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记录如何申请封存(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
未成年犯罪记录如何申请封存(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更重要的是,实施办法明确了对信息不当泄露的法律责任。第20条规定,承担犯罪记录封存、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工作的公职人员,不当泄露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或者隐私、信息的,应当予以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给国家、个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法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同时明确检察机关对犯罪记录封存工作负有检察监督权。对应着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实施办法涵盖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定义及范围、封存情形、封存主体及程序、查询主体及申请条件、提供查询服务的主体及程序、解除封存的条件及后果、保密义务等内容,其特点十分鲜明,即封存内容力求全面、封存措施力求有效、查询程序力求严格。一方面,由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一般性条款,对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在实践中尚存在不同认识,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执行标准也不尽一致,导致制度的落实有些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省份都存在未成年人犯罪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自2022年5月30日起施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公安机关将按照《实施办法》的要求,严格做到“应封尽封”。同时,《实施办法》还对涉案未成年人查询犯罪记录作出进一步细化,这是对有关规定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各地公安机关也将严格落实,切实帮助“罪错未成年人”顺利入学、就业、重新回归社会。
未成年人身心未完全成熟,依法应当予以特殊优先保护。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未成年人所犯的是轻罪,基于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就有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设计。执行这一制度,有利于涉轻罪的失足未成年人消除因犯罪记录产生的标签效应,最大程度地降低轻罪前科对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影响,促使其悔过自新、重回正轨。
这一制度明载于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明确,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相关法律既然已经对这一制度作了规定,为什么现在“两高两部”还要发布实施办法?
一方面,由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一般性条款,对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在实践中尚存在不同认识,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执行标准也不尽一致,导致制度的落实有些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省份都存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封未封或者违规查询导致泄露信息的案件,造成涉案未成年人在考试、升学、就业、生活等方面遭遇歧视,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因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而无奈走上信访维权道路。”
据司法机关统计,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80855人、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157962人,共计238817人,如果这么大一批罪错未成年人因犯罪记录失密造成就业难、入学难,不能回归正常生活,意味着再次犯错的风险在加大,势必使侦查、审查起诉全环节教育、感化、挽救的全部努力归零,也会严重影响社会和公众利益。
严格依法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亟须统一和细化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实施办法》的出台正当其时。
对应着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实施办法涵盖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定义及范围、封存情形、封存主体及程序、查询主体及申请条件、提供查询服务的主体及程序、解除封存的条件及后果、保密义务等内容,其特点十分鲜明,即封存内容力求全面、封存措施力求有效、查询程序力求严格。
更重要的是,实施办法明确了对信息不当泄露的法律责任。第20条规定,承担犯罪记录封存、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工作的公职人员,不当泄露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或者隐私、信息的,应当予以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给国家、个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法追究相关刑事责任。同时明确检察机关对犯罪记录封存工作负有检察监督权。
一时冲动犯了轻罪,会不会留下案底留下“痕迹”?会不会影响以后就业甚至择偶?能不能拿到无犯罪记录证明?……这些问题,曾经是很多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担忧。随着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这些担忧相信会得到化解。
当然,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并不等于纵容犯罪。实施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了对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的记录解封条件,概括而言,包括未成年时期又犯新罪,且前罪和后罪刑罚相加超过5年;发现未成年时期的漏罪,漏罪与前罪刑罚相加超过5年;以及被判处5年以上刑罚的,均应当解封。
总之,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总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感化、挽救,但这并不是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挡箭牌,对此,社会和未成年人也应该有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