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的边疆风光(戍边人心中的北国风光)
大气磅礴的边疆风光(戍边人心中的北国风光)在千里边防线上,不仅有辽阔草原,还有更宽广的戈壁荒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防特有风光。可这背后,更多的是“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的艰辛不易。胡杨意志卫国戍边,工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是常年坚守在一线哨所的官兵。然而,哪里有官兵的身影,哪里就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在三连哨所,官兵就地取材,拿豆米、蛋壳、树皮等创作反映草原胸怀、战友情深的毛毡画、烫画、豆米画、拼贴画、标本立体画。这些原创作品,虽然很朴实,却是边防官兵战友情深的生动写照。二连驻防环境艰苦,散落在山坡上的石刻却抒发着不一样的情怀:“连队我的家,建设靠大家”“高山是我们的脊梁,草原是我们的胸怀”……就这样,草原文化、草原胸怀融入一砖一瓦之间,情注一草一木之中,无声之处滋养精神气质,凝聚士气力量。蓄草原文化之底蕴,塑团结奋进之魂魄。不少连队缺水、缺电,但从不缺战友情、官兵爱。去年,三连战士张涛父亲突患重病,本就贫困的家
像辽阔草原,团结和谐;像戈壁胡杨,坚韧顽强;像大漠骆驼,默默奉献;像草原战马,能征善战。驻守内蒙古千里边防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坚持将驻地特色文化融入边防军营,彰显听党指挥的不变军魂,激荡能打胜仗的血性胆气,形成了培养人、塑造人的独特“文化磁场”。
草原胸怀
“一棵草弱不禁风,辽阔草原才能挡风阻沙。在草原,黄羊是成队迁徙、狼是成群狩猎……大自然教给我们一个真谛,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九连上士李鑫涛入伍时新兵班长给他上的第一课。从此,他记下班长的话。
在该旅,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被归纳为合心合力、团结奋进。为增强官兵合心合力意识,他们广泛开展“身在草原、心在草原、爱在草原”系列文化活动,将草原文化融入执勤训练、融入日常生活,读草原书籍、听草原故事、唱草原歌曲成为官兵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卫国戍边,工作、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是常年坚守在一线哨所的官兵。然而,哪里有官兵的身影,哪里就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在三连哨所,官兵就地取材,拿豆米、蛋壳、树皮等创作反映草原胸怀、战友情深的毛毡画、烫画、豆米画、拼贴画、标本立体画。这些原创作品,虽然很朴实,却是边防官兵战友情深的生动写照。二连驻防环境艰苦,散落在山坡上的石刻却抒发着不一样的情怀:“连队我的家,建设靠大家”“高山是我们的脊梁,草原是我们的胸怀”……就这样,草原文化、草原胸怀融入一砖一瓦之间,情注一草一木之中,无声之处滋养精神气质,凝聚士气力量。
蓄草原文化之底蕴,塑团结奋进之魂魄。不少连队缺水、缺电,但从不缺战友情、官兵爱。去年,三连战士张涛父亲突患重病,本就贫困的家更是雪上加霜。“这是全连战友的一点心意,你先寄回家给父亲看病……”那天,当连长把厚厚一沓钱塞给张涛时,他眼圈直发红。去年,该旅由多个单位合并重组,不少官兵分流而来。面对新体制、新环境、新战位、新标准,机步一连战士邢钦感觉很不适应。为了让他尽快融入连队生活,连队干部鼓励他参加连队文化活动,让他在编排节目、登台表演中感受战友团结的力量,激发斗志。很快,邢钦拜排长为师,请教装备操作规程;向班长请教,探讨步兵乘装甲车射击技巧。在身边战友的倾心帮带下,短短1个月,邢钦漂亮转身,由海防尖兵成为一名合格的边防战士。
人心齐、泰山移。正是靠着合心合力,一茬茬官兵筑起了北疆边防线上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胡杨意志
在千里边防线上,不仅有辽阔草原,还有更宽广的戈壁荒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防特有风光。可这背后,更多的是“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的艰辛不易。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驱车行边关,艰难如登天,身子颠散架,肠胃乱翻天。”这些都是边防真实写照。那年,因吃不了苦,新战士尹春西打起了退堂鼓。哨长田拓在哨所旁种下一棵胡杨,对尹春西说:“我跟你打个赌,如果胡杨活了,你就留下,倒了,随你离开!”
