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桂林电容制造厂(桂林电力电容器厂)

桂林电容制造厂(桂林电力电容器厂)桂容的选址从1967年3月下旬开始,考察组先后对桂林芦笛岩茅山附近、挂子山地区、狮子岩附近和屏风山等20多处进行勘探,最终选在了屏风山下建厂。1967年6月1日,桂容正式建厂,这是桂容人值得纪念的日子,桂容的电报挂号就此定为“6761”。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大型电力电容器厂在中国工业史上有一个重要数字总是被反复提及,那就是“156”,即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这些工业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被取消或者被合并等,但是习惯上还是统称为“156”项目。桂林的老厂中就有很多脱胎于“156”。在已经写过的老厂故事中,桂林电表厂的援建厂——哈尔滨电表厂、桂林量具刃具厂的援建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以及今天故事的主角桂林电力电容器厂的“师父”——西安电力电容器厂(以下简称西容)都在这156个项目之列。西容1953年苏联援建,1958年投产,而此后的近10年内,全国也只有这么一个大型电力电容器厂

桂林电容制造厂(桂林电力电容器厂)(1)

图①:老厂区一角

桂林电容制造厂(桂林电力电容器厂)(2)

图②:高压试验大厅 记者翻拍

桂林电容制造厂(桂林电力电容器厂)(3)

图③:建厂时期的大门 记者翻拍

桂林电容制造厂(桂林电力电容器厂)(4)

图④:建厂时期,工人自己安装设备。 记者翻拍

在中国工业史上有一个重要数字总是被反复提及,那就是“156”,即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这些工业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被取消或者被合并等,但是习惯上还是统称为“156”项目。

桂林的老厂中就有很多脱胎于“156”。在已经写过的老厂故事中,桂林电表厂的援建厂——哈尔滨电表厂、桂林量具刃具厂的援建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以及今天故事的主角桂林电力电容器厂的“师父”——西安电力电容器厂(以下简称西容)都在这156个项目之列。

西容1953年苏联援建,1958年投产,而此后的近10年内,全国也只有这么一个大型电力电容器厂。直到1967年,在“三线建设”的浪潮下,国家才决定新建我国第二个电力电容器厂,也就是屏风山下的桂林电力电容器厂(以下简称桂容)。

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大型电力电容器厂

桂容的选址从1967年3月下旬开始,考察组先后对桂林芦笛岩茅山附近、挂子山地区、狮子岩附近和屏风山等20多处进行勘探,最终选在了屏风山下建厂。1967年6月1日,桂容正式建厂,这是桂容人值得纪念的日子,桂容的电报挂号就此定为“6761”。

当时全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高潮,时局混乱,同时中苏关系紧张,已没有苏联专家支持。这就意味着,这将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大型电力电容器厂,虽然有“师父”西容的支援,但关键性的技术与图纸都已跟随苏联专家远走,很多地方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筹备工作刚开展半年,桂容就因为技术问题遭遇了下马危机。“三线时期”的新厂很多都要求“靠山、进洞、隐蔽”建在洞内,屏风山碧山洞洞体开阔,山体稳定,是合适的厂址选择。可是,按照以往的工艺,电力电容器的生产需要用到三氯联苯,而三氯联苯是一种不易生物降解的物质,对人的肝脏存在累积性毒害,易引起肝脏病变,如果将生产设备置于洞内,那么大量污染物将难以处理。当时在劳动保护方面尚无可靠防护措施,因此国家于当年9月下发通知——桂容设计暂缓。

离开了苏联专家难道我们自己就建不成这个厂了吗?所有人都不甘心。大概用了3个月的时间,桂容、西容以及设计院的专家反复研讨,最终拿出了三氯联苯攻关方案,桂容的设计工作得以继续。

在整个新厂设计过程中,诸如此类的难点接二连三,光是设计就花费了2年时间。直到1969年,新厂才开始大兴土木,这一年,桂容从防城县、宾阳县以及南宁地区一口气招收了200多人,全厂职工达353人。18岁的胡林芳就是这一年进厂的,他记得来到这里时连宿舍都还没有建好,为了加快建设,所有青年工人都积极参加施工。“当时的人都是‘拼命三郎’,大家肩挑手提,盖厂房,建宿舍,挖井……什么都干。”建干路当年由沙石路改建成水泥路,就有桂容的工人们贡献的一份力。

