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有什么传说(来看看那些一直在连州流传的传说之一)
连州有什么传说(来看看那些一直在连州流传的传说之一)从此,他们就有抬神驱鬼的大会,以保一方平安,这个地方就叫“保安”。后来发展成重阳大神庙会,从九月初七下午上福山“请神”开始,至初十上午“送神”结束。 黄保义在逛街时羡慕京城的繁华热闹,只想把抬神驱鬼的热闹仪式带回偏僻的家乡,让家乡的人见识一下京城的热闹。皇上知道就算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下他思家之心,便传圣旨:黄保义从京城回乡的马蹄所踏处的良田,一律归他所有。但善良的黄保义不愿占人田地,就骑马弯山兜岭走回家乡。 一个长者壮大胆子上前试探来者意思,原来是找黄保义帮扶龙床,就说:“原来如此,不过,本村没有人叫黄保义,只有一个单身汉叫黄宝一。” 领头长期被这件事搅得心烦意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急忙把黄宝一送上京城了事。黄宝一终于扶稳了龙床,自此江山稳固。原来黄宝一就是黄保义,长者怕全村人被冠上知情不报者的罪名而定罪,才撒谎说本村没有人叫黄保义,只有一个单身汉叫黄宝一。 黄保义立了一大功,皇上安排随从带
传说1:抬大神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京城皇上的龙床摇晃不稳,皇上和皇后一走近龙床,龙床就摇晃不停。七七四十九天过去了,请了全国各地驱邪除妖高手无数,仍然没有人能扶正龙床。皇上和皇后不能上床睡觉,精神恍惚,合不拢眼。担心自己不是龙种,害怕这是上天惩罚,时间长了会动摇民心,所以焦急不安。最后不得不下一道公告:“谁能扶正龙床,除了皇位不给,其他的要求尽可满足。”但圣旨下来半个月了,还没有人揭榜,真把皇宫的上上下下急死。
一日,皇上困得打瞌睡,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仙人从天上徐徐飘下,来到皇上跟前打躬作揖,说:“连州附近有个叫黄保义的人能扶稳龙床。”就不见了。皇上大声呼唤仙人别离开,醒后才知是一场梦。皇上即刻就派人到广东连州请黄保义上京。
再说皇上派来的人马有几百多,队伍浩浩荡荡来到连州,要官吏寻找黄保义。官吏明访暗查,全县只有一个人叫黄保义,这些人马即刻进村。村民从来没有见此场面,不知发生了什么事。领头一下马就迫不及待的打听黄保义的住屋,村民不知来者是什么人,又担心是官兵抓人,都说没有此人。这可急死了这帮人马,不知如何是好,领头只好在村外找个地方歇息一下。村中的人看到他们不像以前来村就抢掠百姓财物的官兵。
一个长者壮大胆子上前试探来者意思,原来是找黄保义帮扶龙床,就说:“原来如此,不过,本村没有人叫黄保义,只有一个单身汉叫黄宝一。”
领头长期被这件事搅得心烦意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急忙把黄宝一送上京城了事。黄宝一终于扶稳了龙床,自此江山稳固。原来黄宝一就是黄保义,长者怕全村人被冠上知情不报者的罪名而定罪,才撒谎说本村没有人叫黄保义,只有一个单身汉叫黄宝一。
黄保义立了一大功,皇上安排随从带黄保义到京城逛逛街,玩乐十几天后觉得天天前呼后拥的不习惯。皇上要实现诺言,任由黄保义当什么官都答应。黄保义是老实人,过不惯官场生活就谢绝了。皇上从没有遇到这么老实之人,就叫他在皇宫里任挑喜欢的东西。
黄保义在逛街时羡慕京城的繁华热闹,只想把抬神驱鬼的热闹仪式带回偏僻的家乡,让家乡的人见识一下京城的热闹。皇上知道就算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下他思家之心,便传圣旨:黄保义从京城回乡的马蹄所踏处的良田,一律归他所有。但善良的黄保义不愿占人田地,就骑马弯山兜岭走回家乡。
