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只带孙子不带外孙(带家孙和带)
为什么父母只带孙子不带外孙(带家孙和带)她能理解父母重男轻女的想法,但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就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吗?可是她有孩子这四五年的时间,父母一直没有松过口。无论再晚,孩子但凡放在父母家里,他们都会打电话让她接走。尽管如此,婆婆还是帮她把孩子管到了送幼儿园的年龄。这期间,有多大困难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父母不是没有能力,只不过因为她是嫁出去的女儿。李叔曾经说:“外孙和家孙是无法相比的,家孙是自己家香火的延续,外孙养的是别家的孩子,女儿虽然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但结婚生子了,就不是一家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即便是在今天,仍然保留在一些家庭中。李叔的女儿说她并不是想长期依赖自己父母,而是在公婆那里实在不太方便时,他们能搭一把手便够了。
隔壁李叔的女儿因为工作,想请老父亲帮着带一段时间孩子。可是李叔却拒绝了。
他说“我闺女有公公婆婆,我带不合适,况且我还要管孙子。”
孙子和外孙的年龄差不多,吃饭穿衣也都能够独立完成,按说照管两个孩子也就是责任更大一些,两位老人还不至于顾不过来。
然而李叔的拒绝让女儿心中萌生寒意,其实父亲的做法她也已料到了。她有公婆不假,但公公身体不好,常年卧床,身边一刻也离不开人照顾。
尽管如此,婆婆还是帮她把孩子管到了送幼儿园的年龄。这期间,有多大困难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父母不是没有能力,只不过因为她是嫁出去的女儿。
李叔曾经说:“外孙和家孙是无法相比的,家孙是自己家香火的延续,外孙养的是别家的孩子,女儿虽然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但结婚生子了,就不是一家人了。”
重男轻女的思想,即便是在今天,仍然保留在一些家庭中。李叔的女儿说她并不是想长期依赖自己父母,而是在公婆那里实在不太方便时,他们能搭一把手便够了。
可是她有孩子这四五年的时间,父母一直没有松过口。无论再晚,孩子但凡放在父母家里,他们都会打电话让她接走。
她能理解父母重男轻女的想法,但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就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吗?
李叔说“不可能”,他说对外孙再好,他还是只把“爷爷奶奶当亲人”,就像他自己的孙子一样,外公外婆给买再多东西,孙子回过头来只说“爷爷奶奶好”。
“外孙”真的不如“家孙”更亲吗?
记得小时候,每到寒暑假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一放假,外公就亲自接我们姐妹回去,外婆把攒下来的好吃的东西一股脑地拿出来。
那时候表兄表姐,有四五个孩子,外婆家热闹得像是动物园。外婆从来没有把“家孙”和“外孙”区别对待,相反女孩子还更受外公的宠爱。
记得有一次和表哥发生了争执,他指着我和妹妹说:“这是我爷爷奶奶家,你们是外姓人,不听我的指挥就滚回自己家里去。”
没想到这话却被外公听到,他揪住表哥的耳朵:“这也不是你的家,你不懂事的话,就回你父母那里,让他们好好管教去。”
晚上偷偷地问外婆,她却笑着拍拍我的头,说“咱们家的孩子,没有外姓之说,你们都是外公外婆的孙子孙女,都是一样的。”
接着她说别人家里都是把儿子当成自家人,闺女嫁出去之后就成了婆家人,但是他们不会那样做。儿子儿媳不孝顺才是外人,闺女女婿尊重他们,便是自己人。
在外公外婆的眼里,孙子也好,外孙女也罢,他们从来不会把爱掖着、藏着,所以长大后,我们这些表兄妹们的相处,也如亲生的兄弟姐妹一般。
从来没有因为不是一个姓氏而存在私心,遇到事情时大家更是热心帮助,相互间有时间了也会招呼一声聚会吃饭,长辈们也很少因为琐事而红脸。
可见一家的老人做得好了,不偏不向,一碗水端平,孩子之间才会相亲相爱,相互扶持。
那些认为“家孙”比“外孙”亲的家庭,多半也会区别对待儿子和女儿。
李叔女儿出嫁时,向婆家要了将近20万元彩礼,结果只陪送了一辆价值10万元的车。
儿子娶媳妇时,李叔两口子全款买房,还从女儿那里拿了一些钱给儿子买车。
女儿生孩子比儿媳早半年,那时候想让母亲照顾月子,李叔却说儿媳妇也怀孕了,如果去伺候姑娘,儿媳妇恐怕会不高兴。
李叔夫妻把满腔的爱都给了儿子和孙子,可是他们生病时,却是女儿跑前跑后带着去医院,看医生。
李叔不以为然,他说自己养大了女儿,她也该尽尽孝心。而儿子儿媳将来要为自己养老,他们不能不多为孩子们多做些事情。
带孙子是理所当然的,但带外孙却没有这个义务。
养儿防老,可能李叔的观念还比较陈旧。
可是,他把全部的心血都花费在了儿子一家身上,不但出钱还出力,可儿子却常常责备他说照顾孙子不精细,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兴趣班,他们家的什么也没学习过。
而对待外孙子,李叔最多不过留着吃顿饭,连过夜都不曾有,但家里一有事情,还是女儿在操心。
显然这几年来,他也意识到了女儿和儿子的差别,有时候也会弥补一下女儿,但在下一代这件事情上,想扭转他的看法,或许一时半会并不能行。
其实,家孙和外孙有区别吗?除了姓氏外,并不见得家孙就比外孙更孝顺,外孙就一定靠不住,知恩图报的孩子,从来不分家孙和外孙。
作为父母,倘若能转换思想,对待家孙和外孙尽可能做到一样对待,相信女儿心里得到了宽慰,儿女之间的潜在矛盾得到解决,家庭关系也会进一步融洽。
等到年老需要儿女照顾时,双方相互商量,相互宽容和理解,老人也不至于内心痛苦和纠结,而这岂不正是父母当年想要多生一个孩子的初衷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