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告房产中介看错房欺诈诉讼书一审:打假英雄王海 把房产维权做成了一门生意

告房产中介看错房欺诈诉讼书一审:打假英雄王海 把房产维权做成了一门生意泥沙俱下与住建部的行政力量相比,消费者自下而上的维权显得零散而缺乏组织,但对行业的纠偏和矫正的力量却不容小觑。作为消费者维权领域的标杆性人物,王海的房屋质量维权路显然还任重而道远。那时王海还不知道,中国房地产行业一个令人沉醉也令人疯狂的黄金时代正在启幕。而伴随着汹涌的开发大潮而来的,是泥沙俱下的房屋质量。12年之后的今天,房地产行业从泡沫回归理性,不论开发商还是购房者,恐怕都很难再对工程质量问题视而不见。2014年9月,住建部启动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开始从上到下地推动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治理。但有调查显示,目前还是有近9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交房时或交房后发现房屋出现质量问题。

当年名噪全国的”打假英雄“王海,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把房屋质量维权做成了一门生意。现在的王海,早已不是以前的孤胆英雄。他旗下已经有了一个员工数十人、分公司遍及北京、天津、南京、深圳的庞大团队。但他与房地产商“死磕”的劲头却丝毫不减当年。

告房产中介看错房欺诈诉讼书一审:打假英雄王海 把房产维权做成了一门生意(1)

  • 中房报记者 王飞 北京报道

2003年的一个下午,在消费维权领域已经声名在外的王海随委托人来到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售楼处。他当时还不太明白,以前一年才有三五起的房地产类维权委托,怎么突然就激增到了每个月三五起。

一个细节让王海至今难忘。和项目负责人激烈交涉之后,他一转身却看见一个购房人正在现场交付定金。在好意提醒了这位购房者之后,让王海没想到的是,对方大手一挥:“没事,反正买了也不自己住,等升值了就卖!”

那时王海还不知道,中国房地产行业一个令人沉醉也令人疯狂的黄金时代正在启幕。而伴随着汹涌的开发大潮而来的,是泥沙俱下的房屋质量。

12年之后的今天,房地产行业从泡沫回归理性,不论开发商还是购房者,恐怕都很难再对工程质量问题视而不见。

2014年9月,住建部启动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开始从上到下地推动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治理。但有调查显示,目前还是有近9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在交房时或交房后发现房屋出现质量问题。

与住建部的行政力量相比,消费者自下而上的维权显得零散而缺乏组织,但对行业的纠偏和矫正的力量却不容小觑。作为消费者维权领域的标杆性人物,王海的房屋质量维权路显然还任重而道远。

泥沙俱下

王海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有人因房屋质量问题找到他,是在1999年。“当时是有点诧异的”,他回忆说。“因为之前接到的案子大多是食品、保健品、名牌服装鞋帽什么的,房地产还是第一次。”

当时的“案情”很简单,北京亚运村附近某项目,合同面积与实测面积不符。经王海介入,开发商很快就进行了退房赔款。

1999年,正是国家结束福利分房的第一年,市场化的房地产商正如雨后春笋般,迫不及待地寻找每一个破土的机会。而到了2003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房地产商群体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

以王海所在的北京为例,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其城市规模要不断扩大、结构需要相应调整、人口也将要持续增加。这些都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这几年间,“进京赶考”的房企前仆后继。2003年,仅珠江合生、富力地产、星河湾、奥园、万科、金地、中海、华侨城这八大广东开发商,提供给北京市场的新建商品房体量就高达近千万平方米,占当年整个北京总供应量的近20%。万达、龙湖、绿城等,也是在那一年开始“北伐”的。

抢滩登陆中,“急急忙忙盖起来,痛痛快快卖出去”实现加速周转才是企业发展之道。以某广东军团中的代表房企为例,进京不过两年就已规划建设了七八个大体量项目。2003年,这些项目先后全面开盘,总开发面积达600万平方米,那年北京楼市的半壁江山几乎都归了他家。

然而就是这家房企的这一批项目,直至今天都还在因各种各样的质量“硬伤”令业主糟心、被业内诟病、让媒体一再点名。仅王海接到的关于这家房企的维权代理委托,就多达逾十件。

“有单个业主,也有几栋楼的组团,这说明这家开发商盖的房子出现质量问题不是偶然事件。”王海说。让他不解和气愤的是,尽管如此,这家企业仍还好好地存活着,所开发项目也仍在全国遍地开花,据说销售情况还都不差。

现在回头评述那些年接到的房屋质量问题委托案呈几何式增长的原因,“房地产业外人士”王海也总结出了一些原因。“开发商急于快周转,哪来得及慢工出细活?没有质量问题才怪。”

积重难返

现在的王海,早已不是以前的孤胆英雄。他旗下已经有了一个员工数十人、分公司遍及北京、天津、南京、深圳的庞大团队。但他与房地产商“死磕”的劲头却丝毫不减当年。

“现在我手上就有两个关于房地产开发商擅自更改规划、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的官司在打。一个是西南地区某著名上市房企,一个是全国龙头品牌房企。”王海告诉记者,“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号,质量却配不上知名度。因为有地方保护,维权还更难,牌大欺客。”

