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据清博舆情系显示,从8月31日至9月7日17时, “娘炮”相关信息共计14807条,传播的主要平台是微信、微博,分别为5451条、4373条。9月6日晚新华社、人民日报相继发声,9月7日舆论热议度达到顶峰。舆论情绪分布较为均衡,可见网民对此持多元态度。自媒体达人对此话题如获珍宝,《把这些娘炮们都当四害除了吧》、《娘炮!中国男性正在走向娘化》等文章在朋友圈热传,光看看标题就能感受到写作者敲击键盘时的“激愤”。但与此同时,也有反对贴标签的声音,如《骂娘炮的人已经被我拉黑了》、《“娘化”的美少年,碍着谁了?》等。不过,今天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对“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并不赞同,认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现代社会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应该“

“娘炮”一直是个存在着巨大争议的话题。尤其是9月1日,教育部与CCTV联合制作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请了几位小鲜肉男明星助阵,将舆论大范围引爆。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1)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2)

流传最广的评论就是那句“少年娘则国娘”。支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甚至还包括了新华社……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3)

在新华社这篇文章中,作者批评“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正是当下流行的小鲜肉偶像的形象和做派。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这种“娘炮风”是在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的推动下,被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娘炮风”盛行导致了流行文化的低俗化,并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关于国家未来,不可不重视。

这篇文章下的评论中,有很多支持者表达了对流行偶像和小鲜肉审美的不满,批评他们缺少男子汉气概,充满“妖气”……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4)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5)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6)

不过,今天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对“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并不赞同,认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现代社会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应该“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7)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两大官媒相继对“娘炮”表态将长期以来公众对“娘炮”、“小鲜肉”的探讨推向高潮。自养成类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第二季》开播以来,“浓妆艳抹”、“娘炮”、“小鲜肉”、“柔弱美”、“不男不女”等词汇就引发热议。9月1日晚上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节目开场“新F4”的表演也激起民愤,被贴上“娘炮”、“阴柔化”的标签,网上更是掀起反“娘炮”文化。

自媒体达人对此话题如获珍宝,《把这些娘炮们都当四害除了吧》、《娘炮!中国男性正在走向娘化》等文章在朋友圈热传,光看看标题就能感受到写作者敲击键盘时的“激愤”。但与此同时,也有反对贴标签的声音,如《骂娘炮的人已经被我拉黑了》、《“娘化”的美少年,碍着谁了?》等。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8)

据清博舆情系显示,从8月31日至9月7日17时, “娘炮”相关信息共计14807条,传播的主要平台是微信、微博,分别为5451条、4373条。9月6日晚新华社、人民日报相继发声,9月7日舆论热议度达到顶峰。舆论情绪分布较为均衡,可见网民对此持多元态度。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9)

(清博舆情关于“娘炮”相关信息传播走势图)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10)

清博舆情关于“娘炮”相关信息传播走势图

娘炮与否无关国家安全,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体现

部分网民认为将“娘炮”上升到影响国家审美安全的高度过于上纲上线,并以日韩为例,称“娘炮”代表着审美多元化,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

理解审美多元尊重为先,但反对大肆宣扬成主流文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对‘娘化’现象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人民日报的观点也收获不少力挺。这类观点认为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过于简单化,而且化妆和整容并非女性专利,“男生注重仪表,你可以不喜欢,但请保持尊重”。

但部分网民表示支持尊重各种文化、多样风格彼此的差异性,但不能失了立场和原则,坚决表示,“娘炮”文化可以存在,但不能发展为主流文化,尤其是主流媒体不能去宣扬,给青少年造成主流引导的错觉。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11)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12)

对“娘炮”的过度讨伐就是暴力的帮凶

还有网民表示“像个男人”、“娘炮”这类冷冰冰的字词,杀伤力极大,会加剧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尊重彼此的差异,不要让所谓的主流的审美、肤浅的言语成为暴力的帮凶。9月5日,新世相发了一篇题为《”娘炮“两个字,杀死了多少温柔的男孩》的文章,文中列举了被言语暴力严重伤害的案例:15岁的叶永志因为气质“女性化”,被同学认为“温柔”,每天被扒裤子、被欺凌,最终在学校厕所死去。另一个是《明日之子第二季》中的田燚。在更强调“爷们”的东北,田燚因为嗓音太细,经常被男同学堵在厕所围观,十几岁就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

央媒批娘炮(两大官媒对娘炮)(13)

对此,你怎么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