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古诗十九首)
鉴赏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古诗十九首)仇英《仙山楼阁图》 仇英《江楼远眺图》 马远《踏歌图》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奏,少不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世间,没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了,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便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五首作品──《西北有高楼》。
关于作品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仇英《江楼远眺图》
马远《踏歌图》
仇英《仙山楼阁图》
傅抱石《东山丝竹》
溥佺《仿袁江山水》
溥儒《松风楼阁图》
李寅《亭台楼阁图》
张瑞图《古诗十九首》(局部)
《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诗歌赏析
在欣赏这首诗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著名学者陆侃如先生当年在做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有老师问他,为什么“孔雀会东南飞呢?”陆先生巧妙地回答说,因为“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东南”原本是一种文学手法,并不特指某个方向。而陆侃如先生巧妙借用了《古诗十九首》里的“西北有高楼”来应对,可以说精妙之极。
看过上期《今日良宴会》的朋友应该还记得《今日良宴会》讲的是诗人在宴会上听闻音乐之后的所思所感,今天这首《西北有高楼》也是听曲感心之作。
全诗一共十六小句,根据所写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西北有高楼”到“阿阁三重阶”为第一部分。这四句是环境描写,作者的视角由整体到局部,交代了歌声的来源,是从西北一座高楼上传来的。这是一座怎样的楼呢?诗人说它高耸入云,装饰华美的帘幕挂在精致的窗格上,屋檐四角飞起,楼建在三层的台阶上。“交疏结绮窗”中的“交疏”指的是一横一直的窗格子,这里形容窗子制造的精致。结,是张挂的意思。“阿阁三重阶”中的“阿阁”,指屋四面有曲檐,这在古代是非常考究的宫殿式建筑。开场四句首先给人营造出一种华丽、飘渺却不可及的感觉,我们好像随着诗人的视角一起停驻在这座高楼下,抬头仰望着华丽的窗格,音乐声正是从这里传来的。
从“上有弦歌声”到“慷慨有余哀”为全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诗人从开头的视觉描写,转向了听觉描写。听觉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尤其是音乐,它可能和听者当时的心情、所处的环境甚至人生的境遇等等都有关联。不同的人能从中听出不同的情感,而在这里,我们没有办法和诗人一起身临其境,只能从他的表述里了解他自己的感受。
在诗人听来,这音乐听起来是怎样的呢?──“音响一何悲!”这音乐听来是多么的悲伤啊!能有多悲伤呢?诗人接下来就在向我们表述悲伤的程度。“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无乃”的意思是大概,“杞梁妻”,说的是齐国杞梁的妻子。根据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杞梁战死,没有亲戚子女,他的妻子孤苦无依,抱着丈夫的尸首在城下痛哭,最后城墙都被她哭倒了。这句诗是说,这么悲伤的曲子谁能弹奏呢?大概得是像齐国杞梁的妻子这样伤心的人吧?“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清商”是乐曲名,据考证是汉代民间最流行的乐调。古代有“宫、商、角、徵、羽”五调,商调清婉悠扬,适合表现忧愁哀怨的情感。高楼上传来的乐曲声婉转惆怅,往复萦回,弹奏的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即使乐曲停了,这缭绕不去的哀伤也停留在听者的心头。这几句正是照应上文的“音响一何悲”。
在描写完弦歌声后,作者开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于是最后四句就是有感而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诗人站在这座华美高耸的阁楼下,听一位素未谋面的乐者弹奏一曲悲歌,此刻他们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心意相通的,勾连起他们的就是这一首乐曲。他们从未交谈过,甚至曲终之后,也匆匆相忘于茫茫人海。但在此刻,他们是知音。只是世上可能像歌者这样愁苦的人大有人在,能听懂他们乐中悲伤的人却少得可怜。否则岳飞也不会写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的词句。总的来说作者还是乐观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结尾“高飞”照应开头“高楼”,打破了笼罩全诗的低沉情绪,就像破空而起的鸿鹄,尽管世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仍要保持展翅高飞的昂扬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