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5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4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1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2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3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李公麟所作《临韦偃牧放图》卷,纵46.2厘米,横429.8厘米,据说其中画有马1286匹、人物143位,这只庞大的队伍行进在坡石、谷底、台地、川流之间,整幅画面所绘树木、植被甚少,人与马组成的景观洪流,浩浩荡荡、气势恢宏。

不知有多少人尝试过亲自数一数其中的马匹和人物,我无缘亲见这一长卷真迹,只是对着电脑中的图片将其放大,从右自左,数了不到十分钟,眼睛就花了。先不论其艺术、审美价值,对于韦偃和李公麟这二位古代画家,仅这份耐心和细致就让人折服。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细部1

北宋画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的存世作品较多,比如在去年底,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颜真卿特别展”时,传早已毁于战火的李公麟《五马图卷》重新亮相,震动全球艺术界,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很多朋友对李公麟应是比较熟悉了,今天借他这幅作品继续为大家介绍唐朝画家韦偃。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2)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1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3)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2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4)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3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5)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4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6)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5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7)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局部6

壹 韦偃对绘画史的贡献

在前边几篇文章中,通过杜甫在成都时期留下的两首诗作——《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对盛唐时期的画家韦偃做了大致介绍。但如今,韦偃几乎没有可靠的作品存世,只能结合一些后人的摹本以及绘画史中对他的描述,领略下他的绘画风格。

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称“韦鉴(弟銮、子鶠)。韦鉴,工龙马,妙得精气。”意思是韦偃(张彦远记载为鶠,与偃同音,后世画史大多因袭朱景玄记载为韦偃)的父亲名韦銮,他的大伯父名韦鉴,均为画家。另据当代学者傅璇琮(1933年—2016年1月23日)考证,韦偃是韦应物的堂弟。韦应物的父亲,便是韦偃的大伯父韦鉴。

在西安如今仍有韦曲街道,其来源正是因其为韦氏家族的聚居地。这一大姓家族从北魏时期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网络,到了隋唐时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豪门大族。他们在杜陵邑西南、樊川之尾形成了家族的聚居地——韦曲。杜甫就曾写过《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该诗是老杜为郑虔的侄子、唐玄宗的驸马郑潜曜所作,其中提到“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8)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细部2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9)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细部3

韦偃就出身于这样一个大家族,这让他从小就有很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张彦远说韦偃擅长画各类题材:“(韦偃)工山水,高僧、奇士、老松、异石,笔力劲健,风格高举。善小马、牛羊、山原。”但世人往往只知道他善画马,而不知道其松石更佳,他所绘制的松石:“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飕,轮囷尽揠。盖之形宛转,极盘龙之状。”

而他在《论画山水树石》中,给予韦偃更高的评价:“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树石之状,妙于韦鶠,穷于张通(张璪也)。”由此可见韦偃对于中国早期山水画中,树石一类绘画形式、技法的开拓,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但遗憾的是,目前最具韦偃风格的松石绘画是什么样?我们已经无法看见原作,甚至与之类似的后世摹本也几乎看到。倒是韦偃所画的马,我们还可从后世的仿作、摹本,作一番感受。

贰 曾归于韦偃名下的几幅作品

韦偃应杜甫邀请,在草堂东边的墙壁上所画的两匹马,可以从杜诗中所描写的内容揣摩下他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在《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老杜先交代了下创作背景:“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然后描绘了韦偃的创作过程,他仅用一只“秃笔”就画出了两匹栩栩如生的马,杜甫“戏拈”和“扫”这两个动词交代了韦偃作画时潇洒而放松状态——“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唐人朱景玄在《唐画断》中具体描绘了韦偃的笔法多样性,说他的用笔就像王羲之的书法一样,根据创作需要,有各类用笔之法。韦偃还创造了一种很特别的“越笔点簇”技法:“居闲尝以越笔点簇鞍马人物、山水云烟,千变万态。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山以墨干,水以手擦,曲尽其妙,宛然如真。”

——意思是说韦偃用墨笔点簇在创造人物、马匹形象,这一技法与后世山水画中的“点苔”应为不同,点苔往往用焦墨概括山脚、峰谷之间的灌木或杂草苔藓,而不负责具体形象。韦偃的点簇与现代西方后印象派所谓的“点彩画”也应完全不同,后者主要是通过色彩来塑造形象。但遗憾的是,现在的我们无法看见韦偃的原作,更无法领会其“越笔点簇”的技法。

据北宋《宣和画谱》所记载,当时御府所藏韦偃的作品有27幅。如今流传下来据说与韦偃相关的作品有以下两幅,其一是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双骑图》,其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百马图》。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0)

《双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所藏的《双骑图》为绢本设色,纵3l厘米、横44.5厘米。该图被归于韦偃名下,因其左上有题款:“唐贞观年春韦偃画”。这显然是个大乌龙,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公元627年正月到公元649年十二月,共23年。而据杜甫描写的韦偃在草堂东壁上作画时间,应为公元760年,两者相距一百多年。可见该题款因为后人伪作。

尽管如此,该图仍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图中绘两位骑士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画面张力十足。整幅画构图奇险,将两位骑马人物置于画面右下方,其余部分留白,让观众可以想象这两位骑手背后的广阔原野。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1)

《双骑图》细部

图中左边这匹马,在奔驰中急停转身、身躯扭动,但并未失去重心。另一位骑手正在疾驰的间隙用伸出右手撸着衣袖,他左手持马鞭,神态镇定、从容。作者将二位骑手一瞬间的动作、神态表现的非常传神,并且于马匹的动作协调一致。

另一幅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百马图》,也曾被归于韦偃名下,但后被考证为另一位不知名的唐朝画家所作。该长卷为绢本设色,纵26.7厘米、横302.1厘米。该图与李公麟所临摹的《韦偃牧放图》有类似,都展现了大量马匹的集体形象,但在构图和布局方面有很大不同。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2)

《百马图》卷 局部1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3)

《百马图》卷 局部2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4)

《百马图》卷 局部3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5)

《百马图》卷 局部4

北京故宫收藏的《百马图》长卷一共绘有九十五匹神态各异的马,及四十一位圉人。将这么多人物和马匹放于一幅画中,并不是随意凌乱地放置,作者在绘制前经过了周密安排,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圉人们洗马、放马、驯马、喂马、梳理等一些列过程。而其中对于马的各种姿态刻画,相比李公麟的摹本更加生动。这些马或行走、奔跑,或站立、嬉戏,可谓神态飞扬、千姿百态。

上述几幅作品,虽然并非韦偃原作,但从中可以大致感受下韦偃的风格以及他的绘画成就。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6)

《百马图》卷 细部1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7)

《百马图》卷 细部2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8)

《百马图》卷 细部3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19)

《百马图》卷 细部4

杜甫最大的风格(戏拈秃笔扫骅骝)(20)

《百马图》卷 细部5

另一方面,若是将这幅《百马图》卷放大,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人的马文华多么发达。他们是多么热爱马呀,他们对待这些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伙伴是多么细心、多么重视,对它们精心喂养、梳理,甚至和它们一起洗澡!

附录

本文相关的诗作:

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其一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其二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