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2023年扩张(从高速扩张到)
便利蜂2023年扩张(从高速扩张到)但在这一轮疫情中,便利蜂开始了剧烈收缩。其入驻的38个城市中,闭店数量最多的是南京,共有76家店铺闭店,其次就是上海、天津,分别是55家、54家。哪怕作为大本营的北京也未能幸免,共38家店铺停业。两年前,新冠疫情刚刚暴发后,便利蜂曾逆势上扬。2020年,便利蜂的店铺数量一度突破了2000家,首次跻身全国便利店品牌前十。便利蜂回应南方周末称,APP呈现灰色的店铺,属于受疫情影响不得不临时闭店的门店,当前便利蜂正采取多项措施以快速恢复这些门店的运营。截至7月6日,便利蜂超2000家门店正常运营。自媒体Tech星球在2022年4月曾报道,有内部人士透露从2021年底到今年4月前,便利蜂已经关闭了700家店铺。便利蜂随后斥责报道不实,只承认因疫情关闭了少部分门店。截止2022年7月初,便利蜂入驻的38个城市中,仍有13个城市几乎所有门店“不得不临时闭店”。
截至2022年7月初,便利蜂入驻的38个城市中,仍有13个城市几乎所有门店“不得不临时闭店”。 (南方周末记者 莫闻/图)
“冬眠计划”
在便利蜂App显示的店铺地图上,橙色(营业)的店铺正在被灰色(停业)侵蚀。
2022年6月30日下午2点到5点之间,上述地图上2278个店铺中,有534个呈灰色,这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的店铺没有营业。
五天后,地图上剩下2263个点,又有15家店铺从地图上消失了。
便利蜂回应南方周末称,APP呈现灰色的店铺,属于受疫情影响不得不临时闭店的门店,当前便利蜂正采取多项措施以快速恢复这些门店的运营。截至7月6日,便利蜂超2000家门店正常运营。
自媒体Tech星球在2022年4月曾报道,有内部人士透露从2021年底到今年4月前,便利蜂已经关闭了700家店铺。便利蜂随后斥责报道不实,只承认因疫情关闭了少部分门店。
截止2022年7月初,便利蜂入驻的38个城市中,仍有13个城市几乎所有门店“不得不临时闭店”。
两年前,新冠疫情刚刚暴发后,便利蜂曾逆势上扬。2020年,便利蜂的店铺数量一度突破了2000家,首次跻身全国便利店品牌前十。
但在这一轮疫情中,便利蜂开始了剧烈收缩。其入驻的38个城市中,闭店数量最多的是南京,共有76家店铺闭店,其次就是上海、天津,分别是55家、54家。哪怕作为大本营的北京也未能幸免,共38家店铺停业。
2021年年末,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曾宣布了雄心勃勃的万店计划,通过“高速扩张模式”,到2021年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2023年将达到1万家。
但很快,便利蜂的“高速扩张模式”便被“冬眠计划”取代——根据疫情情况,让部分门店、运营、供应链等板块暂时“静默”,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2022年3月30日,便利蜂发出全员邮件,宣布取消年终奖。理由是:由于疫情,2021年公司业绩未达到预期。
最先察觉到“寒冬来临”的是信息采集部,便利蜂所有的新店选址之前半年就会开始人流数据的采集。一位便利蜂的信息采集员刘望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22年3月18日,他就接到了总部通知,要求所有人原地待命,不再开始新的采集任务。
当时给的理由是要“修改模型”。主管还安慰他,“不用担心工作没了,调整好以后就可以继续工作”。暂停“贴拍”后,总部仍旧要求采集员们每天打卡。直到一个月后,主管发现自己的蜂利器账户已经被注销,这才意识到自己被裁了。
便利蜂对此回应说,“便利蜂一直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法依规进行客流量采集,并从采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严格内部管控”。
信息采集员被裁
信息采集部是便利蜂最神秘的部门,其独特的信息采集方式被称为“贴拍”。(详见南方周末《算法为王,数据存疑,便利蜂的“系统”试验》)
在拍摄对象的门口,放置一个隐形摄像头,对来往的人流进行隐蔽式拍摄就是“贴拍”。便利蜂的拍摄范围包括写字楼、小区、竞对门店、学校、医院等,甚至包括一些机关单位。
一位内部员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上述报道刊发后第二天,便利蜂就紧急调整了“贴拍”的范围,更新了信息采集员的标准化手册,将机关单位等敏感部门从贴拍名单中剔除。与此同时,便利蜂还紧急升级了内部的插旗系统,信息采集员的权限被限定为只可以看见自己的地点。
便利蜂曾向南方周末记者否认直接参与了拍摄任务,自称是购买了第三方公司的数据服务,并表示“在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前,我司已明确告知相关公司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触碰敏感信息,包括相关地址、公众隐私等。我司也绝不允许第三方公司或个人利用与我司的合作,在信息采集等方面出现任何不当行为。一经发现,我司将进行严肃处理”。
南方周末记者掌握的一份劳动合同显示,有信息采集员和睦邻企业管理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睦邻企业管理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便利蜂的总法律顾问李中芳,监事刘琪也是便利蜂主体公司虫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监事。
便利蜂公关部门也向南方周末记者确认了,睦邻企业管理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是便利蜂下属关联公司。
睦邻企业管理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是蓝鲸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公司。工商登记资料显示,蓝鲸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注册股本只有1港币,公司董事正是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谢维恺。
一位在便利蜂工作多年的信息采集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大约从2021年开始,便利蜂就开始将信息采集员外包出去,不再以便利蜂的名义签订劳动合同,要求他们在好活、微粒客等第三方外包平台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以承接项目的名义来为便利蜂做信息采集工作。
这些信息采集员,招聘、培训、包括日常管理,都是由便利蜂直接参与。平时,他们住酒店的出差报销抬头都是“睦邻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开具。
他们每个月的工资都是由第三方平台下发,这些结算工资的账户也时常在变化,睦邻企业管理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是一个主要的支付账户。
一位正在申请劳动仲裁的信息采集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便利蜂和在第三方平台签订的外包协议中约定:对协议存在争议,应提交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
等他去申请仲裁时才了解到,这里申请仲裁需提前交一笔高昂的仲裁费,“哪怕是案件争议金额只有1000元,也需要缴纳5100元的仲裁费用”。
2022年4月15日,刘望收到了便利蜂发放的最后一笔工资,很多员工都在原来的工资水平上被打了八到九折不等,他自己就被扣了近2000元工资,此外还有几千元报销没有下发。最终考虑到仲裁成本过高,刘望放弃了维权的打算。
失去这份工作后,刘望还感觉有些不太适应。每走到一个门口时,他还是习惯性上下打量,禁不住感叹,“这真适合放一个摄像头”。
便利蜂方面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近期疫情得到缓解,此前临时闭店的门店开始逐步恢复运营。我们相信未来疫情的阴霾会全部散去,届时便利蜂临时关闭门店都会及时复业经营。
(应受访者要求,刘望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罗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