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辩机法师,名气也不小,《西游记》的蓝本《大唐西域记》的编纂工作,就有此人参与;而唐僧的原型玄奘,正是辩机和尚的师傅。这件风流韵事,自然就是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与辨机法师的爱情故事。这两人,身份都不低,前者乃皇家贵胄,深得李世民宠爱,后被李世民指给心腹房玄龄家的次子房遗爱。既然如此,李世民又为何会在52岁的年纪仓促离世呢?李世民雕像唐代初期,皇家曾流传出一件秘闻,让不少“吃瓜”百姓大饱“耳”福。

巍巍青山遮不住,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皇帝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时年52岁。奇怪的是,对于李世民之死,史书却语焉不详。

《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己巳,上(即李世民)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

虽说古人的平均寿命不是太长,但李世民却有些不应该。他是武将出身,年轻时强壮精干、弓马娴熟,半生征战疆场下来,虽有所损伤,却仍在贞观中后期保持着较为强健的体魄,还曾多次游猎。

史载,李世民曾拥有不少良弓、名马,其所用之箭,也比寻常箭大上一倍。即便如此,他仍能在百步之外“射洞门阖”,足见其身体素质过人。

既然如此,李世民又为何会在52岁的年纪仓促离世呢?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1)

李世民雕像

民间的“风言风语”

唐代初期,皇家曾流传出一件秘闻,让不少“吃瓜”百姓大饱“耳”福。

这件风流韵事,自然就是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与辨机法师的爱情故事。这两人,身份都不低,前者乃皇家贵胄,深得李世民宠爱,后被李世民指给心腹房玄龄家的次子房遗爱。

辩机法师,名气也不小,《西游记》的蓝本《大唐西域记》的编纂工作,就有此人参与;而唐僧的原型玄奘,正是辩机和尚的师傅。

若非高阳公主已有了驸马,哪怕辩机是个和尚,世人也不会用最大的恶意来批评这对“禁忌之恋”。可关键问题是:高阳公主经过此等“不伦”之事,形象已愈发丑陋不堪,由此便衍生出了她大逆不道气死唐太宗的“风言风语”。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2)

话说,李世民去世当月,即公元649年7月。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还曾救过唐太宗李世民性命的尉迟敬德,前来寻找太宗皇帝,向其控诉了高阳公主的种种“恶行”。

李世民听罢大怒,遂叫来高阳公主对质;不曾想到,高阳公主因为辩机之死,对李世民反而充满怨恨,竟公然顶撞自己的父亲昏聩无能。眼见爱女恶语相向,李世民也被气得说不出话来。没过多久,这位英明的大唐皇帝便病逝了。

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故事只是后人杜撰,绝非事实;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百姓却对其信以为真。

一个“谣言”,为何会变成“真相”呢?

这不仅是因为民间对高阳公主的恶意揣测,也是基于两个史实:

一方面,正如开头所言,李世民之死的确很仓促,让人不由得多想;

另一方面,则是与李世民晚年身体素质的急剧下降有关。

贞观十七年前后的游猎

历史上的很多帝王,都有围猎的习惯,如孙权、曹丕、李世民等人。这其实是有些“劳民伤财”的,因为在确定好猎场范围后,朝廷会封锁周围的一切,并严禁通行。此举不仅让百姓没法继续种田,也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诚然,李世民是个英明的君主;但同时,他也是“唯我独尊”的封建帝王。因此骑将出身的李世民,纵使当了皇帝后,也经常带兵出征;哪怕没有战事,他也经常举行大型游猎活动,还将其称为“武备手段”。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3)

在史书中,经常能见到李世民举办游猎活动的记载。如《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四年)辛丑,校猎于贵泉谷。甲辰,校猎于鱼龙川,自射鹿,献于大安宫……(五年)癸卯,猎于骊山。”

至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在短短两个月内,便先后进行了三次游猎活动。可见他此时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不错的。但从第二年起,一直到李世民驾崩,史书所见游猎也只有一次。到底是因为什么,让李世民放弃了自己热爱的爱好呢?

首先,李世民能快乐游猎,多亏其麾下臣子的能干。房玄龄、杜如晦、马周、长孙无忌、李靖等人,都颇有才干,在李世民的放权下,他们在处理朝政时,往往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根本不需要皇帝多操心。只可惜,这帮人的时代终究要过去,随着一个个大臣的病逝,李世民的任务也多了起来。

其次,更令李世民心力交瘁的,还是其爱子、心腹的叛变。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4)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第五个儿子——齐王李佑,在自己的封地齐州发动叛乱。结果可想而知,短短数日时间,他就被手下押送到长安,随即被李世民赐死。

同年四月,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李承乾也阴谋作乱,这给李世民带来了很大打击。因为除了李承乾外,与他一同作乱的人中,还有李世民的亲弟弟——汉王李元昌、女婿杜荷(杜如晦之子)、外甥赵节(长广公主之子)以及深受李世民信赖的大将侯君集。事后,李承乾被贬为废人,其他人皆被处死。

这些亲戚、心腹的叛变,给李世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更令他感到心惊的是,推动太子李承乾谋反的主要元凶,竟然是李世民另一个爱子——魏王李泰。难道说,“玄武门之变”又将再次上演吗?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5)

这是李世民无法容忍的。须知,李世民靠着弑兄逼父,这才登上皇位;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让他内心备受煎熬。显而易见,李承乾、李泰以及其心腹爱将侯君集的行为,则深深刺痛了李世民的神经。眼看上一代的悲剧,又在这一代重演,李世民心力交瘁,精神状态也急速下滑。

