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匠心精神(致敬匠心接力前行)
时代呼唤匠心精神(致敬匠心接力前行)匠人亲述“匠心精神”传承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同样在致辞中肯定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社会引领作用。他认为,近代中国尤其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劳模工匠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与新京报小记者共同朗诵,向匠心精神致敬。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在活动中表示,2021年,我们大事、喜事不断,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我们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大事件中涌现出了更多值得记录的人物。因此,新京报“大国匠心”系列报道整体升级,派出50余名编辑记者,奔赴全
新京报讯(记者 郭铁)“致敬匠心,接力前行”,9月24日,由新京报社主办的“匠心接力——2021大国匠心致敬礼”在京举行。
致敬礼上,一步步突破工程技术难关的惯性技术专家谢天怀;为北斗三号核心元器件实现100%国产提供有力保障的芯片专家赵元富;奋战在抗疫一线,“重症八仙”之一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冬奥场馆“冰丝带”的设计总负责人郑方;火箭心脏钻刻师何小虎;三星堆文物修复师杨晓邬、郭汉中;培养未来“匠人”的劲松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等匠心人物来到现场。一些企业代表和新京报还在现场共同发出“致敬匠心,接力前行”联合倡议。
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
新京报“大国匠心”系列报道和“致敬礼”活动已连续开展5年。在9月24日举行的致敬礼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王东江在活动现场表达对匠心精神的感言;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新京报小记者王怡田、费宇轩共同表演开篇诗朗诵《匠心致万物 接力创未来》,向匠心精神致敬。
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与新京报小记者共同朗诵,向匠心精神致敬。
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在活动中表示,2021年,我们大事、喜事不断,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我们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大事件中涌现出了更多值得记录的人物。因此,新京报“大国匠心”系列报道整体升级,派出50余名编辑记者,奔赴全国各地,采访了17组匠心人物。这些匠人中,既有老一辈的坚守者和开拓者,也有多个领域的技术中坚,更有胸怀匠心勇于接棒的年轻一代。“今天,我们隆重地向这些匠心人物致敬,向他们坚守的匠心精神致敬,向匠心精神的不断传承致敬。”
“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致辞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推动。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中,工匠便承载起传承和守护世间万物的责任。“如今时代变迁,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路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更丰富的内涵。”
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同样在致辞中肯定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社会引领作用。他认为,近代中国尤其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劳模工匠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榜样。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匠人亲述“匠心精神”传承
今年的新京报《匠心接力》系列报道中,记录了多位抗疫、航天、科技、环保、扶贫等领域的17组匠心人物,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七一勋章获得者、焊接行业领军人艾爱国;攻坚疫情的“重症八仙”邱海波、童朝晖、杜斌、管向东、康焰、姜利、郑瑞强、赵蓓蕾;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国家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惯性技术专家谢天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赵元富;我国第一颗通用处理器“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土壤修复专家李保国。
报道还涵盖了文物保护、建筑设计、技能创新、教育等领域,其中包括:知名文物学家、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三星堆文物修复师杨晓邬、郭汉中;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壶赛场(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郑方;青年艺术家、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焰火总设计师蔡灿煌;大庆油田采油工班长、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刘丽;火箭发动机钻刻师、7103厂最年轻的一线技能专家何小虎;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蒙芳;劲松职业高中教师团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长艳等。
在致敬礼上,多位匠人亲临现场分享自己的“匠心”感悟。我国航天微电子技术的学术带头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赵元富表示,“中国一定要在自己的卫星上用自己的芯片,这是航天人必须要做的事,这是航天人的匠心精神。”
杨晓邬、郭汉中师徒介绍了三星堆文物修复从碎片中重现历史的艰难过程,希冀年轻人能够把文物修复事业继承并发扬下去。
杨晓邬、郭汉中师徒现场介绍三星堆文物修复从碎片中重现历史的艰难过程。
被称为抗疫前线“重症八仙”的代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利表示,“重症八仙”只是重症医生的缩影,这个称呼更多的是象征性意义,是民众对抗疫医务人员的关注。
弘扬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王野霏认为,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而弘扬工匠精神,媒体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新京报以“匠心接力”为主题向匠人、匠心致敬,用心采写,内容有温度、有深度、有共鸣,多平台、多形式传播体现了新京报“媒体融合转型”的变化。
刘军胜表示,每一年,新京报都会结合当年的大事件、大工程、大变革,探访那些推动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匠心人物,对话时代匠心,记录他们的坚持、创新和思考。这些报道一方面会做成特刊,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新京报全媒体矩阵传播,同时还会举办“大国匠心致敬礼”活动。
此次新京报“匠心接力”策划,组织多个部门形成近50人的报道团队,奔赴全国多地,寻找各个领域的匠心人物,于9月22日推出了48个版的《匠心接力》特刊,并陆续制作了多期视频节目,通过新京报App、新京报网、新京报微博、微信等全媒体渠道分发,并将这些匠人故事转成音频,增加传播影响力,影响了众多读者,引发社会关注。
9月24日致敬礼现场,一些企业代表与新京报共同发出“致敬匠心,接力前行”联合倡议:“发扬传统美德,夯实制造基础、攻坚核心技术、创新未来路径;我们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接力前行,强国有我。”
新京报记者 郭铁
编辑 王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