“这地方还能种活树?笑话!”尹春西欣然接受约定。
转眼12年过去了。如今,尹春西接过了老哨长手中的钢枪,像胡杨一样扎根在哨所。12年来,尹春西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
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该旅据此提炼出“环境苦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的“胡杨意志”,这些连同尹春西的故事,感染了一茬又一茬官兵。
说胡杨、写胡杨、画胡杨,从胡杨上感悟精神,从胡杨中汲取养分,成为该旅军营文化建设的特色。旅里每年都组织以胡杨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读书朗诵会,还定期让扎根边疆多年的老边防组成“胡杨方阵”登台讲述戍边故事。在二连,每逢新兵下连,连队都会开展“擦一次界碑、住一回地窝子、栽一棵扎根树”活动,引导官兵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那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在官兵心中永远留驻。
骆驼品格
在干旱高温、植被稀少、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荒漠戈壁,骆驼因忠诚如一、忍饥耐渴、知难而进被誉为“沙漠之舟”。
“忠实、踏实的作风和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品质,正是骆驼品格的内核。”该旅副政委张进虎说。骆驼文化是该旅军营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在最艰苦的四连哨所,官兵捡来碎石,摆成一只负重前行的骆驼;在一连院墙上,战士画的骆驼栩栩如生;“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这首讴歌骆驼的草原名曲成为八连官兵耳熟能详的旋律。彰显骆驼品格的文化元素无声浸润到官兵的生活世界。
文以养人,化以塑魂。文化之力,体现的不仅是风卷残云、摧枯拉朽的刚劲,更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柔韧。在骆驼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官兵心中有界碑、脚下有方向,艰苦不言苦、苦干不苦熬。六连三级军士长崔鹏,在连队一干就是19年。作为连队驾驶员,他苦练驾驶、修理技能。2014年,他参加内蒙古军区比武,在运输车前桥总成更换项目中,以用时8分50秒的成绩打破军区纪录。他还针对边境复杂路况,接连发明了车辆防淤陷自救装置、齿轮油加注器、野战轮胎快速充气装置,有效提升了边境执勤效率。
正是靠着这股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精气神,近年,该旅全面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所属辖区实现了全程可视、无缝链接,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在边防线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战马雄风
每当看见骏马在草原飞奔,总给人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感觉。威武能战的草原战马,彰显了不畏艰难的勇气、不怕牺牲的豪气和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战马,理所当然成为该旅军营文化又一“主角”。
该旅的战马文化紧扣精武强能这个关键精神点,引导官兵勇打头阵、勇当尖兵、勇争第一、勇于亮剑。
文艺演出小分队编排的新民乐《战马奔腾》每场必演,声声战鼓,嘶嘶马鸣,震撼心灵,催生血性。
“夜来铁马冰河梦,誓守边关万重山。”“金戈铁马在,关山稳如磐。”在连队,一句句关于战马的诗行气冲云霄。这些由官兵原创的诗被张贴在床头上、屋檐下,镌刻在观察哨、瞭望台。它们也成为边防军人精武强能、练兵备战的生动写照。二连排长姜浩,在一次400米障碍训练中,不慎摔倒受伤。这一摔,把姜浩推向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经诊断,他的左小腿腓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时,医生在他腿内植入一块钢板。然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勇者的脚步。姜浩针对自身实际,进行“精准施训”,摸索出“小腿力、大腿力、腰腹力、上肢力,灵活性、协调性,单腿支力平衡”的“四力两性一平衡”训练方法。1年后,姜浩重回训练场,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王者归来”。他代表内蒙古军区参加原北京军区“军事三项”比武竞赛,获得男子10公里越野第一名、400米障碍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荣立个人二等功。次年6月,姜浩代表内蒙古军区参加原北京军区基础训练比武,取得了个人全能尖子综合第9名的成绩,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不屈的脊梁托起绝对忠诚的剑柄,过硬的素质铸就所向披靡的剑锋。润物无声的战马文化,滋润着边防官兵的心灵,更炼就出无数利剑,镇守着祖国的北疆。正像《北疆卫士之歌》里所唱,“戍边使命肩上扛,人民嘱托胸中装,驻守在祖国北疆,就是那铁壁铜墙……”
上图:该旅官兵在女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向军旗宣誓。娄立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