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奶奶捐1000万(老人一件外套穿15年)
83岁老奶奶捐1000万(老人一件外套穿15年)信中的夏森奶奶说的是谁?她又做了什么事情呢?不一会儿,稚嫩的声音响起:“夏森奶奶,谢谢您,我一定会去北京看您,这些年......”他们在争抢什么呢?一封尚未拆开的信件。当老人笑眯眯地将信件递到一个小女孩手中后,其他几人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奇怪的是,此时的他们像约定好了似的不再争吵,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等着小女孩将信件拆开。
2019年3月,北京的一栋居民楼里传来阵阵的争吵声。
“奶奶,我来给您读。”
“奶奶,让我来,让我来,我读得可好了。”
循着声音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身穿灰色格子外套的老人,此时的她正满脸笑意,看着身旁的几个孩子。
他们在争抢什么呢?一封尚未拆开的信件。
当老人笑眯眯地将信件递到一个小女孩手中后,其他几人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
奇怪的是,此时的他们像约定好了似的不再争吵,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等着小女孩将信件拆开。
不一会儿,稚嫩的声音响起:“夏森奶奶,谢谢您,我一定会去北京看您,这些年......”
信中的夏森奶奶说的是谁?她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01 革命火种夏森于1923年9月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内。
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夏森心中很早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此外,再加上当时旧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她在少年时期便立下了一生跟党走的誓言。
为了将誓言“落实”,延安成了朝思暮想的地方。
无奈父亲和叔叔总以她是女儿身为由,拒绝她向革命事业靠拢。
她自然知道家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想,可是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她身为一个中国人没有理由退缩。
此外,她向来就是一个不甘愿轻易放弃的人,只要她认定的事情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坚持做到。
于是,她便一直在找机会向延安靠拢,向革命靠拢。
或许是上天看到了这个女孩的革命信念,夏森也等来了她的“契机”。
1938年3月的一天,夏森刚放学走到家门口,就听见房间里传出了父亲和叔叔谈话的声音。
好奇心驱使她站在房门口静静听了起来。
刚附身倾听,叔叔气急败坏的声音便传了出来。
“让夏森去延安我不同意,更何况还是让她去抗日军政大学,这太危险了。”
此时的夏森已经明白了两人争吵的原因,也没有再听下去的心。
她虽然迫切地想要得到家人的同意,但她也做好了孤注一掷的准备。
正在夏森打算离开的时候,父亲的话让她停下了脚步。
“夏森是我们两个人看着长大的,她是什么脾气你我二人都清楚,即便今天我们不送她去延安,早晚有一天她也会自己过去。”
话落,屋里没再传出一点声音。
好一会儿,叔叔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可是革命这条道路不好走,我不想她也走一次。”
听完这话,夏森忍不住地推门而入,说道:“请爸爸和叔叔放心,我一定会跟随前辈们的脚步,努力走好革命这条道路。”
02 入延安,手抄课本同年4月,夏森来到了她朝思暮想的延安,进入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然而,当到了这里,她才发现延安并不如她所想的那般,这里的生活是那么的艰苦。
在夏森的记忆里,大学的教室全都是在窑洞里,桌子椅子也都是用石头来代替的。
为了让同学们能看清楚墙上的板书,老师们不得不用石灰和泥土把墙简单的“装饰”一番。
此外,每到上课的时候,班里仅有的几个课本就在同学们手中传阅。
见此窘况,夏森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制课本。
第二天开始,夏森化身“抠门小女孩,省吃俭用,四处搜集废弃的纸张。
看着夏森如此“抠门”,不乏有同学询问夏森家中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不需要帮助。
可是,每次她都是摇头拒绝,缄口不语。
随着“抠门”的程度增加,同学们也越发好奇夏森到底怎么了?
两个月后,当夏森把自己亲手抄写的课本放在了同学们的桌子上,这个秘密终于揭开了。
看着每一页纸上工工整整的字体,同学们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惊讶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大肆的赞美。
当夏森听到周边同学对自己的夸奖时非常的不好意思,开玩笑道:
“特殊时期就用特殊方法,用手抄写能比油印省不少钱呢,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似乎从这一天开始,“抠”就成了夏森的专属名词。
当全班“抠”出书本后,她依旧“抠门”,甚至在“抠门”的路上越走越远,当然,这是后话。
03 遇见真爱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夏森直接选择了在执教。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夏森始终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她渴望用一己之力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的熏陶。
也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自己的爱人,也是陪她一路完成革命事业的同志——汝信。
两人相识于革命年代,自然也是因为相似的三观才走到了一起,可是,周围人对这对夫妻的评价无疑都是两个字——抠门。
夏森与爱人相识的时候,她正在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工作,无论是地位还是薪酬都是非常可观的。
尽管如此,她的生活却还是和解放前一样节俭,无论是衣服还是鞋子她都会穿到不能再穿才舍得换掉。
对此,朋友们经常劝慰她:“钱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就算存起来也不会升值,还不如花了呢!”
