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孤独和孤单的区别(心理学享受孤独的人)
心理学孤独和孤单的区别(心理学享受孤独的人)“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就像《白马啸西风》中的李文秀。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是人情感的本质问题。无论你身边有多少朋友,无论你跟爱人的感情有多么融洽,在你的内心深处始终都藏着“孤独”的自己。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在《孤独六讲》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你之所以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年龄越大,就越能明白一件事:“孤独,其实就是人生常态”。
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是人情感的本质问题。
无论你身边有多少朋友,无论你跟爱人的感情有多么融洽,在你的内心深处始终都藏着“孤独”的自己。
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
就像《白马啸西风》中的李文秀。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即使别人都说好,都劝你要这样去生活,可这并不是你想要的感情,也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于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你始终不被理解,这就是孤独。
第一:越来越享受孤独,会上瘾
孤独感就像什么呢?
就像一种瘾,酒瘾,烟瘾,游戏瘾。
当你习惯了孤独,享受了孤独,你就会对孤独的感觉感到上瘾。
任何事情,刚开始是最难的,孤独也是如此。
比如说:
你换了新城市工作,之前的圈子、好友,全都与你分开了。
你们只能隔着屏幕,偶尔聊上几句,大多数时间你都是三点一线。
公司,出租屋,菜市场。
开始时,你特别孤独,难过,每到夜深人静时,你觉得尤其寂寞。
但久而久之,你发现喜欢上了这种状态。
大概是:
下班吃完饭,独自一人走在陌生的城市,就像一个“探险者”安静地感受着这个城市的奇妙。
回到家里,一杯红酒,一本书,时间就这样安静地过完了。
洗个热水澡,一天就在睡眠之中结束。
这样的状态,是会让人上瘾的。
不必跟伴侣争吵矛盾,不必担心有人闯入你的生活,更不用因为一些琐事焦头烂额。
只有孤独一人的时候,你才是完整的你,你的时间才是完全属于你的时间。
第二:孤独的人,习惯熬夜,习惯晚睡
当一个人孤独久了,他的情绪会“无处排解”,他的感情无处释放。
在白天,他扮演着社会人,是一个员工,也是一个老板。
他需要对工作负责,对生活负责,对他人表现出善意和尊重,无法做自己。
有了负面情绪,只能藏在心里面。
但到了晚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孤独的人往往通过晚睡或者熬夜的形式来让自己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
不孤独人的,会通过倾诉,跟朋友出去逛街喝酒来排解。
而孤独的人,在孤独的状态下,养成了“习惯性晚睡”的习惯。
不愿意明天太早来到,只愿意享受这安静的夜晚。
第三:孤独久了,会逐渐失去“社交的能力”
一个人长时间不说话,语言能力会退化。
长时间不跟外界建立“情感联结”,社交能力也会退化。
如果一个人无法调整好孤独感与生活的平衡,那么他就会陷入“自我封闭”。
变成社交恐惧,不敢跟外界建立社交,不愿意跟别人说话。
时间久了,就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空间里,会变得愈发压抑。
而这一切,跟“共情能力”缺失有关。
他无法跟别人建立起共情的能力,无法感受别人的情绪变化。
正如,别人也不理解他一样。
第四:孤独会让人逻辑清晰,看透自己的人生
孤独并不是没有好处的,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完美地利用好孤独,并且发自内心地去享受孤独。
那么这个人的逻辑能力变得愈发清晰,看待事情往往会找出前因后果,十分理智。
他们在孤独的时候,善于利用时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把生活安排得很合理,在孤独的日子里,终于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你会发现,那些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们,都是从孤独这条路走来的。
柳宗元写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居易写下: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王维写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
叔本华在孤独中写下了《人生的智慧》,马尔克斯在孤独中写下了《百年孤独》。
对于文学家们而言,孤独的时刻,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清晰,逻辑变得理智,思考变得缓慢,生命变得有意义。
他们之所以享受孤独,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力,早已超过了普通人。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灵魂,思想,只能依赖他人,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无法忍受孤独,那他的一生注定是平庸的。
你会发现,生活中那些过度依赖别人,过度享受热闹,离开了人群就无法独自生活下去的人,就像“长不大的小动物”。
需要依赖,需要依靠,才能生活在亲情、爱情或友情中。
一个真正开始思考,开始意识觉醒的人,必定是孤独的;
反过来讲,一个人孤独久了,那么他必定开始深层次的思考。
精神越是丰富,内心越是强大的人,越是喜爱孤独。
而被迫孤独,离开了热闹就无法好好生活下去的人,只会生活在苦闷与无聊的状态中。
你喜欢孤独吗?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