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教子之路完整(郭德纲家训曝光)
郭德纲的教子之路完整(郭德纲家训曝光)妈妈听闻此言,哽咽地说:“宝贝,我们以后永远地一直写下去……(写信)就像把我们共同在一起的日子留给未来,让我们一起回忆,我们共同进步的时光。”女儿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她在高高的勇气台上,对爸爸妈妈喊出“爱的宣言”:……网友说:这是一封父爱满满的信。这让我想起《少年说》的于子轩父母,女儿每年过生日时,他们都以写信的方式沟通一次。
文/李核桃
近日,《见字如面3》中,郭德纲写给郭麒麟的家训曝光,引发无数网友议论。在这封《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太尊重自己了》的家训中,郭德纲这样叮嘱儿子:
“既落江湖内,便是薄命人。我本不愿儿从艺,奈何人自有志,无法横拦。”
“人生一世极不容易,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莲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
……
网友说:这是一封父爱满满的信。
这让我想起《少年说》的于子轩父母,女儿每年过生日时,他们都以写信的方式沟通一次。
女儿非常喜欢这种交流方式。她在高高的勇气台上,对爸爸妈妈喊出“爱的宣言”:
妈妈听闻此言,哽咽地说:“宝贝,我们以后永远地一直写下去……(写信)就像把我们共同在一起的日子留给未来,让我们一起回忆,我们共同进步的时光。”
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可敬的父母!
主持人陈铭感慨地说:“我突然想:每年生日也写一下,我觉得好有意义啊!”
用写信来交流感情,这样的家庭教育,真好!
书信是一种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朋友最近很苦恼:她儿子放学后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从不与父母交流。她想跟儿子谈谈心,儿子以功课繁忙为由拒绝深谈。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世界了,越来越不爱听父母的“唠叨”了。
这时候,何不用写信这种交流方式,向孩子传达你的爱意呢?
李群峰在《儿童沟通心理学》中说:“把一些不便用口头表达的情感以书面的形式,写在信纸上给孩子,这会加重父母表达内容的分量。”
有一个母亲,在儿子踏入上海交通大学军训时,写了一封关怀信。她在信中说:
自从儿子到了上海,上海的天气,上海交大的大小事都成了我们关心的对象。因为一个人,爱上了一座!
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可这位妈妈,没有唠唠叨叨孩子要注意什么,而是用书信这种载体,向孩子传达了“有形”的关心。
试想一下,同样的话语,用口头表达,会不会有“肉麻”的嫌疑?有些话,用文字表达出来,不但更有条理,而且也更情真意切。
有些话题,用书信这种表达方式,还能避免孩子与父母交流的尴尬,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心。
比如这样的话题:
当孩子犯错、情绪低落或者有其他错误行为时,他们的自尊心会使得家长很难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时候,书信就像一位负责沟通的天使,将父母的爱用平和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至于沾染上语气、态度、情绪等非语言信息。
这种沟通方式,孩子更能接受,而且还可以反复阅读,慢慢领会,因而也更有效。
书信是一种“有形”的精神财富
信件与口头表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可以保存下来,是有形的“精神财富”。
气质女神袁泉,不到11岁便背井离乡,独自到中国戏曲学院学表演。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时代,陪伴她成长的,就是与父母往来的近300封信。
小小年纪,人生地不熟,加之学业上的压力,这些令袁泉恐惧。
面对女儿的无助,她的父母在信中安慰她说: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泉泉,切记住,在挫折面前不气馁,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振作起来吧。”
多年后,这些泛着黄的“有形鼓励”,穿越时光,再次向袁泉传达着爱与信任,令人动容。
父母不在身边,但因为信件的传承,他们对她的教育,便以一种有形的方式贯穿成长,让爱从不缺席。
好的教育方式,是世代传承的。
袁泉当了妈妈后,也打算让女儿好好写字,“希望将来可以收到她亲手写的信”。
今天,多少家长因孩子的磨蹭而吼叫,因辅导写作业而“心脏病发”,原本的谆谆教导,却以语言暴力的形式,传达了更多的负面情绪,而非爱的教育。
这时候,不妨给孩子写一封信吧!
父母在写信的时候,多数时候都能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写出的话也更能说到孩子心坎里。
被书信打动的孩子,会将书信反复阅读,细细品味,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写信,让孩子的人生更有仪式感
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女儿圆圆参加“十八岁成人仪式”之际,给女儿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尹建莉先回顾了女儿从出生到上学的成长历程,感叹女儿已经“长大成人”。
然后说出信的主体:爸爸妈妈欣赏你!举例说明女儿从小就很懂事,为人谦虚平和,三观健康成熟,相信她有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她希望女儿再接再厉,去感恩遇到的所有人和事。
这封信,既有对之前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展望,从而让“十八岁成人仪式”这个特殊的日子,变得非同一般起来。
这不仅让人想到日本的“成人式”:父母们让孩子们穿上节日礼服,迎接他们人生的新航程。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仪式感,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有了仪式感,我们就能更用心地感知世界的爱与美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仪式感。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早上一句“我爱你”,可以是每天晚上读一个故事,可以是每年一次亲子旅行。
仪式感,当然也可以是某个特别日子里的一封书信。
就像圆圆在“十八岁成人仪式”时,收到妈妈的书信。
就像郭麒麟18岁生日时,收到爸爸的家训。
给孩子的信,写什么呢?
每一封给孩子的信,都是献给孩子最珍贵的亲子书。
可是有的家长却苦恼,不知道该给孩子写什么。
南京有位母亲,她在女儿出嫁当天,送出了一份不可复制的嫁妆:20万字的成长随记。
这位妈妈从女儿出生便开始写日记,将女儿27年来的成长点滴都一一记录了下来:
女儿4个月,开始长牙了。
女儿7个月,会挥手说“再见”了。
女儿9个月,会喊“爸爸妈妈”了。
……
这份成长随记,记载了女儿27年的人生历程,也承载着母亲对女儿27年的爱。
所以,给孩子写信,并无定法,亲子之间,有什么不能聊的呢?
可以回忆生活的点滴细节,可以打开话匣说出心理话,可以希冀,可以建议,可以畅想。
只要家长感到温馨有爱的,都可以用心与孩子交流。
即使是一些不愉快的事,用书信这种特殊的载体,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
木心在《从前慢》中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个时代,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生活节奏快,但孩子的成长,依然是一步一个脚印,快不得,急不得。
写信,一种古老的情感交流方式,用作联结亲子的纽带,反而更显真诚,更能传情达意。
从这个角度而言,写信不也是一种时尚的“育儿神器”吗?
从此刻起,我决定以书信这种语言,给孩子讲讲平凡小事中的真善美,让语言在传情达意的功用之上,承载起一个老母亲的爱。
我亲爱的孩子:
纸短情长,见字如晤!
……
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