实际上,住房建设的过程从土地出让、工程承包到建材供应,环节十分复杂,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但在王海经手的纠纷中,最常见几大问题分别是:交房面积小于合同面积、精装不合格和配套不兑现。

“这三种里,最离谱的是精装修。”王海表示,“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精装房项目,就没有一个是百分百达标的。”

据王海介绍,实际使用的装修材料和用品与承诺的不符还是小事。墙壁空鼓、预留电线排布空间不够才坑人。“以预留电线为例,按安全标准是要预留出至少60%的活动空间,也就是电线的总截面不能超过绝缘套管直径口的40%。但很多精装修项目根本没有留出富余空间。电线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热量,如果套内拥挤,散热空间不够,轻则减少电线使用寿命,重则会引发短路甚至火灾,同时也不便于今后对电线的维修和改造。”

王海说,他最痛恨的就是药品、食品和房屋方面的仿冒造假和偷工减料。“吃和住可是关乎民生和性命的大事。”而遗憾的是,在他打假案件的分类构成比例中,也恰是这三类排名靠前。“目前房屋质量问题能占到我手头案子的20%以上。”

与药品、食品出现问题后可以立即下架销毁相比,房屋质量的问题又是最难根除的。

“房子有问题,即便被曝光出来,它还是矗立在那里,很难拆除重建。”王海无奈地说,“卖出去才发现有问题的房子,业主大多还是得住在里面。动辄价值上百万元的房子,可不是一件衣服,说换就换。还没入住的房子曝出问题,业主争取来争取去,开发商也不过是修修补补,最后给笔补偿金平息。”

有几次,王海路过他曾经帮助业主维权的项目,就向周围的中介门店打听了二手房的价格。

“全都涨价了。”王海摇头叹息,“我觉得真可笑。”他搞不懂,在中国,为什么业主对自己房子涨价幅度的关注,高于对居住安全系数的关注。

或许只有在房屋的非理性投资品属性进一步淡化,作为商品的居住属性进一步增强之后,中国人才会真正开始重视房屋建筑质量的问题。

对于住建部开始重点抓房屋质量问题,王海表示既喜也忧。喜的是重监之下必有改善,忧的是“连国家都看不下去了,你想想这顽疾已经存在多久了?彻底根除绝不是容易事!”

【记者手记】

王海:从英雄到商人

  • 王飞/文

在20 年前以“打假”爆红之时,王海曾一度被人们以“英雄”相称,然而在他以打假为职业并因此而获利之后,曾经“拥戴”他的媒体又将他一脚踹下神坛,甚至直接将他描绘为一个攫利小人。

王海说,他并不在意这些。“有是非说明我还在江湖,去澄清反而越描越黑。”

然而,能够这么多年坚持打假,堂吉诃德般不断挑战一个个与自己实力悬殊的大公司,王海的性格不可能天生淡泊。相反,稍加接触,就会发现他爱较真的那一面。

比如对于开发商,王海的论断就相当极端。“以后应该规定,因为质量问题被投诉超过一定次数的开发商,要被剥夺拿地权,逼这些无良开发商死掉。”他表示,“不公平交易源于组织不对等和信息不对称,而房地产正是最能体现这两点的行业。”

在20 年的职业打假生涯中,也正是这样的性格一度将他逼到崩溃的边缘。

2000 年,王海诉津成电线质量问题,却被对方反告“敲诈勒索”,并拿出了王海“索要封口费”的录音作证据。这次败诉让王海输钱又输名,心有不甘之下,王海奔赴多地重新搜集资料。在连续一周无眠的压力之下,一通来自被打假企业的人身攻击电话和一次丢失钱包又无人帮助的窘迫状况接连发生,王海的理智线终于断开,在酒店前台大肆打砸泄愤。

在警察局走了一遭之后,恢复理智的王海以精神躁狂自辩,付了一笔不菲的赔偿金,并自愿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现在想想,还挺怀念那一星期,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过那么长的假期。”王海摸了摸自己的平头,回忆道。

正是这次经历,让王海平和了很多。现在的他,甚至能完全不避讳地给自己贴上“商人”的标签。

“除却本能,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交易。员工与单位之间,是劳动力和薪酬的交易;父母与子女之间,是抚育与养老的交易;夫妻二人之间,是经济安全和精神安慰的交易;就连你今天采访我,也是种交易。人类的文明进程就是建立在交易基础上的。”王海对记者直言。

看似理性到冷漠的逻辑,某种程度上却更像是一个被现实打击得伤痕累累的理想主义者给自己编织的一层保护网———就像王海那副轻易不肯摘掉的标志性的墨镜。

“假货不应存在于市场,尤其是有些假货还会害人性命,这就让打假充满正当性和必要性。消费者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这样的维权也有法可依,这就是我打假所倚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或许,王海确实需要以不断打假来获得自我认同与存在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的配置中,像王海这样勇于挑战不公平的斗士也是经济小生态保持健康的必要存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