自此以后,宽仁、大气的唐太宗,慢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好猜疑又心狠的冷酷帝王。曾立下过赫赫战功、后位列凌烟阁的一代名将张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李世民冤杀的。

战争与酒色的危害

在人生中的后几年,李世民由于精神状态不振,身体机能也逐渐下滑。

但考虑到太子李治的庸仁,他仍选择了继续对高丽用兵,拳拳慈父之心,实在令人动容。须知,高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李世民本可以点将,但随着其猜忌心理的加重,他不得不再次挂帅出征。结果李世民非但未能如愿,也因为舟车劳顿染上了重病。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6)

据《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记载:“(十九年)十二月,辛丑,上病痈,御步辇而行。戊申,至并州,太子为上吮痈,扶辇步从者数日。辛亥,上疾瘳,百官皆贺。”

身患“痈疽”的李世民,再也不复往日雄风,被人抬回了并州,在此地休养了一个多月后,李世民的身体虽有所好转,却也留下了病根。

另外,按照高丽人的记载,唐太宗是因为身中毒箭而回。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高丽人的“自我安慰”,但根据司马光的记载,李世民的确很有可能在征讨高丽期间受了重伤。何以见得?

又据《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记载:“上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斩首数十级,高丽退走。”李世民不服老,在进攻高丽时身先士卒。

而古代守城士卒最常用的远程武器,就是箭。那么,走在最前方的李世民,自然有很大概率会中箭;而箭矢带来的创伤,也会导致伤口化脓,继而引发“痈疽”。由此可见,这次战争的失利,让李世民的身体与精神,都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7)

不过,老年愈发刚愎自用的李世民,仍不承认自己身体的亏空。依他所说,自己平生有三大最爱:分别是弓箭、名马与美女。所以在回归后,李世民逐渐变得好大喜功,并屡屡兴办宴会、宠信后宫。他的身体本就有所损伤,如今加以酒色,就变得更加虚弱了。

话虽如此,这并非是史书避讳莫深的主要原因。通过《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不难从史料中钩沉:李世民竟死于“嗑药”!

对“嗑药”的态度变化

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有“嗑药”经历,哪怕如秦皇汉武,也不能免俗。李世民继位之初,雄心勃勃,对方士并不在乎。为此,他还曾公开发表过评论,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妄想。

据《贞观政要·论慎所好》记载:“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为方士所诈……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不妄求也,正是李世民一开始对“嗑药”的态度。然而,自征高丽而回,加之酒色不停,李世民的身体状况也开始急转直下。再加上亲近之人对他的背叛,李世民的心态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除了倒霉的张亮外,已官居宰相的刘洎,也被李世民要求自杀。从二人的经历中不难看出,李世民行事愈发肆无忌惮,也充满任性妄为,这是他选择“嗑药”的开端。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8)

李世民何时放弃了自己的坚持,开始“嗑药”,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因为这件事的确不太光彩。但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李世民因为“嗑药”,而被长孙无忌劝谏。

当时有个规矩,说是“嗑药”之人不能服丧。这一年,唐太宗的心腹臣子高士廉去世,他无比悲痛,想要亲自前往吊唁,但却被长孙无忌给死死劝住。

后者这么做,主要原因不是礼法的约束,而是因为李世民当时已经开始“嗑药”,情绪不能大起大落。只可惜,李世民所服之药,仍无法改善他的身体情况。

彼时,病痛的折磨加上心理防线的崩溃,李世民的判断能力也大幅度降低。既然国内的药无法治愈自己,那他就只好另寻他法。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9)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使方土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

王玄策在击败帝那伏帝国后,从当地带回一个方士,用现代话说,这就是“印度神药”的创造者之一。王玄策对大唐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从他主动向太宗皇帝进献方士来看,李世民“嗑药”的习惯,就算不是人尽皆知,也已瞒不住大多数人了。

只是这位悍将没想到,正是“印度神药”的流入,才间接促使了李世民的仓促离世。

李世民死亡的真相

为了让“延年之药”问世,李世民让兵部尚书崔敦礼亲自监督此事,同时他又派出得力手下,前往全国各地寻找“奇药”,用以完成“印度神药”的炼制。

举国之力,终于让所谓的“延年之药”快速面世。可让他感到失望的是,此药非但不起作用,反而因为其自身所带的“丹毒”,让李世民的身体更加破败。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10)

泄气的李世民大受打击,只好放弃“印度神药”,重新改服道士炼制的丹药。有意思的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曾有“嗑药”经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父子二人对“延年益寿”的需求,也是因为道教在唐代的飞速发展。

彼时,皇族李氏拜老子李耳为先祖之后,道教同样尊老子为始祖,这便让晚年的李世民更加崇信道教,并经常服用他们炼制的丹药。其具体药效如何,可参考魏晋时期的“五石散”。虽说唐代的炼药技术有了一定发展,但“换汤不换药”,用同样的办法炼制出的丹药,效果恐怕与“五石散”相差不远。

一代明君李世民死因(李世民52岁仓促离世)(11)

而“五石散”有个显著特点:患者在服药之后,会感到浑身发热。因此,这就不难解释:李世民去世前几个月,为何总是居住在终南山上的行宫。因为像翠微宫这样的地方,本就建造在清凉、通风的环境。可见,李世民来此处“养病”,就是为了缓解因“嗑药”而带来的发热感。

只可惜,再舒爽的环境,也无法拯救李世民早已破败的身体。一代帝王,晚年因“嗑药”而仓促离世,这的确令人难以启齿。难怪,史书会对李世民之死语焉不详,甚至一笔带过。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