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介质有哪些应用场景(数字存储介质的变迁)
存储介质有哪些应用场景(数字存储介质的变迁)硬盘从容量以“M”为计算单位到以"G"为计算单位大约经历了3年,从以“G”为计算单位到以"T"为计算单位却经历了数倍的时间。接口也从最初的ATA接口,到IDE、SATA、SCSI(服务器架构)、光纤通道(服务器架构)。随着固态硬盘的出现,传统的机械硬盘已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甚至是首选,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会是机械和固态相望于江湖的时代。
曾几何时,光驱已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与我们渐行渐远。记得15年购买ThinkPad时特地叮嘱店员光驱是必选项,因为当时还是有很多的实用软件及设备驱动程序是以光盘为存储介质的,没有光驱可能不是十分方便。光盘当时以存储量大、保存方便的特性深受人们喜爱(从200M小盘、到650M普通盘、到4.7G、8.6G高密DVD盘)。然而时间到了今天,光盘已不再是软件介质的主要存储及流通方式,通常情况下只存在于零星的地方了。
今天,不论是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若想要装点或考点什么,U盘总是我们的面对这些需求的首选。从安装系统(winX)到拷贝影音档案,U盘总是在常规及至重要场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动辄几十上百G容量的当下,U盘在其刚推出时也只有几个M的存储量(这相当于几片软盘的容量),要知道1个G就是1024个M字节的容量。可见同是U盘,其容量从最初到现在相差何止千倍,而存取速率与当初也有了天壤之别。
说完了存储介质家族中的光盘和U盘,我们再来从头梳理一下数字存储介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
- 在80286、386流行的年代,我们常见的存储介质是5.25吋(英寸)的大软盘,电脑配备的则是大软驱用以驱动这个容量只有640K或1.2M的软磁盘。
- 今天我们手上拿的,几乎都是U盘这种方便实用的移动存储介质了。容量大、存取速率快、功能多、使用简单是此类介质的共有特性。以上介绍的是可移动存储介质,包括从光盘、软盘、U盘的容量到它们的发展历程。伴随可移动存储介质一起诞生、发展的是非移动存储介质-硬盘,它从诞生到当下经历了许多的代际更替和本质的跃升。
- 起初多数电脑是没有配置硬盘的,如在286、386上编程学习、办公游戏,都是要插入软盘开机启动后进行操作的。时代发展、制造工艺的提升、家用PC的逐渐普及,到了90年代中期硬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一百多兆的硬盘在那时十分常见,相对今天的影音档案,当时只存放一些字处理程序和文档资料以及一些小的游戏还是足够的。
时代发展、制造工艺的提升、家用PC的逐渐普及,到了90年代中期硬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一百多兆的硬盘在那时十分常见,相对今天的影音档案,当时只存放一些字处理程序和文档资料以及一些小的游戏还是足够的。
硬盘从容量以“M”为计算单位到以"G"为计算单位大约经历了3年,从以“G”为计算单位到以"T"为计算单位却经历了数倍的时间。接口也从最初的ATA接口,到IDE、SATA、SCSI(服务器架构)、光纤通道(服务器架构)。
随着固态硬盘的出现,传统的机械硬盘已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甚至是首选,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会是机械和固态相望于江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