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逢变故却又被人追杀了(他权势熏天坏事做绝)
他突逢变故却又被人追杀了(他权势熏天坏事做绝)魏忠贤也不例外。不过,为非作歹,终究有清算的那一天。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据说,魏忠贤坏事做绝,在全国各地建立祠堂。这是他活着的时候的事,不仅要修建这个,也还要组织人马参拜,这才显示出魏忠贤的权力。(宦官刘瑾)史料记载,御史张讷、倪文焕,给事中李鲁生,工部主事曹钦程等,竞相打击报复好人,而御史梁梦环又重兴汪文言一案,将他下到镇抚司拷打至死。许显纯编录囚犯供辞的文书,词语连及赵南星、杨涟等二十余人,使他们或被撤职或被遣戍。又逮捕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六人,将他们牵连进熊廷弼案中,投进监狱,拷打至死。又杀熊廷弼,将他的亲家御史吴裕中杖打至死,又将尚书李宗延、张问达,侍郎公鼐等五十余人撤职逐出,朝中机构为之一空。而特召亓诗教、刘述祖等人为御史。凡是与魏忠贤有私人关系都得越级升
官员因故动不动就辞职,或自杀的似乎是日本特有的文化,但中国古代官员,也流行自杀,但多数是属于畏罪自杀。
有学者分析说,古代的官员畏罪自杀分为三种,一是坏事做绝,深知罪责难逃的畏罪自杀;一种则是既怕追责,又为了顾及自身名誉的畏罪自杀;还有一种则是对于重大事件深感负疚的引咎自杀。
(宦官魏忠贤)
魏忠贤是明代的官宦,其权势熏天,在历史中,小说中,都不乏他的身影出现。
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据说,魏忠贤坏事做绝,在全国各地建立祠堂。这是他活着的时候的事,不仅要修建这个,也还要组织人马参拜,这才显示出魏忠贤的权力。
(宦官刘瑾)
史料记载,御史张讷、倪文焕,给事中李鲁生,工部主事曹钦程等,竞相打击报复好人,而御史梁梦环又重兴汪文言一案,将他下到镇抚司拷打至死。许显纯编录囚犯供辞的文书,词语连及赵南星、杨涟等二十余人,使他们或被撤职或被遣戍。又逮捕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六人,将他们牵连进熊廷弼案中,投进监狱,拷打至死。又杀熊廷弼,将他的亲家御史吴裕中杖打至死,又将尚书李宗延、张问达,侍郎公鼐等五十余人撤职逐出,朝中机构为之一空。而特召亓诗教、刘述祖等人为御史。凡是与魏忠贤有私人关系都得越级升迁,于是魏忠贤的党羽遍布朝野。
不过,为非作歹,终究有清算的那一天。
魏忠贤也不例外。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朱由检命大学士韩火广等人审定逆案,这才将魏忠贤的党羽尽数逐出,东林党人又得以进用。
结果,朝廷诛杀魏忠贤,但在官军到来之前,魏忠贤知道,历史无法改变了,哪怕会穿越也改变不了命运。于是,就果断地自杀了。
1949年之后,历史将魏忠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他知道难逃一死,对于重大事件深感负疚的引咎自杀的行为,也显示出了他的个性。这一点,也是不可忽略的。
考察今天的官员,自知发生了重大事件,却不会选择引咎辞职,更不会选择自杀,这是爱惜生命的表现,却是不考虑其作为对普通老百姓造成的伤害,这是文明的进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