土地是荒凉的,但人们的精神面貌是热气腾腾的。解决全厂生产和生活的打井工程是在12月开始的。时值寒冬,领导干部、老中青工人100多人组成打井队伍,分四班倒,挖到离地10米以下,大家都泡在一米多深的水中,寒冷刺骨。

胡林芳那一班有五六人,大家日夜连续下井工作,上来的人就堆起柴火烧了取暖,喝上几口姜糖水或白酒,又继续下井,与寒风冷水拼搏。就这样,一个日产水4000吨以上的水井只用了20多天就建成了。

困难就这么一个个被克服。1970年6月30日,桂容第一批41台并联电容器诞生,实现了向党生日献礼的目标。到1972年6月,前后经历了5年时间,这座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首家大型电力电容器厂终于通过验收正式投产。

“1988,人们什么都抢,却没有人抢电容器”

电力电容器这个产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相对陌生,不像之前写过的洗衣粉、量具、收录机、复印机等工业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与老百姓接触较多。

其实电容器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那个家家挂电灯泡照明的年代,时不时就会出现灯泡忽明忽暗的现象,其实这是电压不稳定的表现,如果在这条线路安装上电容器,它就会像一个“和事佬”一样,改善整个电路电压质量,保持供电稳定,还可以节约电能。电的质量好了,电器的使用寿命也就更长。

当时,全国只有西容、桂容及上海电机厂的一个电容器车间可以生产这个“和事佬”,而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灯泡还在忽明忽暗中“嗷嗷待哺”,所以桂容的产品那是绝对的“香饽饽”。

投产的第二年,桂容就完成了工业产值1354.03万元,超过了计划的37.8%,而这年的产量也超过了工厂原设计100万千乏年生产力的18.38%。

1975年,“工业学大庆,人学王进喜”的号召在全厂铺开。这一年,全厂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创下建厂以来月产最高纪录,还试制成功串联电容器和充放电万次的军用脉冲电容器等14个新品种,用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设备上。

此前上马的过程虽然艰难,但上马以后,桂容的发展是快马加鞭。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桂容每一年的成绩单几乎都是用“超额”作为标签。

看过此前老厂故事的朋友应该知道,一个企业发展得如何,利税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桂林老厂圈里年利税几百万就可以称为“利税大户”。而过千万是一道大关,过了这关,可以说是进入到另一个圈层,在那个桂林工业神仙打架的黄金年代,曾经到过“千万利税”圈层的老厂不少,但是能常年待在这个圈层的老厂就屈指可数了。桂容第一次进入这个圈层维持了4年。

1984年,这一年,桂容首次实现利税突破千万元。

1985年,利税1200万元。

1986年,利税1442.23万元。

1987年,利税1550万元。

到1988年,一个断崖式的下滑突然出现,这年利税699万元,虽然也不少,但与前几年数据相比落差巨大。

也就是1988年,大学刚毕业的李群分配进厂,当时朋友们都很羡慕她,说“这个单位福利不错,发电饭锅、发电炒锅,甚至要发电冰箱的哦”。然而她没想到刚进厂就赶上了桂容最难的时期。

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历过1988年的人也许有些印象,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干一件事——抢购!

很多人到今天可能都不太明白那一次“抢购潮”是为何。在80年代初期,国家逐步实行市场放开,到了80年代末期市场全面开放,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次尝试,简单地说就是原本由国家统一定价的商品开始慢慢由市场自己决定,原本国家定下高价的东西也许放开后会变得很便宜,原本国家定价很便宜的东西有可能就会变得很贵。

这次放开让生活在“计划”里40年的百姓产生恐慌情绪。看着许多商品的价格开始上涨,人们越来越担心未来买不起东西。为了不让手里的钱浪费,人们急于将钱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全民大抢购就在1988年初开始,发展到8月中旬时,疯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商铺里的东西基本上被抢购一空。当时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

而反观电力电容器这边则是另一番风景。放开以后,电力电容器厂家从原来的3家一下增加到20多家,电力电容器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了。

桂容厂史里是这么记载这一年的遭遇:“好卖的不赚钱,赚钱的不好卖。主要原材料货源紧缺、价格上扬。由于主材短缺,常存在有钱买不到货,有货不敢买,买了运不回,全年停工待料49天。加之供电不足,广西全区严重缺电,桂林只分配实际需求电量的1/4,全年拉闸36次……”

“人们什么都抢,却没有人抢电容器。”这就是1988,一个让李群与所有桂容人记忆深刻的年份。

将失去的一点点扳回来

人们抢货,而桂容则要抢一个生存机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几乎是所有国营老厂都在渡劫,太多的老牌企业在这一程留下了遗憾与不甘。

