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感悟(论语求知子曰子曰)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感悟(论语求知子曰子曰)【求知】陈晓芬译文:孔子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朝,它所制定礼乐仪制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遵从周朝的制度。”【译文】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钱穆先生试译:先生说:“周代看了夏、殷二代(之演进),它的一切制度礼乐文章,何等美盛呀!我是主张遵从周代的。”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1),郁郁乎文哉(2)!吾从周。”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感悟(论语求知子曰子曰)(1)

【注释】

(1)监:借鉴。二代:指夏商两朝。

(2)郁郁:形容文采富盛。文:指礼乐仪制。

【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钱穆先生试译:先生说:“周代看了夏、殷二代(之演进),它的一切制度礼乐文章,何等美盛呀!我是主张遵从周代的。”

陈晓芬译文:孔子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两朝,它所制定礼乐仪制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遵从周朝的制度。”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感悟(论语求知子曰子曰)(2)

【求知】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和保卫周礼,所谓的周礼就是指周代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周礼是在夏商二代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但是孔子又认为三代之礼发展到周代最为完备,最值得遵从效法,如本章所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夏礼至殷礼,有所损益,殷礼至周礼,也有所损益,但是将来继承周礼的,却不敢再有损益。所以,效法周礼的虽百世也可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周礼的推崇程度。

周礼代表以周天子为首的贵族统治阶层的意志,是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西周末年,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催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的利益与世袭贵族的利益相冲突。他们的财富增加,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以周天子为首的世袭贵族的社会地位便逐渐下降。周礼便不再被人们认真遵从了。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感悟(论语求知子曰子曰)(3)

孔子看不到社会发展变化的经济根源,认为东周以后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只在于周礼的废弃,道德的丧失。“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所以,孔子认为要救天下于乱世,就要从维护周开始。维护周礼,拨乱反正,首要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名的实质是要维护旧贵族统治阶层的等级秩序。东周以后,周礼名存实亡,诸侯僭用天子之礼、大夫僭用诸侯礼、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层出不穷。《论语》中记载很多孔子抨击僭越的言论。这些僭越现象就是孔子提出正名原则的动因。可是他的学生子路也认为正名可能并不切合实际。《论语》中记载过子路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感悟(论语求知子曰子曰)(4)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批评了子路,并讲了正名对于维护周礼的重要性。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遇到信用自己的贤君,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报负,通过正名而恢复周礼。孔子曾讲:“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是终其一生,孔子也未能见用于世,其根本原因,正名复周的政治策略不符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但是孔子的正名思想加以改造后也能有利于封建统者维护既得利益,强化等级次序,钳制人民思想。所以秦汉以后,儒家学说得以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发挥着稳定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秩序的客观作用。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任继愈 《孔子的哲学思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