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山海远阔,未来已来,北京冬奧会的圣火,熊熊燃烧了十六天,到二月二十日熄灭了。在这个依依惜别的时刻,中国人秉承“天下一家人”的理念,和“更团结”的奧林匹克精神,折柳送别,来日再聚,共创佳绩。中国人用折柳送别方式,给全世界参加冬奧会的客人一个中国式浪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隋朝,无名氏作。诗中明确提出了“柳条折尽”的概念,以问行人归不归,用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祝福之意。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在文人墨客中颇为流行,为原本落寞惆怅,凄凉伤感的离别场面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一般认为,折柳送别起源于西周时期,而《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认为是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到了汉代,折柳送别渐成风气。据汉著作《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霸桥,有桥作别,送客人至此折柳送别。有意思的是,现在的西安霸桥,柳树特别多,霸柳成为

——简论折柳送别由来发展及意义

在北京冬奧会闭幕式上,有两个画面格外醒目:一个是重现2008年焰火中的迎客松,另一个是闭幕式中的柳枝轻飘的画面。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1)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来访的亲朋好友都予以很高的礼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它当做一件隆重的高兴的事,热情接待,而且很早就把青松作为迎接客人的象征流传下来,名曰迎客松。2008年焰火中的迎客松图䅁,传递给全世界一个信息,中国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奧运会客人,好客、热情、周到,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2)

柳枝送别,作为中国人送别客人固定的象征性方式,有其缘由及其传统。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隋朝,无名氏作。诗中明确提出了“柳条折尽”的概念,以问行人归不归,用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祝福之意。这种独特的送别方式,在文人墨客中颇为流行,为原本落寞惆怅,凄凉伤感的离别场面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3)

一般认为,折柳送别起源于西周时期,而《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认为是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到了汉代,折柳送别渐成风气。据汉著作《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霸桥,有桥作别,送客人至此折柳送别。有意思的是,现在的西安霸桥,柳树特别多,霸柳成为长安八景之一,这可以看作是“柳条折尽花飞尽”的佐证。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4)

到了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制和西北战乱频繁,普通庶民为追求功名,或远离家乡以文求仕,或远赴边塞建功立业,“折柳送别”之风大盛,成为时人送别饯行的主要方式,所谓“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者,应为离别多”。多情浪漫的唐朝诗人将其做为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引诗入词,反复吟咏。“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由此可见,从此柳条有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千年流传直至今天。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5)

北京冬奧会的圣火,熊熊燃烧了十六天,到二月二十日熄灭了。在这个依依惜别的时刻,中国人秉承“天下一家人”的理念,和“更团结”的奧林匹克精神,折柳送别,来日再聚,共创佳绩。中国人用折柳送别方式,给全世界参加冬奧会的客人一个中国式浪漫。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6)

山海远阔,未来已来,

一起向未来!

我们笃行不怠,风雨兼程,

一起向未来!

世界携手并进,走向光明!

注释:古人用柳条作为送别亲朋好友的象征物,有两个原因:一是“柳”与“留”是谐音字,一个要留,一个不得不走,用“柳”有留客之义。二是从柳树的品格来讲,枝条柔绵细软,随风飘荡,而且柳树易活,不讲环境条件,插到那活到那,寓义出门人到处飘流,飘到那也能生存发展,颇有祝福之义。

古人离别折柳诗(有关折柳送别)(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