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轴承厂现状(长沙轴承厂成长史)
成都轴承厂现状(长沙轴承厂成长史)
长沙轴承厂创建于1958年5月,前身系长沙市手工业联社第五金属合作社,为湖南省创建最早的轴承生产专业厂,也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的全国16个重点轴承厂之一。
建厂当年,该厂即试制成功全省第一套“6308”单列向心球轴承内外圈,并组装成轴承。随后,又相继试制成功单列向心球“203”轴承和5/16”I级钢球与浪形保持架,具备了生产整个轴承4大基础件的能力。
60年代初,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轴承需求量锐减。为了摆脱困境,该厂对“308”轴承质量进行了整顿提高,又试制成功“50311”轴承,从而打开了产品销路,扭转了企业经济亏损局面。1965年轴承产量达31.58万套,产值156.56万元,成为当时湖南省轴承行业唯一保存下来的厂家。为了适应国防工业和仪表工业发展的需要,1966年4月该厂由长沙市西区迁往长沙县高塘乡(今黄兴镇)进行扩建,设计规模为年产100万套微型轴承,并保留原有40万套中、小型轴承的生产能力。同年6月,试制成功“18”微型轴承,填补了中南地区不能生产微型轴承的空白,成为全国生产微型轴承的8个厂家之一。
从70年代开始,该厂着手进行多种类型特别是大型轴承的开发与研制。继试制成功776801拖拉机专用轴承和为湖南省重点项目涟源钢铁厂轧钢机配套的77788大型4列圆锥滚子轴承之后,1977年与常德轴承厂一起为国产首台百吨轮自卸车配套,自行设计并制成78/760”圆锥滚子超轻系列特大型轴承(外径890毫米,内径760毫米,装配高度76毫米),填补了我国轴承产品类型中的又一项空白;同年还为第二汽车制造厂制成并批量生产“970”系列高温轴承;随后又研制成功M-309Z等低噪音电机轴承等。
进入80年代,该厂逐步进行改革、调整,实行厂长负责制,推行民主管理;车间与厂部签定承包合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开发新产品,生产跨上一个新的台阶。1980年5月为我国首次成功地向太平洋地区发射运载火箭提供“23”优质微型轴承,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1985年,为满足衡阳皮带运输机总厂的生产需要,试制成功“46406”向心推力球轴承。1988年4月,仅用一个半月时间试制成功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传动机械的一次革命”的一种世界新产品——变速传动轴承,成为我国生产这种轴承的第一家。经长沙试压泵厂等单位使用,它与齿轮传动相比,具有体积小、传动率高、噪音低、过载及抗冲击载荷能力强、使用寿命长而且安全等优点。该产品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普遍赞誉,被机械电子工业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列为重点发展项耳。同年5月,送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博览会参展,得到广泛好评。
从建厂到1988年,该厂在滚动轴承10大类型中,除“5”、“9”两类轴承未生产外,其它均能生产,而以“O”类型为主,其尺寸范围为:内径3~760毫米,外径1米以内。并可生产微型、小型、中大型向心球轴承,双面向心球面轴承,双列向心球面滚子轴承,角接触轴承及变形产品共300多个品种。产品精度可达G、E、D3个等级和低噪音4级。广泛用于国防工业、机床、电机、矿山机械、家用电器及农机产品配套等。1979年以来,先后有200、202、201、202Z1、201Z1、180308Z1、311Z1、200Z18个品种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其中CS牌和“202”轴承获国家银牌奖。由于产品质量优良,在国内外市场赢得了信誉,畅销全国1000多家企业,并出口到美国、苏联、孟加拉、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该厂是湖南省出口轴承数量最多的厂家。从1979年到1988年共创汇300多万美元,其中1988年出口创汇177万多美元,居长沙市冶金机械行业之首,被国家批准为具有外贸自主权企业。
该厂经历了创建、调整、扩建、发展4个阶段,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到1988年末,有职工196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99人,拥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主要设备606台,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设有微型、球面、中大型、特种、钢球、保持器、热处理、机修与工具等11个车间和锻造、修理两个分厂,锻造分厂有7条轴承毛坯锻压生产联动线,年生产能力为690万套。该厂在开展横向联合中,还建立了脱甲、金井、五美3个乡镇企、业车削联营分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厂30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其中有将手动磨削改为百分表定程磨削、提高工效一倍、被评为省质量标兵的台磨班长陈雪辉;有在“十年动乱”中带领工人坚持生产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省五届人大代表的车间主任张文甫。现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李培毅坚持改革,重视思想教育工作,使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被评为1988年度长沙市优秀共产党员和省、市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