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丙安古镇软文(赤水丙安古镇上不挂招牌)
赤水丙安古镇软文(赤水丙安古镇上不挂招牌)鱼腥草这些就是调制蘸水的各式原料,有红油、花椒油,有肉沫辣酱、葱花,当然少不了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看,就是这一家的豆花饭在丙安古镇很有名,而且她家只在赶集日营业半天,其他时间不开门。这里的嫩滑豆花是主角了,每客必点。豆花,在我们北方最常见,东北本身就是大豆产地,豆制品很丰富,但没有这样的吃法。我们客栈的老板娘说,这个豆花就是所说的老豆腐,很香。在我看来,最有意思的是豆花的蘸水,小吃店的阿姨正在调制豆花的蘸水。
接着分享我的丙安古镇行,走过很多的古镇,丙安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游客也许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古镇。
古镇的铁索吊桥是拉索式木板桥面。是全镇过赤水河北岸的唯一的一座桥。桥北岸立有一石碑。上写:丙安红军渡口。当年,红军长征第一方面军红二师在这里北渡赤水河,从此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现在虽然是旅游淡季,但红色旅游热度不减,每天总会有大量的团队游客来古镇游玩,以老年游客为主,一般是安排40分钟游览时间。看来,这老年团也是常见的那种“军事拉练团”,可是不轻松。
丙安古镇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这里是古镇的太平门,古寨门建于清代。
接上文,从赤水的旅游长途客运站坐公交,经复兴古镇直达丙安。当日恰逢古镇大集,我兴奋地跑去看大集,无奈时间太晚了,集市已散,好不懊恼。还好,赶集的乡亲们还没有离去,除了在简陋的小茶馆里喝喝茶,一定要尝一下嫩滑的豆花饭。
看,就是这一家的豆花饭在丙安古镇很有名,而且她家只在赶集日营业半天,其他时间不开门。
这里的嫩滑豆花是主角了,每客必点。豆花,在我们北方最常见,东北本身就是大豆产地,豆制品很丰富,但没有这样的吃法。我们客栈的老板娘说,这个豆花就是所说的老豆腐,很香。
在我看来,最有意思的是豆花的蘸水,小吃店的阿姨正在调制豆花的蘸水。
这些就是调制蘸水的各式原料,有红油、花椒油,有肉沫辣酱、葱花,当然少不了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
鱼腥草
鱼腥草,又叫折耳根,有清热、解毒、消炎等功效。嫩根茎可食,这里常作蔬菜或调味品。喜欢鱼腥草的,是爱不释“口”,不喜欢的,觉得太“腥气”了,完全无法接受。就是如此爱憎分明,我觉得还好吧,鱼腥草似乎是最会抢味道的调料了。
旁边的老哥看到我瞧着豆花发呆,主动示范如何吃豆花饭。先将豆花舀到汤匙或饭碗里,再用筷子夹一点蘸水涂抹于豆花上,然后将豆花掺和着米饭吞下,然后再喝一口窖水。试了下,果然不错。
这里的米饭不要钱,随便吃,就在这个大木桶里。
作为“大肚汉”,仅有豆花饭恐怕不够,就试着询问阿姨老板有没有别的吃的?这里没人说普通话,交流真是个问题。阿姨说了半天,我似乎含糊地听到了一个“排骨”之类的菜,随口答应了。这个就是,原来这道菜并不陌生,这就是“蒸菜”,粉蒸排骨,只不过这个是辣的粉蒸排骨。
终于,我的“豪华”赶集大餐上齐了,例行拍照“消毒”,开吃。没问题,真材实料,味道十足,成功地缓解了我没看到古镇大集的遗憾,马上元气满满了。
各位看官,可别以为这是个“无证”的小店,这里可是证照齐全,右下角还有主人的健康证明,一点都不含糊。
记得刚才阿姨介绍的时候,似乎说了个“烧麦”什么的?吃完后,我就问这个“烧麦”是啥?听是听不懂了,阿姨干脆把我领到了后面,揭开锅盖让我看。哈哈,我明白了,这个“烧麦”其实是“烧白”,就是梅菜扣肉吧。
这时候的古镇,就算她家最红火了。游客们都会过来吃碗豆花饭,而赶集的老哥们会围坐在一起,叫上几样小菜,喝点小酒。其实,全国各地都有赶集的习俗,流传甚久。每逢大集,老乡们赶集喝茶聊天,再喝点小酒,也是在山区劳作之余的一种享受了。
吃饱喝足,和阿姨老板相约,3天后的下一个古镇大集,我一定要来尝尝这个“烧白”,一言为定哦!
待续,我在丙安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