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其实,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是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的,中国的文化是审美的文化、诗意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从自然与人世中寻求美。美学没有功利意义上的作用,但是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超越而自由的精神状态,沉浸在对美感的享受本身,往往令人忘记了烦恼,而感受到了境界的提升。很多网友宣称,从美学中感受到了“没用”的快乐,即使无用,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即使是普通的刷锅水,在有心人的眼中也呈现出别样的缤纷……美学中有句话,“美是无用之用”,很多人确实会怀疑美学存在的意义,认为对美的追求是一种矫情,或者说对于社会的经济科技等发展没有帮助。甚至很多人由此可以上升到艺术、哲学、乃至文科都没有用处。然而,美学对人的帮助难道仅仅能从利益等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衡量吗?很多人欣赏美,是真切地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在忙碌而机械的生活中体验到治愈的感觉。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

在这个讲求效率、功利的时代,“无用美学”居然在网络上成为了一股风尚!很多平日忙碌着学习或者工作的普通人,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心灵的美感,用相机和语言捕捉分享生活中的美。

在他们的画面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也在特定的时刻下变得充满了意境与美感。超市售卖的沙拉酱汁,在晃动时却产生了宛如熔岩的效果;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2)

削铅笔掉落的木屑,却构成了祥云的图案,在白纸的衬托下更加具备古典的美感;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3)

阳光下各种事物的光影,构成了妙不可言的意象,给人以无限想象;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4)

即使是普通的刷锅水,在有心人的眼中也呈现出别样的缤纷……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5)

美学中有句话,“美是无用之用”,很多人确实会怀疑美学存在的意义,认为对美的追求是一种矫情,或者说对于社会的经济科技等发展没有帮助。甚至很多人由此可以上升到艺术、哲学、乃至文科都没有用处。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6)

然而,美学对人的帮助难道仅仅能从利益等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衡量吗?很多人欣赏美,是真切地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在忙碌而机械的生活中体验到治愈的感觉。

美学没有功利意义上的作用,但是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超越而自由的精神状态,沉浸在对美感的享受本身,往往令人忘记了烦恼,而感受到了境界的提升。很多网友宣称,从美学中感受到了“没用”的快乐,即使无用,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7)

其实,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是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的,中国的文化是审美的文化、诗意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从自然与人世中寻求美。

在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的眼中,中国美学通过对意象的审美感受,最终能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在技术和功利追求占主导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这显然是无用美学的大用。

01 中国人最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中国美学对于社会生活领域的美的重视由来已久,特别重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美。中国美学广泛地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中国老百姓在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都着意去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这种日常生活的诗化,可能从孔子那个时候就开始了。《论语》记载孔子很欣赏曾点的理想生活方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美的氛围,是日常生活的诗化。在孔子之后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着意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8)

宁远孔庙《舞雩从游》

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都是氛围的美。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

这种美的氛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说。一种是普通平民百姓的美感追求,他们在最普通的生活世界中营造美的氛围。

中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处处体现出中国人的安详、平和、乐观、开阔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清明上河图》为例。

画上那些看来是琐碎的生活细节: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正在帮一个胖胖的掌柜磨刀,一辆辆满载货物的牛车和马车在行驶,一大堆大人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宁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9)

这种安乐和谐的气氛,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是《清明上河图》这幅民俗风情画的无上价值之所在。因为这种对于安乐和谐生活的幸福感和美感,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气氛,正显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清明上河图》显示的,就是这种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有人可能会说,讲美,讲诗意的人生,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对于中国历史上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平民百姓来说,这种美的追求现实吗?

叶朗先生的回答是,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美的追求和他们的生命的追求是连在一起的,生活再艰难再贫苦,中国老百姓也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味道。

正因为有这种强烈的生命的追求、美的追求,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上经历多少艰苦磨难,还依然能生存下来。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再一种情况,是生活条件比较好(小康生活)的民众,特别是一些文人和艺术家的美感追求。

例如,魏晋时期,当时的文人艺术家经常聚在一起登山临水,游览观赏自然之美,他们赏景、饮酒、赋诗、清谈。最有名的是兰亭雅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文化人在兰亭聚会,“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浓郁的诗意氛围中感悟生命的本真。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0)

赵孟頫《兰亭休禊图卷》局部

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在园林、器玩、戏曲、诗词、琴、棋、书、画、茶、酒、香、花等休闲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

他们弹琴,赏花,品茶,焚香,设计园林,赏玩奇石;在这个生命空间中,他们培育出了各种最发达的感官:味觉感官,听觉感官,嗅觉感官,触觉感官。据记载,晚明南方的品茶专家闵汶水可以分辨出五十种名茶的产地、成色和十多种泉水的滋味,明代末年的小说家董若雨可以辨别出空气中上百种香气。

董若雨把各种植物的花和叶子放在特制的博山炉里蒸煮,发出各种香气。他说,蒸蔷薇,如读秦少游小词,艳而柔,轻而媚;蒸桔叶,如登山远望,层林尽染;蒸菊,如踏着落叶走入一个古寺;蒸茗叶,如咏唐人小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你看,这些文人有多么发达的感觉器官!他们运用这种感官营造了一个精致、优雅的审美世界。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1)

南宋佚名 《竹涧焚香图》局部

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美感世界。中国老百姓在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营造美的氛围,追求心灵的愉悦,其中一些文人、艺术家在他们爱好的非实用的生活领域形成了一种优雅的、精致的审美品味。这是中国美学精神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明代艺术家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身与事接”是人生经历、人生过程,是生活世界,是生命体验。这种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环境氛围,一种诗意氛围。这就是“境”的生成。同时,“境与身接而情生”,这就是美感的生成。

这么看来,中国古人这种营造诗意环境氛围的审美追求,是一种更趋近于完整的生命体验的艺术。这对于我们的当代艺术、当代美学可能有重要启发。

02 为什么中国人格外关注美学?

