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吃鮆鱼最佳时令其实在农历春三月和秋八月。唐代《膳夫经手录》中就有用鮆鱼做生鱼片。南宋戴侗的《六书故》和罗愿的《尔雅翼》里更也都提及大过一尺的母鮆可以做成生鱼片吃。那味道,上岁数的人大多流连忘返。凤尾鱼其实是刀鲚的“表亲”,毛刀鱼、白鼻也是。春秋时,和西施隐居在太湖的陶朱公范蠡,就长年以养鮆鱼为业。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这本鱼经日后为《襄阳记》《齐民要术》《玉函山房辑佚书》等书广为引用流传,其中就有鮆鱼:“身体狭薄而头大,长者盈尺,其形如刀,俗称刀鲚”。刀鲚、鲥鱼、河豚,“长江三鲜”。而刀鲚更是三鲜之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上流行一种凤尾鱼罐头,大约是北方市场上唯一的鱼罐头,许多人都喜欢买来吃。

有这么一种鱼,《山海经》里就有记载,从春秋时期开始,无数文人就赞美它的好吃,陶朱公为它写书,曹操天天盼着吃它,苏东坡为它写诗,扬州谚语甚至说为了它可以把房子都扔了,究竟是什么鱼能让文人墨客如此称赞?它又是什么来头?它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1)

《山海经》里有一种怪兽,样子长得像儵(shu一声)鱼,也就是白条鱼,但不像儵鱼那么银光闪闪。它的鳞是红色的,发出的声音像是在骂人,有一点好,吃起来一点异味也没有。

这鱼产在浮玉山下。浮玉山就是如今的天目山,山上有道有寺,寺是韦陀菩萨的道场。山背后有两条苕溪:东苕、西苕,最后汇入了太湖。

太湖里最多的鱼就是这种怪怪的鮆鱼(cǐ三声)。因为《山海经》的缘故,鮆鱼也荣幸地成为太湖最早被记录于文献的鱼。

春秋时,和西施隐居在太湖的陶朱公范蠡,就长年以养鮆鱼为业。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

这本鱼经日后为《襄阳记》《齐民要术》《玉函山房辑佚书》等书广为引用流传,其中就有鮆鱼:“身体狭薄而头大,长者盈尺,其形如刀,俗称刀鲚”。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2)

刀鲚、鲥鱼、河豚,“长江三鲜”。而刀鲚更是三鲜之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上流行一种凤尾鱼罐头,大约是北方市场上唯一的鱼罐头,许多人都喜欢买来吃。

那味道,上岁数的人大多流连忘返。凤尾鱼其实是刀鲚的“表亲”,毛刀鱼、白鼻也是。

吃鮆鱼最佳时令其实在农历春三月和秋八月。唐代《膳夫经手录》中就有用鮆鱼做生鱼片。南宋戴侗的《六书故》和罗愿的《尔雅翼》里更也都提及大过一尺的母鮆可以做成生鱼片吃。

到了夏天,鮆鱼因为籽多且肥,人们就不大吃了,不过这时候可以晒鮆鱼干。若是长到五六寸的,就“糟浥”了熬汤。

汉末,曹操最喜欢吃鮆鱼,天天盼望吃鮆鱼,时间久了,给它起个独特的名字“望鱼”。还在他的《四时食制》里写“望鱼侧如刀,可以刈草,出豫章明都泽。”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3)

可见,那会儿,鮆鱼已非长江下游的恩物,早已遍布江南、中原名溪大江了。到晚唐,一代诗宗韩偓则在他的《水衡记》里则提及黄河春二月三月,被称为桃花水。

而大吃货东坡先生道出了桃花水的隐秘,“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可见,宋时候,黄河里也有了鮆鱼影踪。

事实上,宋朝是最流行吃鮆鱼的时代,给它个雅号“白圭夫子”。

当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版食谱的女厨师吴氏在她的《吴氏中馈录》中提及两种鮆鱼的做法“鲚鱼新出水者治净,炭上十分炙干,收藏。

一法,以鲚鱼去头尾,切作段,用油炙熟。每段用箬间盛罐内,泥封。”这大约是最早的鮆鱼罐头了。

苏轼在写“桃花流水鮆鱼肥”时,正值被排挤出京,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和他要好的朋友中的个文同,正在今天陕西洋县当官,他在向文同回信时写了这句。