从此,他们就有抬神驱鬼的大会,以保一方平安,这个地方就叫“保安”。后来发展成重阳大神庙会,从九月初七下午上福山“请神”开始,至初十上午“送神”结束。
“大神”由人戴面具扮演 穿龙袍坐龙椅头顶神伞 由八位汉子抬着。前边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小鬼”开路。之后是香案、锦架、龙狮、八音、十样锦锣鼓和小童扮演的故事人物─许仙和白素贞、杨宗保和穆桂英等。
抬大神的队伍除了抬有“大神”之外,还有“高神”。“高神”站立在“神架”上,被四位汉子抬得高高的。“高神”或数尊,或数十尊不等。“高神”者,当地历代乡贤也。
现在,每年的九月初九,保安人都要进行隆重的“抬神”活动。
传说2:春牛舞的传说
春牛舞,也叫“唱春牛”,当地人俗称“春牛”。这是连州星子人较为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
传说远古时候,人间没有牛,农民靠人力拉犁耕地。上帝体恤民情,放仙牛下凡,从此人间便用牛代替了人力犁田。人们为了感谢牛的帮助,就在每年开春之前,举行活动,唱牛赞牛。并通过这一形式传授生产知识,祈求农业丰收。
唱春牛前,各家各户都把耕牛栓在村口的大坪上,人们相互夸奖,尽说好话;老人则向后生传授相牛知识。此时很少议论别人耕牛的短处,忌说不吉利话,使活动皆大欢喜。在锣鼓声中,各家主人又为自己的耕牛贺岁。
贺岁人先用一片菜叶裹着糍粑让耕牛咽下,然后把剩下的如汤圆大的糍粑由头到脚分别粘在耕牛的各个器官部位上,并念起“贺岁”词。词曰:粘你大嘴巴,食草快如车;粘你鼻,一撇一拉要听使;粘你耳,主人贼佬(声音)要听清;粘你角尖尖,对付老虎莫放轻;粘你肩,千斤牛赠莫辞难;粘你腰,拖犁拉车莫放趵(跳跃);粘你尾椎骨,年年肥壮壮;粘你尾,会出也会归;粘你肚,明年生头大牛牯;粘你脚,耕田莫绊索(牛绳)……”
贺岁完毕,各家牧童便兴高采烈地爬上牛背开始放牛去了。
春牛舞的道具要事先准备好,春牛的制作是先用竹篾、铁丝,扎成一牛头骨架,然后糊纸和绘形,牛身一般为内衬草席,外罩一层灰布或黑色被单,另取一节短的弯木缠上棕丝系于臀后作牛尾……整个造型,比一般的真牛稍大,酷似一头威势的雄性水牛。
春牛舞表演时人物一般七至九人,分别扮成生旦、丑角、婆旦等角色。表演时小生提着纸扎的小牛,丑角扶着小木犁,小旦分别担着花篮(饭篮)、小水桶,婆旦拿着大葵扇,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舞步以“十字步”和“矮步”为主。春牛舞的曲调流畅开朗,锣鼓与舞蹈和谐、奔放,唱词既抒情也叙事,朗朗上口,易唱易懂。春牛舞的乐器主要有唢呐、芒冬鼓、小跋、高边锣、硬锣,最具特色的是硬锣,打击时发出“嘟嘟”之音,清脆悦耳,所以春牛舞也俗称“嘟嘟”。
春牛舞主要有春牛出栏、春牛上路、春牛吃草、春牛背轭、春牛耕田、春牛擦痒、卧地听歌等内容。每当表演过一段落时,扮耕夫者即放下木犁,进行插科打诨,并向观众及配合表演的一旦一丑提议:“梨了这么多田,等我的牛歇口气,大家来唱条小调散散心好不好?”此时,配合表演者附和道:“好!”于是,弦管演奏《春牛调》或《十二月花》等民歌小调过门,表演者接着演唱各种以农事活动为内容、抒发农家盼望来年风调雨顺的山歌。
春牛舞至今还流传,经久不衰!据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连州文工团几度对“春牛”进行改编创新。春牛歌舞剧《山村春早》、《春花吐艳》曾参加了韶关地区的文艺汇演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