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坏人(014我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我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坏人(014我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2、再到搞到东西吃的行为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就有了许多的可能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比如:食物匮乏时,就会有竞争,你争我夺;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以及人类吃动物肉; 就你个人而言,馒头虽然能填饱肚子,但你要的却是山珍海味,欲望和满足之间也总是让你失去平衡。。。。。。1、这个“我”从自身维持本能的需要(也就是我饿了的觉受)到引发我要吃东西的想法,这是本能的需要,这个过程可以姑且认为还没有善与恶的分别;当然如果你一定认为有,那只能说是这个“我”的原罪,正如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身“人的本性”,到底什么才可以用来界定为人的本性呢?第一种观点:我们人都是自私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觉知、意识、行为首先都是从自己这个“我”出发点,方便举例说:我感觉我饿了,所以我要吃点东西,所以我要搞到我要吃的东西,进而发展到我要吃更好的东西。。。。我们分析这个过程: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我们芸芸众生争论从未停止过。。。。。。
我们每个人也在无时不刻的反问和考量着自己:我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这一发自内心深处心灵的召唤,可能是“原罪”,亦可能是新生的朝阳。
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身“人的本性”,到底什么才可以用来界定为人的本性呢?
第一种观点:我们人都是自私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觉知、意识、行为首先都是从自己这个“我”出发点,方便举例说:我感觉我饿了,所以我要吃点东西,所以我要搞到我要吃的东西,进而发展到我要吃更好的东西。。。。我们分析这个过程:
1、这个“我”从自身维持本能的需要(也就是我饿了的觉受)到引发我要吃东西的想法,这是本能的需要,这个过程可以姑且认为还没有善与恶的分别;当然如果你一定认为有,那只能说是这个“我”的原罪,正如所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再到搞到东西吃的行为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就有了许多的可能性,或者说不确定性,比如:食物匮乏时,就会有竞争,你争我夺;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以及人类吃动物肉; 就你个人而言,馒头虽然能填饱肚子,但你要的却是山珍海味,欲望和满足之间也总是让你失去平衡。。。。。。
从上面这个“我”为出发点,进而会形成“我”的放大,或者说把这个“我”外化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比如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我必须对家庭负责,我必须对组织负责,我必须对国家负责。所以这种利益共同体的认同,就具有排它性,这种排它性,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即认为是“恶”。
第二种观点:我们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基于第一种观点,“我”是一切恶的原罪。我们提出“我”之上的一个“真我”,而真我是善良的。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才是真我呢?
方便起见,我们还是拿上面的举例说:我感觉我饿了,所以我要吃点东西,所以我要搞到我要吃的东西,进而发展到我要吃更好的东西。。。。我们分析这个过程:
1、我感觉我饿了,所以找点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上面的“我”说,馒头不好吃,要吃野味; 而“真我”说:其实我只是饿了,吃点馒头就好。所以,能止息自己的欲望即是真我的本善;
2、再到搞到东西吃的行为的实现过程中,在食物匮乏的时候“真我”说,困难时期,每个人都少吃点,共度时艰。甚至在红军割草地时,有炊事班长割自己的小腿肉熬汤以补充羸弱战士的身体。能舍己为人,突破上面“我”的身与心的局限,把“我”外化成了“大我”,这即是真我的本善。
从以上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心量的大小才是问题的关键。
心量大了,小我,变成大我,大我变成无我。
而事实上,本就没有一个我,而我们却始终执着有一个我。
如此说来,无我,即是最大的善,没有偏颇,没有分别,
有的只是,平等、和善,寂静,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