读之可见他对鮆鱼的中意,一点也没有被贬的沮丧。为了吃鮆鱼,他甚至天天往产鱼的地方跑。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4)

看到鱼被网起来,还高兴地呐喊,“清明时节江鱼鲜,恣看收网出银刀。”他发明了清蒸、炖汤等多种吃鮆鱼法。

蒸过的鮆鱼鳞会化成一层浮在汤上的油,吃时,先吸鱼头,那味道,至鲜至美,回味悠长。

不光苏东坡是鮆鱼的超级粉丝,和他并称文坛的梅尧臣一点也不比他逊色,梅写江南鮆鱼之多。

“絮逐鮆鱼繁,豉添莼线紫。君行语风物,到日应相似。”说到对鮆鱼的喜爱之情,可见《邵考功遗鮆鱼及鮆酱》:“已见杨花扑扑飞,鮆鱼江上正鲜肥。”

陆游也不比这二位差,他有首《花下小酌》:“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当时的名士刘宰拿鮆鱼跟其他鱼进行了对比:“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滗以姜桂椒 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 江鲈惭寡味。”

说“刀鱼尝过不思鱼”。可见,什么河豚、鲈鱼,一概比不过鮆鱼,这家伙无敌了。当时吃鱼,也颇有风情。

江边,野人家,五六条鮆鱼,清蒸。哎,吸吧,咂巴吧。因为鮆鱼游起来速度快,当时人甚至模仿它的样子造船,专门用来打海寇,名字就叫“刀鱼船”。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5)

除却宋人,最懂鮆鱼的就是明清人了。

李渔应该是鮆鱼终极大粉丝。他说,吃鲥鱼鲟鱼什么的,很容易腻歪。鮆鱼却不这样,鮆鱼是那种越吃越上瘾的,就算吃得肚胀了,还不能让人放下手中的筷子的。

为了吃到好鮆鱼,他甚至尝遍大江南北,得出个结论,扬州的鮆鱼才是最好的,怎么个好法呢?“春馔妙物”。

这个妙物可以让人喜爱到宁愿把老祖宗留下的房子扔了,也不会放弃。

另一个江南美食家钱泳也在《履园丛话》里说鮆鱼是“开春第一鲜美之肴,而腹中肠尤为美味”,懂吃刀鱼内脏才是“善食刀鱼者”。

至于鮆鱼的吃法,可见明代《宗氏养生部》,有鮆鱼去肠杂后加腊酒、醋、酱、葱段、花椒蒸。

或加盐、酱油、香油、花椒,浇在鱼身上蒸的做法。清《鲚鱼圆》则有一味汤,刮肉去刺配笋丝、火腿丝、木耳丝,鸡汁作汤。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6)

美食家袁枚做鮆鱼的方法是:“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不必水。”《调鼎集》里则记载了许多刀鱼菜:煎鲚鱼、印鲚鱼、鲚鱼圆、鲚鱼饼、鲚鱼配虾圆、炸鲚鱼、炙鲚鱼、鲚鱼汤、鲚鱼豆腐。

现代人对刀鱼的吃法已经颇多,比如江浙一带的刀鱼煨面,汤法取鱼肉拆骨炒茸,加猪骨和鸡汤慢熬,最后加淀粉勾芡而成,汤色奶白,稠咸,很美味。

苏州还有一味刀鱼馄饨。鮆鱼、二刀韭或鲜荠菜。鲜到可以把舌头咬下来。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鮆鱼好吃剔骨难。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给了两个法子:“如嫌刺多,则将极快刀刮取鱼片,用钳抽去其刺,用火腿汤、鸡汤、荀汤煨之,鲜妙绝伦。”

“金陵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极枯,然后煎之,谚曰:‘驼背夹直,其人不活’,此之谓也。或用快片将鱼背斜切之,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加作料,临食时,竟不知有骨。“

苏东坡入狱后看到了一条鱼(苏东坡为它写诗)(7)

林兰痴《邗江三百吟》另有一法:“扬城师傅,用布将鮆鱼包着加以手法摸刺,名曰‘模刺刀鱼’。”

但怎么摸就不得而知了。《调鼎集》类似袁和林的结合:“用快刀将鱼肉刮下,用麻布包裹、挤压,镊去刺。然后将鱼茸放模子里造型,最后用鸡蛋清裹起来烧。也是一招。

胡聊不胡说,胡言不胡闹,胡聊人文隶属红橙学院MCN矩阵签约自媒体,垂直人文领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