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宋真宗封东镇沂山为“东安王”,使东镇沂山之神的爵位更晋了一级。此后宋仁宗、徽宗沿袭祖制,颁旨加封。唐贞观十年,太宗首次敕封沂山爵位,曰“东安公”,这是沂山之神第一次拥有朝廷封号,确立了东镇沂山在国家体制内的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政治地理意义。天宝十年,唐玄宗加封东安公,进一步重申和加强了作为国家东部镇山在朝廷礼制体系中的地位。《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封沂山、禅丸山,《青州府志》、《东镇沂山志》等典籍也记载了此后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沉埋之祭,秦祀加车乘骝驹。西汉太初三年,公玉带援黄帝旧事,劝汉武帝封禅沂山,而汉武帝之所以采纳公玉带建议,也是源于对历史真实性的判断和对旧制的尊重与依从。只是汉武帝率领浩浩荡荡的封禅大军,不顾车马劳顿,自比沂山高了三分之一的泰山缘麓西来,面对东望之则拔地而起、高压群山的沂山,感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便“令礼官祠之”,并在沂山之巅建造了泰山祠,留下公玉带“奉祠以

沂山 又名东泰山,素有“五镇之首”、“大海东来第一山”美誉。历代帝王对东镇沂山多有增封。唐太宗首次敕封沂山爵位曰“东安公”,这是沂山之神第一次拥有朝廷封号。宋真宗更是封东镇沂山为“东安王”。普通百姓亦崇拜镇山、祭祀镇山,镇山文化应运而生。

沂山走过26亿年的漫长岁月,强大的外力作用几番重塑了它的模样,人类不曾见证。直到五六十万年前,也就是“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一带,窥视着那片陌生的山河时,大地母亲也给沂山一份丰厚的礼物:人类诞生在了她的腹地,“沂源猿人”给寂寞的大山增添了一片生机,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也是目前所知,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先人们慢慢地走出山洞,走下山坡,从捕捞采摘走向耕种牧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他们创造了东夷文化。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1)

人类是从大山走向平原的,这是人们的共识,在东夷文化圈内,沂山是最重要的高山,这一系列已经探明的、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沂山域内大大小小的后李文化遗址、北辛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和岳石文化遗址等人类活动遗址,即是充分的证据。 东夷文化作为人类幼年时期的史前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2)

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步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越来越强,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先民们对沂山的崇拜却与日俱增,对沂山的敬畏一以贯之。 人类在走向现代文明的漫长岁月中,由对大山的图腾崇拜,继之山形崇拜,到镇山崇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朝廷为代表的统治者基于对统治秩序维护的需要,借助对镇山的登封诏祭,宣示其治权的涵盖范围,神化其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了解民情,安抚民心,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客观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化解社会危机的积极作用。对普通百姓而言,镇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感激之情,他们崇拜镇山、祭祀镇山,镇山文化应运而生。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3)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4)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封沂山、禅丸山,《青州府志》、《东镇沂山志》等典籍也记载了此后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沉埋之祭,秦祀加车乘骝驹。

西汉太初三年,公玉带援黄帝旧事,劝汉武帝封禅沂山,而汉武帝之所以采纳公玉带建议,也是源于对历史真实性的判断和对旧制的尊重与依从。只是汉武帝率领浩浩荡荡的封禅大军,不顾车马劳顿,自比沂山高了三分之一的泰山缘麓西来,面对东望之则拔地而起、高压群山的沂山,感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便“令礼官祠之”,并在沂山之巅建造了泰山祠,留下公玉带“奉祠以候神物”。

其后,历代帝王,延续旧制,对东镇沂山多有增封,隋文帝开皇十四年闰十月颁旨天下,要求“就山立祠,取近侧巫一人,主知洒扫,并多莳松柏”。自此,朝廷祭祀东镇沂山的场所,由山上迁至沂山东麓的东镇庙处。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5)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6)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7)

唐贞观十年,太宗首次敕封沂山爵位,曰“东安公”,这是沂山之神第一次拥有朝廷封号,确立了东镇沂山在国家体制内的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政治地理意义。天宝十年,唐玄宗加封东安公,进一步重申和加强了作为国家东部镇山在朝廷礼制体系中的地位。

宋真宗封东镇沂山为“东安王”,使东镇沂山之神的爵位更晋了一级。此后宋仁宗、徽宗沿袭祖制,颁旨加封。

《二十四史·金史》记载,金明昌六年,“章宗从东镇庙道士杨道全之请”,敕封包括东镇沂山在内的五镇四渎。东镇庙的一个道士对国家的祭祀制度不仅有发言权,而且还被皇帝采纳,可见东镇庙及东镇沂山在当时的国家政治体系中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8)

沂山风景区百科(沂山文化专栏)(9)

元朝对东镇沂山依然十分重视,大德二年,元成宗颁旨致祭东镇沂山,用蒙、汉双文写成的“大元增封东镇元德东安王诏”碑,现在仍然屹立在东镇庙御碑亭中,圣旨介绍了镇山的由来,重申了镇山“阜民生安地德”的职责,还郑重地加封了东镇沂山的神号,即在“东安王”之前加了“元德”二字。

到了明朝,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独辟蹊径,一改历代沿袭加封的旧制,于洪武三年,颁旨改革岳镇海渎的神号,削去前朝封号,以山水本名称其神,此举对后世影响巨大。纵观整个明朝,对岳镇海渎的祭祀昭告十分重视,现存东镇碑林中的朝廷致祭碑,明朝多达72幢。

清朝,尤其是清前期,朝廷依然重视对东镇沂山的诏祭,康熙、乾隆二帝多次派遣重臣前来致祭,并题字相赠,雍正二年,雍正帝甚至破例给沂山敕封了“佑民捍御之神”,其重视程度不亚于明代。只是自嘉庆之后,东镇庙中朝廷致祭碑明显减少,这大概与当时国力衰微、外敌入侵不无关系吧。

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对沂山屡有增封,祀典不废。祀山大典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代表了人民祝福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庆典活动,过程包括击鼓鸣钟、祭酒、敬香、宣读祭文、乐舞告祭等环节,目前已经历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岳镇海渎祭祀五个阶段。沂山祭仪在每个历史阶段都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是传承、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供稿:张新民

编辑:马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