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推崇弟子规(弟子规究竟是国学经典)
为什么现在推崇弟子规(弟子规究竟是国学经典)头两节的确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什么是文化的糟粕。第一节“入则孝”,第二节“出则悌”,基本上都是在讲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受虐狂。它是教人作奴,以奴的态度益于尊长,以妥协求和睦,以自虐求安人。凡为此者,都冠以“爱”的名义。总有人说,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弟子规》虽然不是圣训,但不至于一棒子打死。理是这么个理,但是其精华还是太少了,糟粕还是太多了。甚至到了新中国,七十年代,我们还在批判这本书。因为书里的内容迂腐、陈旧,难以教书育人的重任。这个一百多年来默默无闻的东西,突然登堂入室成为官方力推的教科书,其流行趋势很值得怀疑。360句正文大概说到了100个话题。我用word查了一遍文本,里面单方面提出要求的词汇如下:勿:43个;则:9个;必:8个;须:4个;莫:3个。可以看出全文基本上是在单方面提要求,要求读者接受长辈、上级、兄长制定的秩序,服从本身是最高的道德。
国家支持国学,让孩子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绝对是好事,但是《弟子规》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国学经典”。
大陆馆藏有《弟子规》的十二个版本,其中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而台湾的四个版本,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同治五年(1866)。这告诉我们两点:第一,《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第二,《弟子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这书是17世纪山西一个叫李毓秀的落第秀才写的,生前无人问津,他死后100多年,鸦片战争之后被一个在山东吴桥县当官的进士发现,放在县里的茶馆里面,教那些干完农活休闲的底层平民学点文化知识用。偶尔有些私塾拿这个教学,也完全不是主流。
伪满宣扬“孝为先”的读本(伪满皇宫博物院藏)
甚至到了新中国,七十年代,我们还在批判这本书。因为书里的内容迂腐、陈旧,难以教书育人的重任。
这个一百多年来默默无闻的东西,突然登堂入室成为官方力推的教科书,其流行趋势很值得怀疑。
360句正文大概说到了100个话题。我用word查了一遍文本,里面单方面提出要求的词汇如下:勿:43个;则:9个;必:8个;须:4个;莫:3个。可以看出全文基本上是在单方面提要求,要求读者接受长辈、上级、兄长制定的秩序,服从本身是最高的道德。
总有人说,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弟子规》虽然不是圣训,但不至于一棒子打死。理是这么个理,但是其精华还是太少了,糟粕还是太多了。
头两节的确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什么是文化的糟粕。第一节“入则孝”,第二节“出则悌”,基本上都是在讲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受虐狂。它是教人作奴,以奴的态度益于尊长,以妥协求和睦,以自虐求安人。凡为此者,都冠以“爱”的名义。
现下的中小学国学教育真的是把《弟子规》,捧到了和《论语》齐平的高度,仿佛能让小孩学的国学就只剩下它了。
你要教孩子儒家道理,《论语》放在那里,有《弟子规》什么事儿?《论语》从辞藻音韵到态度,都比《弟子规》温和到位得多,也没有那么多小市民气的磨磨唧唧。放着十三经不读,却抱着《弟子规》不放,好比不肯读《庄子》却去读《于丹庄子心得》,多没意思。
毕竟家长让孩子学“国学”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文化修养”。一旦他们知道《弟子规》原来是一本脱盲班的农民教材,他们对《弟子规》的态度怕是比虔诚的教徒看异端更敌视吧。
为了学忠孝仁义,我倒宁愿讲讲《正气歌》。忠在《出师》,孝在《陈情》,大仁大爱更让人在读《与妻书》时感怀流泪。
难堪的不是国学,而是那些恶意推广国学的人。
他们明知道国学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慷慨热血,明知道国学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至美意境,明知道国学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兴亡哀叹,却依旧从故纸堆里面捡出来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从破烂市中掏出来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旧道统。难道是《弟子规》有什么不可替代吗?
他们不是在“继往圣绝学”,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招摇撞骗。
连《论语》之类都要批判地看,却对《弟子规》顶礼膜拜,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