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手环液体被小孩喝了怎么办(防蚊手环将南宁2岁女童熏晕)
防蚊手环液体被小孩喝了怎么办(防蚊手环将南宁2岁女童熏晕)南宁市江南区淡村西路社区医院杨医生介绍,短时间使用挂脖风扇没事,但长时间使用肯定不好,俗话说“过犹不及”。在中医理论里,如果人体屏障能力弱,风就容易携带寒,进去人体而导致风寒感冒。风携带热,进去人体变成风热感冒。特别是儿童、老人,风扇长期对着脸部、头颈部吹,会造成面瘫甚至更为严重的疾病。因此,杨医生建议市民合理使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以上,更不能在睡眠时使用。但是,最近南宁市一位7岁的男孩被挂脖风扇吹歪了脸。南宁市民李女士说,儿子贪图凉快,无论在户外还是在家,都喜欢戴着挂脖风扇。6月的一天中午,儿子戴着挂脖风扇睡着了,醒来时出现了面瘫。她立即带着孩子去针灸,前后治疗了半个多月才治好。李女士懊悔地说:“被医生批评,怎么能让孩子长时间对着这种风扇吹呢。” 南宁市多家精品店都将夏日“神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雷小琴摄新华街一店员称,青少年喜欢挂脖风扇,因为轻便好用,能腾出手来
7月7日是小暑节气,南宁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3℃。酷热难耐,市场上各种夏日“神器”走俏。孩子用的防蚊手环、防蚊贴;青少年喜欢的挂脖风扇;女士出门必备的艾草防晒衣;还有开车一族或怕热人士追捧的降温喷雾……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夏日“神器”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暗藏不少安全隐患。
炎热的南宁街头,穿着防晒衣出行已成为众多市民的选择。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挂脖风扇把7岁男孩吹面瘫
7月6日中午,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走访南宁市新华街、兴宁路步行街、朝阳路的多家精品店时看到,手持小风扇、挂脖风扇、防蚊手环、冰袋、冰眼罩等都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10元~100元的亲民价格,很受大众欢迎。
南宁市多家精品店都将夏日“神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雷小琴摄
新华街一店员称,青少年喜欢挂脖风扇,因为轻便好用,能腾出手来玩手机、看书。店里一名正在挑选的男孩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身边已有几位同学使用,特别酷。
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挂脖风扇。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雷小琴摄
但是,最近南宁市一位7岁的男孩被挂脖风扇吹歪了脸。南宁市民李女士说,儿子贪图凉快,无论在户外还是在家,都喜欢戴着挂脖风扇。6月的一天中午,儿子戴着挂脖风扇睡着了,醒来时出现了面瘫。她立即带着孩子去针灸,前后治疗了半个多月才治好。李女士懊悔地说:“被医生批评,怎么能让孩子长时间对着这种风扇吹呢。”
南宁市江南区淡村西路社区医院杨医生介绍,短时间使用挂脖风扇没事,但长时间使用肯定不好,俗话说“过犹不及”。在中医理论里,如果人体屏障能力弱,风就容易携带寒,进去人体而导致风寒感冒。风携带热,进去人体变成风热感冒。特别是儿童、老人,风扇长期对着脸部、头颈部吹,会造成面瘫甚至更为严重的疾病。因此,杨医生建议市民合理使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以上,更不能在睡眠时使用。
防蚊饰品把2岁女童熏晕了
在兴宁路步行街的一家精品店里,10元~20元一个的防蚊手环、20元2个的防蚊发夹……都是卡通形状,让孩子爱不释手。在电商平台上,防蚊手环的销量很大,销售最好的一家店铺销量达4.5万。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观察了一下,有的防蚊手环、防蚊发夹的包装袋上,未标注适合多少岁以上的孩子使用,店员也未做提醒。
颜色鲜艳的卡通防蚊手环,让孩子爱不释手。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雷小琴摄
有家长吐槽说,防蚊手环驱蚊的范围很小,只是手部。市民罗女士说,防蚊贴效果一般。贴在书包上以为可以驱蚊,但孩子的手脚还是被蚊子叮了。
潘女士2岁的小女儿佩戴了一家母婴店销售的防蚊手环,只戴了半小时,就出现了头晕的症状。潘女士仔细阅读了说明书,发现上面写着3岁以下儿童禁用。潘女士说:“购买时店员并没有提醒。”
有家长吐槽,防蚊扣的驱蚊范围很小。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化学老师雷茜提醒家长们,购买防蚊手环时要看成分,如果手环里放入的防蚊剂主要是采用纯天然香茅精油制成,儿童使用起来比较放心。如果有柠檬桉叶油、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等驱蚊成分,气味会比较浓,特别是含柠檬桉叶油成分的,3岁以下的儿童不能使用。建议家长在购买防蚊饰品时,不要只看款式、价格,要看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主要成分是什么,适合多大的孩子使用。
一名女市民穿着防晒衣骑行。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苏华摄
此外,艾草防蚊防晒裤、艾草防蚊防晒衣等也成为不少女性的新宠。南宁市民韦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一套艾草防蚊防晒衣裤,她说刚拿到手时确实有艾草的味道,但洗了两次之后基本没味道了。
使用降温喷雾需谨慎
说到降温“神器”,南宁市的高女士使用了一款网购的降温喷雾,她感觉效果挺好。她说,只要轻轻一喷,顿时感觉凉快不少。高女士曾做过实验:下午3时,人体体温在36.8℃,她将降温喷雾喷在腋窝,温度直接降到26.7℃,降幅达10.1℃。
在南宁市一家连锁商店里,有降温喷雾出售。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阮萃摄
雷茜老师介绍,降温喷雾原理为喷雾中乙醇挥发带走身上的热量,以及喷雾中含有薄荷脑(又名薄荷醇、薄荷冰),它能选择性地刺激人体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反射和冷感,引起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实际上皮肤保持正常)。她建议,降温喷雾不要直接喷在皮肤上,特别是过敏体质的人。其实拿水降温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水挥发得比较慢,有机溶剂(比如乙醇之类)挥发得快。就像被蚊子叮咬的部位会让人感觉很痒,涂了清凉油后很舒服,这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感觉掩盖了痒的感受。
汽车在烈日下暴晒,车内温度会达到60摄氏度以上,有车一族喜欢使用降温喷雾对着炙热的座垫喷一喷,此举是有安全隐患的。
有消防员做过实验,喷雾的主要成分是高压气体——LPG,即液化石油气的英文缩写,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在非常热的车内,用降温喷雾喷洒座垫,如果有人点烟或是有火星的话,很容易引发轰燃。因此,提醒市民谨慎使用降温喷雾。
南宁市西乡塘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在购买夏日“神器”时,应认真查看该产品是否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对于佩戴在身上或是直接喷在身上的用品,要注意使用规范,容易皮肤过敏者要谨慎使用。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