可夏森每次听到这些话都不为所动,笑眯眯地回应道:“艰苦奋斗的作风始终不能忘记。”
听到这里,其他人便也不好多说什么了,他们一致认为夏森是钻进了“怪圈”里出不来了。
或许是受妻子的影响,汝信和夏森结婚以后也变得异常的相似。
毫不夸张地讲,在他们二人的家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全新的物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的几个同事前往夏森家作客,刚好赶到吃晚饭的时候。
夏森连忙招呼客人坐下,然后向丈夫交代到晚饭的时候要多做几个菜,留同事在家里吃饭。
听到这里,同事们本以为夏森夫妻俩要大方一次。
谁知等到菜上桌的时候,他们全都傻了眼。
只见锅里的小米粥比水稠不了多少,粥的旁边也只是一个炒青菜和咸萝卜,再也没有其他了。
眼前的两菜一汤让同事们哭笑不得,紧接着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问道:“你们二人平时就吃这些吗?”
听罢夏森摇了摇头,正在同事以为想错了的时候,夏森却说道:“我们平时就只吃一个菜,这不是招待客人又特地炒了一个青菜。”
夏森的话让同事不知该如何作答,但此时的他们才真正意识到这对夫妻俩不是“抠门”,而是真的节俭。
夏森就这样在艰苦奋斗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1982年,正式离休工作岗位她还准备继续发光发热,投身到建设国家的光荣事业中去。
在和爱人的深思熟虑之下,他们最终决定把自己的毕生积蓄全都投入到教育扶贫领域。
谈起这个决定的始末,还要从一场实地考察开始说起。
2006年4月,83岁的夏森第一次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扶贫县陕西省丹凤县进行考察,但也是这一次让她大为震撼。
当她走到丹凤县小学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幕。
同学们头顶的教室摇摇欲坠,而桌椅上全是裂缝。
在与校长的沟通下得知,这所小学已经建造多年,但因资金问题一直没能来得及修缮,同学们这才不得已在危楼下学习。
此外,校长还说他们学校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上学上到一半便不得不辍学回家了。
听到这里,夏森眼角不由得湿润了起来,自言自语道。
“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自然也最明白这种苦,看到孩子们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我的心就像被刀扎一样地疼。”
话罢,夏森便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口袋里的两万元给学校置办了80套课桌和板凳。
不仅如此,她还在临走之前围绕着学校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并在回去后自掏腰包把学校全部翻新一番。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位善良的奶奶究竟是谁,只是记得她穿了一件深灰色格子外套。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深灰色格子外套一穿就是15年。
04 圆梦夫妇2008年6月,夏森再次考察丹凤县赵沟小学。
彼时的丹凤县赵沟小学仿佛换了个模样:楼房不在摇摇欲坠,教室桌椅焕然一新。
这一切看似完美,可是,夏森却细心地发现,孩子们经常自带蜡烛上课。
夏森哪里不懂孩子们为什么这样,虽然点蜡烛确实是一个办法,但长久下去对孩子们的眼睛非常不好。
思虑再三,夏森找爱人商量后又拿出了20万。
为了鼓励孩子们,夏森还特地在教学楼上写着“今天努力学习,明日大有希望”12个大字。
随着时间的流逝,夏森已经不满足自己的扶贫领域局限在丹凤县,她又开始把目光放到了更多的地方。
为了帮助更多地区的贫困学生,2013年起,夏森又拿出了100万积蓄设立了“夏森助学金”。
她的这一举措着实有用,帮助了不少穷娃圆了大学梦。
在夏森喜于孩子们拥有机会的同时,她发现这样帮助的人实在太过有限。
于是,“夏森助学金”的帮助慢慢地从家庭贫困的学生到环卫工人的家庭,再到热爱祖国,为社会贡献力量之人均可申请。
自此以后,夏森便开始陆陆续续地收到孩子们的感谢信。
对于这些感谢信,夏森很是珍惜,每收到一封她都如获至宝般地收到一个小匣子里。
在众多孩子的来信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位在湖南科技大学就读的女大学生。
她经常给夏森写信,信中的她不仅像其他人一样表示自己的感谢,更多的还有对生活的分享。
夏森经常能在信中看到这个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就和改变。
谁也没想到,昔日这对以“抠门”著称的夫妇竟然把毕生积蓄200万余元全都投了进去。
巨大的金额让人听起来有些不可置信,但这确实都是老夫妻俩几十年一点一滴攒出来的。
而正是这笔来之不易的钱,帮助182名同学圆了梦,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夏森的付出让无数人为之动容,2021年年初,夏森便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夏森在表彰大会上穿的衣服竟然还是15年前那件灰色格子外套。
看着老太太对自己如此抠门,众人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大会结束后,当人们问起她为什么要对自己如此苛刻,却愿意捐出200多万帮助别人的时候。
她沉默了一会,缓缓说道:“我捐得还是太少,假如说我有能力,我一定还帮助他们学习,让他们去更好的建设中国,不过,我还有机会。”
现在,夏森奶奶已经99岁了,她依然穿着16年前的那件格子“华服”在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而努力。
05 总结“助学子,圆梦想,初心使命写人生!”
回顾夏森奶奶的一生,她或许在吃穿住行上是一个“抠门老太太”,但其实她大方极了。
试问,有谁能做到一件衣服穿15年,却捐出200余万。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像夏森一样的人,他们始终坚持初心,为建设更好的中国而努力。
06 参考资料《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中国教育报【引用日期2021-02-26】
《她的“枝叶”仍繁茂——夏森老人的故事》新华网【引用日期2021-03-08】
《夏森:初心使命写人生》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21-03-12】
《“捐资助学老革命”夏森:助学子,圆梦想》中国教育新闻网【引用日期2022-01-26】
《夏森:初心使命写人生》人民网【引用日期20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