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孔子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

孔子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孔子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提出另一种说法,司马贞认为颜徵在并非“讳之”,而是真的不知道丈夫具体安葬在哪里。这个解释没有具体的出处,也难以让人信服。而且《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说是颜徵在“讳之”,《礼记·檀弓》中也说“孔子少孤,不知其墓”。《史记·孔子世家》有一个十分怪异的表述:“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为什么年幼的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墓处所在?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孔子母亲颜徵在为什么要对孔子“讳之”?这件事情就很有意思了。在古代,如果一个母亲不告诉儿子他的父亲葬在哪里,就是不正常的,对儿子对丈夫也是不公正的。那么孔子说自己“少也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公元前549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不幸去世了,葬于防(今山东省曲阜市东约30里)。而此时孔子才三岁。而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只有十九岁。叔梁纥去世后,还留下九女、一个瘸腿的儿子孟皮。至于叔梁纥的妻子


孔子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孔子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1)

大家一定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已,“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鲁迅的这个小说误导了我许多年,我一直以为“多乎哉?不多也”是说不多的意思。

其实是,子贡有一次去吴国,吴国的太宰噽特意问子贡:“孔老先生是圣人吗?他怎么有那么多的才能呢?”子贡说:“这是上天有意让我的老师将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的。”子贡这话明显是抬举自己的老师。后来孔子知道这件事,就说:“太宰是知道我的呀。我小时候家里穷,为了生活,所以学会了很多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需要这些技艺吗?不需要呀。”

我们看看《论语·子罕》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那么孔子说自己“少也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前549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不幸去世了,葬于防(今山东省曲阜市东约30里)。而此时孔子才三岁。而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只有十九岁。叔梁纥去世后,还留下九女、一个瘸腿的儿子孟皮。至于叔梁纥的妻子施氏一说已经休了,有的说仍在家中。另有一个小妾,即孟皮的母亲。叔梁纥虽是陬邑大夫,但其身份只是一个士,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采邑收入。叔梁纥死后,他的俸禄也就没有了。现在这么一大家子人,经济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孔子的生活也就陷入穷困之境。

另有资料表明,颜徵在与孔家的关系并不好。在她怀孕后连家门也进不了,传说孔子是在尼山的一个山洞中生下孔子的。而且在她生下孔子后,颜徵在就与孔家关系彻底破裂了,她只是一个妾的地位,可能是被赶出了家门。她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孔子离开了。这里面可以叔梁纥要负很大的责任。因此,是叔梁纥伤害了颜徵在的感情,以致在后来孔子的成长过程,她对其父亲叔梁纥只字不提。

《史记·孔子世家》有一个十分怪异的表述:“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为什么年幼的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墓处所在?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孔子母亲颜徵在为什么要对孔子“讳之”?这件事情就很有意思了。在古代,如果一个母亲不告诉儿子他的父亲葬在哪里,就是不正常的,对儿子对丈夫也是不公正的。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提出另一种说法,司马贞认为颜徵在并非“讳之”,而是真的不知道丈夫具体安葬在哪里。这个解释没有具体的出处,也难以让人信服。而且《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说是颜徵在“讳之”,《礼记·檀弓》中也说“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所以,我们认为,从以上记载中,应该能体会到这完全是一个弃妇、孤儿的生活情景。孔子的母亲,一个年轻而又刚强的女子受到了叔梁纥及其家人的伤害。她离开了孔家,立志不再与孔家发生任何关系,甚至她的丈夫,她也想从自己及孩子的心中抹去。她开始带着幼小的孔子艰难谋生,走自已的路。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颜徵在和她只有三岁的儿子孔丘,在陬邑已经生活不下去,叔梁纥家容不下他们。她搬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住进了一条叫阙里的小巷。她们无依无靠,从此开始了母子相依为命的艰难岁月。


孔子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孔子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2)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七十多位已知姓名的学生中,有九位姓颜,都是鲁国人。由此可以推断,曲阜的阙里可能是当时颜氏家族聚居区,而且大概都是普通居民。颜徵在带着幼子孔丘移居此地,可能是想得到同族人的周济。虽然在阙里能够得到同族亲友的一些关照,但是并没有高门显贵可以依附,她必须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糊口。颜徵在母子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看看孔子都会些什么“鄙事”。大概有扫地、做饭、洗衣、种菜、种粮、挑担、推车等家务劳动和给人放羊、放牛,甚至别人婚丧喜事时做吹鼓手之类。《论语》中还记载他的弟子樊迟向他请教种粮、种菜的问题。

从后来孔子所找的各种工作,我们也能看出孔子的所谓“多能鄙事”。

(1)孔子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差役。他对这份工作尽心尽力,料量升斗,会计出纳全都做得一丝不苟、清楚明白。

(2)孔子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做乘田。乘田就是管理饲养牛羊驴马等牲畜的小吏。这是孔子在季孙氏家做的第二份工作。孔子对此更加认真负责,早晚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他又把这份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孟子·万章下》中记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3)《礼记·曾子问》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孔子这年28岁,他在洛邑跟随老子助葬乡党。在送葬途中遇到日食。孔子大概是担任丧祝,在前面引导灵车行进。所以当日食发生后,老子让他把灵车停下来,孔子认为中途止灵柩不合礼,老子向他解释应当停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民间相礼业务相当熟悉,也可见孔子以前必定从事过专门助丧相礼业务。晚年,孔子还为卫国大夫司徒敬子之丧做相礼。可见孔子是一个十分称职的职业相礼家。

孔子受人之禄,忠人之事,具体工作能够做到一心一意,脚踏实地做好本分事情。而且他并不忌讳谈论他早年曾经做过的种种低微的事情。

年幼的孔子不仅学会了很多谋生的微末本事,而且在母亲的督责之下,认真的读书识字。以至于后来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办私学,收弟子讲学以至于有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

但是年幼的孔子的不幸还在于,在孔子十六、七岁时,母亲颜徵在也去世了。这个被孔家赶出家门,含辛茹苦将孔子抚养长大的年轻而伟大的母亲,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母亲去世后,孔子也不得不走出社会,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谋生之道。

家道中落,又没有资格承袭官爵。“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是一句非常让人心酸的话,但是艰难困苦却从另一方面成就了孔子,让他在苦难中不仅学会了谋生与做事的本领,而且也坚强了他面对困境时的意志,锻炼出了承当苦难与挫折的良好心态。同时,也让他懂得更加努力学习的重要以及感到出人头地的迫切,这也为他日后思考人生与国家的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视角,成就了伟大的孔子。


孔子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孔子年少时与母亲相依为命)(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