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知识点之间最基础的联系是因果关系,了解前因后果就是“知其所以然”。书中给我们分享了三个提问的技巧,助力我们培养理解力更强的孩子。但小学若从未有意识训练“建立联系”的能力,造成的理解力短板,会导致中学后学习的瓶颈——因为学得越深,要建立的联系就越多、越复杂。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理解力,为以后高强度的学习做好准备。我们常说,提出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充满好奇地向孩子提问,问合适的问题,就是陪孩子探索,就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

在《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这本书中,将学习力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目积累和成长习惯。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思维能力中理解力的部分。

所谓的理解力,就是把新知识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联系越多,理解越深,以后调用相关知识就越容易,越精准。

小学阶段的大部分考试,是不对理解程度做考查的,只要你记住了答案就可以。

但小学若从未有意识训练“建立联系”的能力,造成的理解力短板,会导致中学后学习的瓶颈——因为学得越深,要建立的联系就越多、越复杂。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理解力,为以后高强度的学习做好准备。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充满好奇地向孩子提问,问合适的问题,就是陪孩子探索,就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1)

书中给我们分享了三个提问的技巧,助力我们培养理解力更强的孩子。

1.前因后果

知识点之间最基础的联系是因果关系,了解前因后果就是“知其所以然”。

很多孩子爱问为什么,说明建立联系和梳理因果是人的天性。

相比之下,父母问孩子为什么的情况就少多了。因为在很多父母的认知里,学习的目的就是知道更多的答案,满足于让孩子知道“是什么”。

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可以帮助孩子跳出“我知道答案”,而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建立因果关系上。

比如:

孩子说:“老师说写作文要首尾呼应”。

家长:“哦,那为什么要“首尾呼应”呢?”。

孩子:“老师没说,就说“开头扣题 结尾点题,首尾呼应”。

家长:“那你想想看,结尾呼应开头,有什么好处?”。

孩子:“应该是想着要呼应开头,就不容易跑题吧”。

家长:“对,不容易跑题,这是对写的人来说。那对读作文的人,比如评卷老师说呢?”。

孩子:“评卷老师看到首尾呼应,符合判分标准,就给高分了”。

所以,多追问促使孩子思考因果关系,从而把新知“首尾呼应”跟旧知“不要跑题”和“写作文要考虑评分标准”联系在了一起。

实际操作中,父母总问“为什么”,孩子也会烦。我们也可以换一个问法,比如“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往往更可以强调关系。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2)

2.相似问差

如果联系在一起的两个知识点很相似,就可以使用相似问差的方法。

比如:

孩子说:“今天我们开始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了”。

家长:“以前学的是什么?”。

孩子:“10以内加减法”。

家长:“20以内的加减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有什么区别?”。

孩子:“字更大了呗”。

家长:“那在计算上,有什么是10以内加减法用不到,20以内加减法要用的?”。

孩子:“20以内加减法就要用进位和退位了,10以内加减法不用”。

相似问差提问法,可以促进孩子对比思考以达到精确辨析、深度理解。这样训练出来的理解力,会为以后的一切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而我们要做的并不复杂,只要两步提问:先请孩子联想到类似的知识点(事物、概念、做法.....),再追问两者之间的细微区别。

从小就习惯了“相似问差”的孩子,求学中就能用众多知识点构建出更细密,更坚实的体系。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3)

3.相异问同

当接触到一个新知识时,引导孩子联想到一个与之差别很大的概念、做法,二者看起来毫无联系,不妨追问两个不同事物的本质相通之处。

比如:

家长问:“这个单元一共四篇课文,有诗、散文,还有书信,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孩子:“内容都跟秋天有关”。

“相异问同”在常人不能一眼发现之处建立联系,孩子会训练出最高阶的理解力——洞察力。

对于父母来说,提问的最大障碍是,自己都不知道跟他们有什么联系,不妨先把问题问出来,跟孩子一起想,看谁先想到,就像玩一个智力游戏

比如:

妈妈:“你和姐姐最近在看的《海底小纵队》,跟以前看的《汪汪队立大功》,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儿子:“好像没有啊”。

妈妈:“我想到了一个一样的地方:海底小纵队有队长,汪汪队也有队长。你们还能想到别的吗?”。

儿子:“我也想到了,海底小纵队和汪汪队都有很先进的交通工具。而且都有帮助别人”。

妈妈:“我想到,海底小纵队的呱唧和汪汪队的毛毛,都是搞笑的角色。你们还能想到什么一样的?”。

儿子:“我知道!海底小纵队的皮医生和汪汪队的天天很像,都很细心,很会照顾人。我们昨天看的那一集里……”。

孩子习惯了这样跟爸妈通过“相异问同”过招后,理解力会迅速升级,很快就能自己在万事万物中洞察联系,学业中对各科目的理解自然不在话下。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4)

以上三种提问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读书学习中。

比如你在读书时碰到一个地方,你觉得很熟悉,好像在哪里看到过,可以刻意从上下文中寻找“相似问差”,努力找到新的启发,新的做法,新的提醒。

除了会提问外,书中也分享了让孩子从好学到深思的两个习惯:

1. 求人之前先尽力,遇到不懂先思考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鼓励孩子先自己努力想答案,而不是一遇到难题就说不懂,马上就问。

孩子有不懂的,来问父母,父母尽量不要直接给出解答。

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时,可以说:“你能猜出一个原因吗?我告诉你对不对”。

正确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遇到不懂的问题先思考的习惯。

2.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重述

人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理解程度,这是因为大脑关于这块知识点仅仅建立起了初步的、脆弱的连接。

只要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就能更好地促使新知联结已知,有效地强化连接,达到真正的理解。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5)

当然,上面的两个习惯,也是可以运用在家长自己身上的。

比如我们在请教别人问题之前,可以自己先思考答案。

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来加强理解,建立链接。

我的感悟:

孩子理解力的训练,不需要刻意的培养,只要父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用心、多引导,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也让我相信,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不同的父母确实可以教育出不一样的孩子。

培养孩子理解能力的十种方法(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力)(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