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清辉净无尘(朗秋朗朗如许灼灼其秋)
一缕清辉净无尘(朗秋朗朗如许灼灼其秋)新华网 达娃 摄村里有个朗秋沟,沟的尽头有座颇有名气的冰川,叫朗秋冰川。正是:朗朗如许,灼灼其秋!新华网 达娃 摄西藏有个地方叫波密,那里有个村落就叫朗秋,也叫栋曲村。
新华网 达娃 摄
引子
高爽,若极酣畅和豁达,是为朗;
炙烈,如尽豪放和不吝,是为灼。
正是:朗朗如许,灼灼其秋!
新华网 达娃 摄
西藏有个地方叫波密,那里有个村落就叫朗秋,也叫栋曲村。
村里有个朗秋沟,沟的尽头有座颇有名气的冰川,叫朗秋冰川。
新华网 达娃 摄
“朗秋”这名字,符合我对美好秋景的一切想象。
这个“朗秋”,藏语的正确发音其实叫“栋曲”。
新华网 达娃 摄
“栋”,波密藏语中指用粗圆木挖制的木槽;“曲”藏语通指水。“栋曲”,即地势似圆木槽子、山泉喷涌的山谷。
新华网 达娃 摄
不知谁人将这个地名音译做“朗秋”,并把它赐予了冰川和峡谷。
那里的秋天,是否真的美如其名、名副其实呢?
入沟
新华网 达娃 摄
刚进入沟口,便已经被扑面而来的雪山、松林和华丽张扬的黄、红、紫、绿等色彩包围。
渐入沟中,入鼻全是木头、花草、菌类植物特有的香味;入耳皆为鸟鸣、水流和风的声音,无一不在标识此处是真正的大自然,是高原生灵的家园。
新华网 达娃 摄
猴群不时出现在山林,当我捕捉到强烈晃动的树枝和声声啼鸣,它们的身影已经远去。
这时,我深感自己如此唐突地进入它们的领地,成了不速之客。
新华网 达娃 摄
在继续向山谷深处挺进的过程里,偶尔与脚夫闲聊,得知由于打猎行为不再是生存所需且已被禁止,山中野生动物日渐增多,也不似过去一般惧怕人类。
其间,满眼的绿不时转为张扬的黄,又因刺眼的阳光眨眼间变成了炙烈的红。
新华网 达娃 摄
与其说是上天打翻了调色板,不如说自己已经掉入颜料中来得更加贴切。
那就来一次自由泳,在颜料中向着沟的尽头畅游而去,接受它们的洗礼!
尽头
新华网 达娃 摄
在沟的深处,颜料中更是多出了不少橙和紫,那是来自灌木丛和落叶松的色彩。尤其是落叶松们,排着队在离雪山和冰川最近的地方,豪放不羁地展示自己的华贵,风儿吹过,抖落一身金针。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这时回顾走过的山路,驻足观赏对面山坡。在雪山的映衬下,景致变得恢弘而有气势。空气中夹着雪峰和冰川上吹来的雪,令人稍感寒意。一个哆嗦过后,又被热烈的色彩照得暖烘烘,顿时疲累尽消。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露营地是沟尽头一处开阔的牧场,几间小木屋歪在一片灌木丛中,背后是悬崖峭壁,犹如童话故事中仙人修行之所,感觉随时都会有仙风道骨的圣人拂袖闲步而出。
新华网 达娃 摄
由这里挺进就是冰川了,冰川之上是巍峨的雪峰。
山谷与冰川的缓冲区,有一片清冽明翠的小湖,落叶松和墨绿杉树排排围绕。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落叶松在前杉树在后,冰凝般的雪山和冰川巍峨为幕。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那水边,各色灌木参差而紧密地环绕着,似乎捧着这一泓明镜,让雪山和冰川、松柏和云杉得以时刻对镜梳妆。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一切像是候演的明星,时刻准备粉墨登场。
由下而上依次是翠绿的湖面、多彩的灌木、橙黄的松柏、圣洁的雪山和冰川,视野止于峰顶飘渺的云雾和深邃的蓝天。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这就是一场属于朗秋沟的视觉饕餮,是万物在深秋献给眼睛的大戏。
恢宏犹如狮虎齐至,柔美如若挑纱羞眸。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冰川脚下的秋夜是静怡的。然而,正是因为如此的静怡让星空的绚烂显得热闹非凡。天幕就是乐谱,闪亮的星星就是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伴随着不远处潺潺的溪流声,奏响的是一部璀璨的乐章。
新华网签约摄影师 范静 摄
连秋夜,在这里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敢言得见最美,但要更美,实难再见!
是的,朗秋的秋无论日夜,绝对美如其名且名副其实:朗朗如许,灼灼其秋!(文字/达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