致内讧,同室操戈,造成了南明政权内部的分裂,而一度居于权力中心的史可法,就此大权旁落。
先是朱由崧与马世英“演双簧”,将马世英召入内阁辅政,排挤史可法。无奈之下的史可法只好自请,督师江北四镇:
- 黄得功:年少从军,因战功而封为靖南伯,驻守真州;
- 高杰:原为李自成部将,因给李自成戴绿帽而投奔明朝,驻守扬州城;
- 刘良佐: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驻守寿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他弟弟刘良臣早在1631年随祖大寿投降后金;
- 刘泽清:大顺军迫近北京之时,他谎称坠马,拒不奉诏北上。阴差阳错加入了拥立福王的队伍,驻守淮安。
江北四镇
此时的史可法虽有收复失地之志向,但也只是志向,不仅体现在外部是摆出重兵防守的,大有偏安江南一隅之势,而且内部还得不断调停四镇之间的矛盾升级。如高杰贪图扬州的富庶,欲将家眷安置在城内,但因其曾在扬州烧杀抢掠,扬州百姓拒绝其入城,引发了高杰的攻城。最后是史可法的调停,才让事态平息。故言史可法缺少决断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只能做个“补锅匠”。
当朱由崧继位,是为弘光皇帝。弘光朝臣竟然可笑的认为:吴三桂投降后金,联兵击败大顺军,光复北京,称为“借虏平寇”。以致于史可法驻守与山东相邻的江淮,即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收复大片失地,史可法仍按兵不动,担心触怒后金,坐失良机。此时后金军队主力正与大顺军鏖战西北,无暇顾及占领的广大地区,此为三“不及”。
结局击溃大顺军的后金政权,腾出手来对付南明政权。首先是,刘良佐和原高杰两部投降了后金,接着是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史可法只能死守在扬州城,部将认为扬州城地形较低,城外能俯瞰城下,应该将树木砍掉,否则于己不利。史可法答复的是:那是人家的祖坟,我不忍心砍伐。你们认为难守,我来守。兵败城破,史可法自刎未遂,终于雄起了一回,大呼曰:“我史督师也!”最后,被俘遇难。
总的来说,史可法空有赤诚之心,却无安邦之才。但其廉洁勤慎和宁死不屈,似乎又让人肃然起敬。南明也不是一个史可法可以支撑起来的,诚如开头所说的,或许这时候需要的是“师也过”,但也仅仅是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