“加强管理、积极进取、稳定人心、共渡难关。”这是1990年桂容开年大会上,新上任领导班子提出的口号与首要任务。

曾经的利税少则几百万,多则破千万,但现在眼前的目标却变成了“确保300万,力争350万”。然而,到年终结算时,结果却比预想更难堪,“全年完成工业总值同比下降24.1%,上交利税79.46万元,同比下降33%”。

桂容难道也要就此沉沦?当时许多人不由产生这样的疑惑。而历史的结果告诉众人,上天没有放弃桂容,更贴切地说应该是桂容自己没有放弃自己。

虽然大环境萧条,市场疲软,资金短缺,盈利大打折扣,但厂里始终努力保持不出现亏损。看着身边一个个兄弟厂倒下,桂容在这条改革的独木桥上边走边调整,紧紧抓住自己行业“老大哥”的先发优势,坚持依靠技术创新、研发新品适应市场。

1991年,桂容全年完成新品19项,完成科研课题2项。

1992年,完成新品开发23项、科研4项。

1993年,这一年厂里更是引入激励机制向科技人员倾斜,全年完成新品28项、科研9项,创历史新高。

靠着潜心磨练技术实力,桂容将失去的比分一点点扳了回来,最终迎来了翻盘。

1994年,桂容完成工业总产值10491万元,同比增长38.42%;利税1037.42万元,同比增长54.16%。桂容重回“利税千万”行列,各项经济指标居电力电容器行业首位!

这一年,自治区授予桂容“振兴贡献奖”奖牌;桂林市授予“亿元企业”“利税大户”“利税增长超过百万企业”等称号;市重工局授予桂容“产值过亿大户”“利税超千万大户”等奖牌。

在此后的多年中,桂容的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着快速增长,连续多年成为桂林市产值、利税大户和生产经营工作先进单位。桂容产品更是行销全国,配套出口东南亚。北京房山变电站、晋京50万伏输变电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人民大会堂、北京地铁和电气化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和重要场所,均有使用桂林的电力电容器产品。

55岁,依然是桂林工业中“能打”的一员

桂容用一整个90年代完成了蜕变,而进入21世纪,桂容则迎来了更加强势的腾飞。

2004年起,国家全面启动特高压电网发展战略,提出立足国内、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争取取得重大突破。这标志着电力建设将扭转长期跟随国外发展的被动局面。

特高压电网提出的电压等级是100万伏,是当时世界上运行经验较成熟的最高电压等级50万伏的两倍。此电压等级及国产化要求一经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列的反响。

行业内把这个项目定义为电力行业的珠穆朗玛峰。2005年,桂容副总工程师王增文及其研发团队承担了此项目的电力设备之一——100万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100万伏互感器”)的研制工作,成为了攀登这珠穆朗玛峰的一员。

“当时没有可参考的资料,一切要从零开始,研制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很多。”参与过该项目的李小燕记得,当时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不管怎样,一定要攀上电力设备的珠穆朗玛峰。研制团队到全国各地找权威专家,虚心请教、共同探讨,不厌其烦地建模—计算—修改。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

在试验中,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研发团队人员不顾强电磁场对身体带来的不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接近试品,观测现象、测量数据,研究机理,通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找出最佳的试验布置、最安全的试验方法,圆满地提交了一份操作性强、数据真实可靠的试验研究报告。

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否定又重来后,2007年,桂容提供的3台样机开始在武汉特高压试验基地进行为期两年的挂网运行,运行情况良好。

2010年,产品通过国家鉴定:100万伏互感器国产化率100%,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各项技术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至此,桂容成功登上电力设备珠穆朗玛峰。

2012年,桂容100万伏互感器和特高压并联电容器,因率先参与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交流工程“晋东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00万伏互感器研制成功奠定了桂容在研制和生产特高压电力设备领域的地位。在随后的近10年里,由于特高压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桂容迎来了新一轮的繁盛:取得了年新增产值超5亿、年总产值超10亿,年新增利税超5000万的成绩。

在改制过程中,2006年9月,跟随国退民进的浪潮,桂容改制成为以广州白云电气集团控股的民营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007年,公司投资3个多亿建成的铁山工业园厂区是当时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为先进的电力电容器生产和试验基地。

2009年,屏风山老厂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企业完成了从屏风山到铁山园的搬迁、投产。光阴如电,容颜不改。时至今日,已经55岁的桂容依然是桂林工业中“能打”的一员。

来源丨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