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春联又叫桃符(聊民俗桃符)

为什么春联又叫桃符(聊民俗桃符)宋代以后,出现木版印刷年画,称为纸画。有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之门神画,但其形象已变为一白脸持锏(秦叔宝),一红脸执鞭(尉迟恭)。唐代有秦叔宝、尉迟恭及钟馗等“门神”。秦叔宝及尉迟恭为唐朝名将。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常梦见鬼,故心神不安,通宵不能安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闻讯后,自告奋勇,全身披挂,一人持锏,一人执鞭,在其寝室外站岗。该夜,宫中平安无事,李世民睡得安宁,惟不忍两老将夜夜守卫宫门,故着画师画二将人像,悬宫门两侧。日久上行下效,两人便成为镇鬼驱邪之“门神”。古人据此神话传说,初以桃木雕刻两神图像,挂大门上,用来镇妖辟邪。后以雕刻神像费事,遂改绘画神像于桃木板上,称作“桃板”。其后只在桃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之名字,悬门上,称“桃符”。此俗从战国延续至唐代。五代时,桃符上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之“神荼”、“郁垒”字样。桃符是每年更换。明代,桃符改用红纸书写,称“春联”

文:萧国健 图:视觉中国

贴春联

春联又名“挥春”,为春节时贴在门上或楹柱上之吉祥联语,由上联、下联及横披组成,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无不贴春联庆贺。春联一般是写在大红纸上。但亦有用黄纸书写,守孝之家之春联则用蓝色或白色之纸书写。

为什么春联又叫桃符(聊民俗桃符)(1)

春联起源于悬挂“桃符”。据《山海经》记载,相传东海有山名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桃枝向四周伸张,树东北有拱形枝干,树梢挨地上,如一扇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魔鬼,皆自该处出山。玉帝恐其为祸人间,故派神荼、郁垒两神将把守该地,如见魔鬼擅自下山,便捉拿之喂虎。

古人据此神话传说,初以桃木雕刻两神图像,挂大门上,用来镇妖辟邪。后以雕刻神像费事,遂改绘画神像于桃木板上,称作“桃板”。其后只在桃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之名字,悬门上,称“桃符”。此俗从战国延续至唐代。五代时,桃符上才出现联语,代替原来之“神荼”、“郁垒”字样。桃符是每年更换。明代,桃符改用红纸书写,称“春联”。自后,春节贴春联便成风俗,流传至今。

为什么春联又叫桃符(聊民俗桃符)(2)

贴门神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在门上多贴年画。年画起源于门画,门画初为门神,据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用以庆祈年和驱凶辟邪。

唐代有秦叔宝、尉迟恭及钟馗等“门神”。秦叔宝及尉迟恭为唐朝名将。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常梦见鬼,故心神不安,通宵不能安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闻讯后,自告奋勇,全身披挂,一人持锏,一人执鞭,在其寝室外站岗。该夜,宫中平安无事,李世民睡得安宁,惟不忍两老将夜夜守卫宫门,故着画师画二将人像,悬宫门两侧。日久上行下效,两人便成为镇鬼驱邪之“门神”。

宋代以后,出现木版印刷年画,称为纸画。有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之门神画,但其形象已变为一白脸持锏(秦叔宝),一红脸执鞭(尉迟恭)。

钟馗为神话人物,相传为唐代人,为人刚直忠勇,嫉恶如仇,惟面貌丑陋。参加考试,虽获高中进士,但因相貌丑陋而被取消资格。钟馗气愤不过,遂撞阶而死。玉帝以其忠直,便命其专捉人间恶鬼。

一次,唐明皇患重病,御医及巫师皆束手无策。唐明皇梦中见一穿绛衣、腰围围裙之人,抓住一虚耗鬼,一口把之吃掉。唐明皇感恩不尽,梦醒后,病康复。于是把梦中所见,令画师画“钟馗捉鬼”画,颁布天下,命百姓除夕挂其画像,以驱邪避鬼。此俗流传至今。

为什么春联又叫桃符(聊民俗桃符)(3)

放鞭炮、燃烟花

从前,春节期间,无论是繁华城镇,或是偏僻乡村,爆竹声皆不绝于耳,给节日增添热闹气氛。“爆竹”又叫“鞭炮”、“爆(炮)仗”,二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放鞭炮庆贺春节的习俗。

鞭炮起源于“庭燎”。“庭燎”,就是以竹子做成火把,由于竹节里之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就会发出响声,古人称之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之目的,为驱逐山臊恶鬼。据文献记载:楚国西方深山中有山臊怪物,身长尺余,用单腿跳着行走。人类一旦遇到这种怪物,就会发寒发热,患病死亡。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怪物最怕响声,故以竹筒放在火上燃烧,利用竹筒爆裂发出之响声,来吓跑这种怪物。再后,人们为过平安年,便于正月初一,鸡鸣而起,于庭前放爆竹,以避山臊恶鬼,俗称“平安爆竹”(竹报平安)。

为什么春联又叫桃符(聊民俗桃符)(4)

唐代,有名李田者,以火药装入小竹筒内,导以爆炸,发出巨响,并以弥漫硝烟驱散(瘟)疫气。于是人们争相模仿,此为最早之装硝爆竹。

宋代开始以纸筒代替竹筒装载火药,称为“爆仗”,其时,全国各地皆有爆仗作坊。

最初之爆仗为单个单响,到南宋才开始用细麻绳将单个爆仗编连成串,可以连响,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又称“鞭炮”。时之鞭炮皆以红纸卷造,燃放后红纸片飞洒满地,称“满地红”,取其吉祥之意。宋代以后,燃放鞭炮已成为节日和喜庆不可缺少之活动。

“烟花”又名“焰火”、“礼花”,宋代相当流行。当时有“台上烟花”和“架上烟花”两大类。台上烟花于艺人登台表演时,在音乐伴奏下,挥舞点燃;架上烟花则是搭起数丈高之架子,将烟花吊在上面燃放。每逢燃放烟花时,群众争相观看。明清时,烟花之制作工艺已大为提高。(本文摘自萧国健《香港华人传统文化》)

为什么春联又叫桃符(聊民俗桃符)(5)

《香港华人传统文化》

作者:萧国健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