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为什么嫁给董祀(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为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而死于王允之手)
蔡文姬为什么嫁给董祀(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为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而死于王允之手)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董卓在王允的设计下,死于吕布之手(正史虽然没有貂蝉,但是诛杀董卓的主力也是王允和吕布)。此时的王允那是春风得意,名动天下啊。一日,蔡邕在司徒王允的座上不经意间对董卓的死,感到忧伤,难过。暴脾气的王允不干了,立马开怼,直接引用《后汉书·蔡邕列传》原文:读书人一旦被感动,往往死心塌地。蔡邕跟着汉献帝西迁到了长安,董卓的部下想尊董卓仿效太公,称尚父。蔡邕也是从董卓的前途出发,建议董卓在关东还没有平定的情况下,不可着急。董卓的车驾超过了制度,蔡邕引用灾异,也是尽心尽力的规劝。董卓虽然残暴,但是对待蔡邕自始至终着实不错。王允痛骂蔡邕,蔡邕死于狱中
蔡邕(yong),蔡文姬的父亲,字伯喈(jie)。陈留圉(yu)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有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曾经参与编写过《东观汉记》,与曹操关系很好。关于蔡邕与曹操的关系,等说到蔡文姬的时候再说。蔡邕的成就无需多言,但是这么一个文人,却是被貂蝉的义父王允给逼死的。
董卓对蔡邕有知遇之恩
在董卓专权之前,蔡邕的官职一直都不大,而且还不顺。皇帝喜欢他的也就是写舞文弄墨的事情。董卓专权之后,蔡邕迎来了春天。
刚开始董卓为司空,听说蔡邕是人才,名望高。想起用蔡邕,蔡邕毕竟是读书人,对这么个篡权的家伙,自然是瞧不上的。也不知道董卓是哪根筋不对了,居然不死心,反复征用。采用不得以出仕。董卓对其敬重有加。蔡邕的官职也是升的飞快,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最后一个年号)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汉献帝第一个年号),一年的时间,蔡邕经历过侍御史、持书御史、尚书。又迁侍中、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升的够快的。
读书人一旦被感动,往往死心塌地。蔡邕跟着汉献帝西迁到了长安,董卓的部下想尊董卓仿效太公,称尚父。蔡邕也是从董卓的前途出发,建议董卓在关东还没有平定的情况下,不可着急。董卓的车驾超过了制度,蔡邕引用灾异,也是尽心尽力的规劝。
董卓虽然残暴,但是对待蔡邕自始至终着实不错。
王允痛骂蔡邕,蔡邕死于狱中
董卓在王允的设计下,死于吕布之手(正史虽然没有貂蝉,但是诛杀董卓的主力也是王允和吕布)。此时的王允那是春风得意,名动天下啊。一日,蔡邕在司徒王允的座上不经意间对董卓的死,感到忧伤,难过。暴脾气的王允不干了,立马开怼,直接引用《后汉书·蔡邕列传》原文:
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大概意思就是:董卓是贼,你居然为了自己的知遇之恩而忘了大节,你们同谋吧?
可怜的蔡邕,就这样被交付给了廷尉治罪。狱中的蔡邕想学司马迁,希望给他一个:黥首刖足的处理。让他有时间完成东观汉记。士大夫们全力相救,太尉马日(mi)磾(di)都出面了,希望能够救下这位旷世奇才。王允对这些人的回复是: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在司徒王允的眼里,司马迁的史记就是毁谤啊,蔡邕这种佞臣,也写不出好东西。马日(mi)磾(di)长叹一声,叹的不是蔡邕而是王允,马日(mi)磾(di)感叹王允不会长久,因为: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自此,蔡邕再无出狱的可能,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王允果然没活多久,被董卓的部将杀死。关于王允其人,请看之前的文章:貂蝉的干爹暴脾气司徒王允,杀了董卓,又被董卓部将所杀。
蔡邕就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