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性格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我的孩子和我)
父母的性格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我的孩子和我)1、活动水平来看看下面这几点。这些特点是天生的,不易改变,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们很难说宝宝是安静一些好,还是好动一些好。虽然气质不容易改变,但爸爸妈妈越了解孩子,就越能恰当地回应孩子独特的倾向,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体验的机会,来帮助他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的宝宝将成为怎样的孩子,并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接近世界的方式,被称为“气质”。
宝宝的气质特点,几乎从宝宝出生几个月后,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
比如有的宝宝天性好动、外向;有的宝宝安静,比较内向。
这些特点是天生的,不易改变,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们很难说宝宝是安静一些好,还是好动一些好。
虽然气质不容易改变,但爸爸妈妈越了解孩子,就越能恰当地回应孩子独特的倾向,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体验的机会,来帮助他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的宝宝将成为怎样的孩子,并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来看看下面这几点。
1、活动水平
你的宝宝通常情况下,满足于乖乖躺着、坐着看世界吗?
换尿布的时候,宝宝是老老实实,还是像在玩摔跤比赛?
如何回应:
如果您宝宝的活动水平比较低,爸爸妈妈可能会担心各种体能活动会让宝宝压力山大。
不妨给孩子多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婴儿车上的活动栏、悬挂式的玩具……让孩子时刻有机会保持动力。
如果您宝宝的活动水平比较高,那相比之下,孩子对刺激具有更高的耐受性。也可能比其他的宝宝体能发展得更快,比如爬得更早、站立得更早、走得更早。
不过,这也给爸爸妈妈带来了一些挑战:你需要比的那些安静孩子的父母,更警惕孩子的安全问题。
2、规律性
你的宝宝吃饭、睡觉、甚至便便,是不是像钟表一样准时?
或者是,你的宝宝就想要破坏一切例行程序?
如何回应:
如果你的宝宝喜欢按计划行事,那爸爸妈妈需要尽可能地围绕宝宝的习惯构建日常生活——宝宝的安全感取决于此。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爸爸妈妈育儿也会变得相对轻松一些。
当宝宝长大一些之后,他会慢慢变得“宽容”一些,也许能容忍偶尔少睡一次午觉。
如果你的宝宝不可预测,那爸爸妈妈尽量不要过于刻板(否则我们自己就先被逼疯了)。
不需要过度坚守常规,但可以尽量保持一些日常生活中元素的一致性。
比如,在同一个地方给宝宝换尿布,睡前哼唱同一首宝宝喜欢的儿歌……
只是“就寝时间”这一点一定要坚持不懈,再“不可预测”的宝宝也需要充足的休息。否则,孩子疲劳的时候,是最容易发脾气、不讲道理的时候。
3、社交性
你的宝宝喜欢举高高吗?即便很突然,宝宝还是会对把自己举起来的人咯咯咯地笑起来?
或者她似乎天生就有着陌生的焦虑,连心疼她的奶奶也不让靠近?
如何回应:
如果你的宝宝很喜欢社交,那不放给孩子更多的与人互动的机会,比如去参加亲子活动,周末去公园结识新的小伙伴,买东西的时候也带上他一起去。
但如果,你的宝宝比较“慢热”,我们就不需要强迫孩子进入不熟悉的场合。可以和他一起在旁边看看别人怎么玩, 不用着急地把孩子推上前去。
不论别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在玩什么,进行到哪一步了,我们都不必着急。始终以自己孩子的节奏来采取行动、探索玩具。
同时,也用乐观的语调跟孩子聊聊别的孩子正在玩什么,比如:
“哟,琪琪在铲沙子,她的小铲子是粉红色的呢”!
“那个哥哥在浇水,你看他有个小喷壶”!
爸爸妈妈轻松的表情、愉快的语气,会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个好地方!
孩子总会交到朋友——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
4、适应性
你的宝宝通常会随遇而安吗?
或者他只愿意在自己的床上睡觉,别的任何地方都不行,还非常不愿意尝试新的食物?
如何回应:
如果宝宝的适应性很好,他会很容易适应生活中人和事的变化。比如换了新保姆、新托儿所、新幼儿园,孩子好像都没什么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爸爸妈妈反而要注意:享受孩子的灵活性,但别利用它。
也就是说,孩子适应能力很好,我们更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别在新换了保姆、新托儿所的时候,太过于放松监督和警惕。
如果你的宝宝适应性较差,那么在他生命中引入新东西,就不太容易。
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比如妈妈换了新眼镜、爸爸剃掉了胡须,对宝宝来说也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如果要带宝宝出门,给宝宝打包一些熟悉的物品,如最喜欢的毯子,书籍和玩具,宝宝会有一些家的感觉,更容易适应。
5、强度
如果宝宝不高兴了,他哭起来是像地震一样惊天动地,还是小声地呜咽?
如何回应;
如果宝宝哭得很强烈,妈妈怎么尽力安抚都没用,那妈妈也不用太内疚。这也许就是激烈的宝宝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只要确定孩子没有生病,也没有别的危险,不妨就让孩子尽情哭一次,同时自己放轻松,平复好自己的心情。
未来,这样强烈的动力很有可能促使宝宝成为一个出色的学生,因为他学习的时候也会拼尽全力。
如果你的宝宝不那么强烈,生活似乎更容易,但妈妈必须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宝宝的想法。
要更细心地观察,才知道孩子是不是不高兴了,是不是无聊了。
可以通过和宝宝谈论他的感受,让宝宝知道:妈妈懂我,妈妈会帮助我。比如:
“哦,妈妈发现你不喜欢那种噪音!”
6、坚持
无论是想要一个玩具,还是抵抗换尿布的时候,你的宝宝是坚持到底还是容易放弃?
当他玩不好一个玩具时,他会哭吗?
让宝宝结束一个游戏,进行下一个游戏时,他会哭吗?
如何回应:
如果宝宝很愿意坚持,那么爸爸妈妈正好可以利用孩子这个特点,渐渐增加玩具的复杂性,让孩子长时间地参与,保持更长时间的专注。
如果宝宝并不太愿意坚持,那么正好相反:别过早给孩子太难的玩具——孩子觉得太难,更容易放弃了。
注意控制好给孩子任务的难度,不是太难,刚好能完成,他更愿意坚持下去。
当爸爸妈妈学会与孩子的天性一起成长时,几乎所有的气质特征都可能是积极的。
教育的过程,也是在“接受孩子并帮助他适应世界”。
理解孩子天性,并做好适当的回应,孩子会成长得更自在,也给爸爸妈妈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