美学其实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对于中国美学来说,它与西方美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美学基本上是少数学者在书斋中做纯学术的研究,整个社会对这个学科不很关注。但是中国不一样,美学学科在中国受到社会的关注,受到艺术界的关注,也受到年轻人、大学生的关注。

比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两次“美学热”。五十年代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这是第一次“美学热”。在八十年代随着我们整个社会出现“文化热”,又有美学的第二次热潮。

八十年代北大哲学系招美学的硕士生,最多招八个人,但是来报名的是七八十人,最多一次来报名的有一百多人。后来“文化热”和“美学热”都退下去了,但是相对来讲社会还是比较关注美学这个学科。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2)

80年代十分流行的《美的历程》

为什么在中国有很多人关注美学?这和中国文化、中国美学的特点有关系。很多人说,中国文化是审美的文化、诗意的文化,中国哲学是审美的哲学、诗意的哲学。中国美学最大的特点,是和人生紧密结合,它渗透到我们民族精神的深处,因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从孔子开始,一直到我们的蔡元培校长,历代的思想家没有一个不是重视美育的。

孔子提倡诗教、乐教,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强调审美活动要参与塑造人格,进一步还要参与塑造整个民族精神。从孔子开始,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了人生境界的学说。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最有价值的学说,就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而审美活动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3)

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都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重视心灵的作用。宗白华先生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的世界、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同时又是自然本身,心灵和自然是统一的。

中国艺术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显示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所以宗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常常说,中国艺术有一种哲学的美,包含一种形而上的意味。

03 美在意象,关乎人生境界

关于怎么理解美,叶朗先生提出了一个以“美在意象”为核心的美学理论框架,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平平无奇的对于美的感受,也可以提点到人生境界的层次。

这个理论框架有三个核心的概念,一个叫做意象,一个叫做感兴,一个叫做人生境界。

意象、感兴、人生境界这三个核心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概念。意象就是我们讲的审美对象,美在意象;感兴相当于西方哲学家狄尔泰到伽达默尔所说的“体验”,就是审美感受、审美经验,简单地说就是美感;人生境界就是说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生境界。

以月亮为例子。从美学上来讲,月亮的美,对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看古往今来多少人写过月亮的诗,但是在诗里面呈现的是不同的意象世界,比如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一个皎洁、美丽、欢快的意象世界;再比如说“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是另外一种意象世界,开阔、清冷;再比如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又是另外一种意象世界,沉郁、苍凉。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4)

明代陈录《梅月辉映图》局部

同样是月亮,但是意象世界不同,它所包含的意蕴也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同。这些月亮的诗句说明,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这个意象世界不能够脱离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哲学家柳宗元有一句话“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说兰亭如果不碰到王羲之这些人去的话,那里的泉水、竹子就在山里面荒芜了,因为没有人来照亮它。美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美的,必须要有人来发现它,要有人来唤醒它,必须要有人来照亮它,使它从物理的实在变成一个意象世界。

王阳明和朋友去游山,朋友说:“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比如说这树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5)

王阳明的哲学关心的是人和万物交融的一个生活世界,而不是一个物和人相隔绝的抽象世界。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了,被唤醒了,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和美感的统一。

这个“美在意象”的理论核心,在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心的作用,重视精神的价值。美在意象的命题实质上就是恢复创造性的心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心灵对于事物意义的承载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出这个理论核心,并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美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追求的密切联系。美的本体之所以是“意象”,审美活动之所以是意象创造活动,就是因为它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6)

南宋梁楷《东篱高士图》局部

提出这个理论核心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一种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最大特点是与人生紧密结合的,它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十分重视心灵的作用。同时,提出这个理论核心,也是对时代要求的一种回应。

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之间失去平衡。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括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

这样发展下去,人就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我们当代的美学应该回应这个时代要求,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问题,而这又正好引导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美学,引导我们继承中国美学的特殊精神和特殊品格。

##20220407

本期活动

你曾经被哪些无用美学打动过?你觉得美学对于你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欢迎在留言区聊一聊,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送出本期主题图书《叶朗美学讲演录》。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7)

美学的最终归宿在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图片来源:某瓣

编辑:孙嘉婧、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叶朗美学讲演录》,叶朗著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

scb01@pup.cn

精忠报国的岳飞,今天还在被误解

“越努力越幸运”,为什么成为了一种假象?

当代大学生,人均气哭过一次毕业论文导师

中式美学的真实感受(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18)

在平凡生活里发现美欣赏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