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出汗特别厉害是什么原因(只有头颈部出汗是怎么回事)
头颈部出汗特别厉害是什么原因(只有头颈部出汗是怎么回事)“如《伤寒论》第150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3)寒风夹饮郁火,少阳表里相兼。主要病因病机(1)湿邪郁热,阳明里证。(2)湿邪犯表,里有郁热(十二经的表证兼里均可)。
小编导读
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起到散热、排毒等作用。与正常相对的便是异常,还有不少人会有汗出异常的病理现象。但头汗出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概念
指患者常自汗出,但出汗的范围仅限于头颈部(包括项部),以下则无汗。
主要病因病机
(1)湿邪郁热,阳明里证。
(2)湿邪犯表,里有郁热(十二经的表证兼里均可)。
(3)寒风夹饮郁火,少阳表里相兼。
“如《伤寒论》第150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4)水火交结,少阳里证。
“如《伤寒论》第139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5)寒风郁热(火),少阳表证兼里。
“如《伤寒论》第151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6)阳明里证,郁热。
“如《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7)阳明兼厥阴里证,郁热兼瘀热。
“如《伤寒论》第219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8)厥阴兼阳明,阴虚血热,湿邪郁火。
“如《伤寒论》第113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但头汗出机理
体表卫气郁滞或闭遏,故难以出汗,而里热(或火)却上腾,迫津从身体上部排出即头汗出。
体表卫气郁滞可因邪气(多数属阴邪)郁遏所致,亦可因里气郁闭影响卫气宣通而致;郁遏卫气的邪气多属表邪,有少数则属里邪(如里湿里饮下流)弥漫浸淫身体下方的体表(如肌、腠、肤),导致身体越往下越难出汗。
病因病机鉴别
(1)身目色黄而偏明亮;小便黄赤欠利;身热而不恶寒;脉数。
(2)但头汗出,微恶寒,蕴蕴发热,烦闷,小便黄或欠利,若属湿犯三阳及太阴之表者则多现脉浮不流利;发病史则多有近日内有受水湿或受风寒史,或素有感受外湿,或内伤厚味油腻食物史,或素体有湿,新外感风寒;此类证候若遇潮湿风冷环境则易发病或症状加重;另外,十二经不同的表湿郁热证,其各自尚具不同的表湿现症可资鉴别。
(3)此证的现症特征是有往来寒热、寒多热少,胸胁满微结痛,小便不利,加之无黄疸,故可以与阳明湿邪郁热相鉴别。
(4)本证所具备的心下或整个腹痛硬拒按、短气难以平卧,或咳喘引胸胁痛等症,是“但头汗出”的其他证候所不具备的,故易鉴别。
(5)此证不具备上述(1)~(4)各证明显的湿邪和饮邪所导致的症状体征,可资鉴别。
(6)鉴别要点同上述第(5)项。另外,本证与(5)证的鉴别在于:本证无(5)证的手足冷、微恶寒二症。
(7)此证所具备的“下血”或热入血分的谵语一症,上述证候均无,可资鉴别。
(8)本证所具备的身体皮肤枯燥、不大便等阴虚体征及谵语、手足躁扰、循衣摸床等危重症候,上述诸证均无,可资鉴别。
病种举例
(1)黄疸,湿温(中焦)。
(2)感冒。
(3)感冒,痞证(挟表)。
(4)结胸。
(5)郁证。
(6)血证。
(7)黄疸,鼓胀(重证危证),湿温(重证)。
好书推荐
人为什么会出汗?出汗如何分类?不同类型的汗出如何鉴别?一本书解密汗症——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汗症部分》
本手册是姚梅龄教授基于对其父亲姚荷生的遗稿《症候简释》《伤寒论症状鉴别诊断学》的整理,并结合自己近50年的临床经历总结而作,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汗症这一临床现象分为通身汗、局部汗出、无汗、其他种类异常汗出、异常汗质、异常汗色、汗气(嗅)异常七大类别,简洁明了地阐释了自汗、常自汗出、大汗、微汗出、濈然汗解、汗出不彻、但头汗出、无汗、盗汗、先烦汗解、战汗解、郁冒汗出、黄汗等42种汗的概念、主要病因病机、汗出机理、病因病机鉴别以及病种举例。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汗症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姚梅龄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