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参数与续航能力(电池容量越大续航越长)
电池参数与续航能力(电池容量越大续航越长)不过有人会说 小鹏P7 2020款后驱超长续航智行版续航高达706km 这样的表现难道不香么?凡事综合来看 这款车补贴后售价高达25.49万元 且经笔者实测该车仅600公里左右的实际续航 这与其高达80.87kWh的电池容量 所造成的更大电池重量和电池成本 存在紧密联系。所以 消费者没必要花这么多钱 去购买续航存在一定水分的产品 更没必要一味追求高续航 够日常通勤和应付短程跨城旅行即可。综上而言 新能源汽车同样存在电池增大所造成的边际效应 一味增加电池容量的方法并不可取。以北京上班族每天通勤20公里为例 500公里续航可让他们通勤25个工作日(每月22个工作日) 且中间不用充电。假如节假日短途跨城旅行 500公里续航可让他们轻松应对。那谁是代表性的产品呢?笔者首推最近以真实续航口碑著称的热销车型——北京现代菲斯塔纯电动 其得益于56.5kWh合理的电池容量 带来490km的真续航表现 既可
来源:和讯网
众所周知 近几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全面爆发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开始接受、认可、青睐纯电动车。不过 其中不少消费者 对纯电动车仍存在固定认知。他们认为影响纯电动车续航的因素 只有电池容量 其他均不会对续航里程造成多大影响。这样的认知是否存在偏见?今天 笔者就跟大家破除一下纯电动车的认知误区。
新能源认知误区一:电池容量越大 续航就会越长
电池有“边际效应” 一味增加容量并不可取。想理解“边际效应” 就得先知道什么“边际”。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它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商品带来的效用。用更通俗的话讲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而边际效应就是你多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 所能带来的新增的享受。
举个简单例子 当你很饿时 吃第一个汉堡时让你很满足 它给你带来的效用很高。可是 第二个汉堡就没第一个那么满足 边际效应就少一点 等到了第三、四个 这种满足感便逐步递减 这就叫“边际效应递减”。
所以 “边际效应”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上 根据边际平衡定律 并不是电池越多 就会带来续航越长的表现。最重要的是 纯电汽车若一味追求大容量电池的堆积 还会造成电池成本的陡增。同时 电池位置布置难度也会攀升 这会让车企 不得不额外支出对电池结构布置的研发成本。这样一来 纯电汽车的生产成本 就会随之提高 而当其进入市场那一刻起 这些成本 则不得不由消费者买单 增加消费者购车压力。
在目前纯电汽车市场上 续航里程水平参差不齐 从400公里到500公里再到600公里 各种长续航产品应有尽有。但对当下消费者而言 续航多少才够用?这在笔者看来 500公里续航左右的产品 可谓恰到好处。
以北京上班族每天通勤20公里为例 500公里续航可让他们通勤25个工作日(每月22个工作日) 且中间不用充电。假如节假日短途跨城旅行 500公里续航可让他们轻松应对。那谁是代表性的产品呢?笔者首推最近以真实续航口碑著称的热销车型——北京现代菲斯塔纯电动 其得益于56.5kWh合理的电池容量 带来490km的真续航表现 既可满足上班族日常通勤代步 又能解决“跨城旅行说走就走”的需求 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有人会说 小鹏P7 2020款后驱超长续航智行版续航高达706km 这样的表现难道不香么?凡事综合来看 这款车补贴后售价高达25.49万元 且经笔者实测该车仅600公里左右的实际续航 这与其高达80.87kWh的电池容量 所造成的更大电池重量和电池成本 存在紧密联系。所以 消费者没必要花这么多钱 去购买续航存在一定水分的产品 更没必要一味追求高续航 够日常通勤和应付短程跨城旅行即可。综上而言 新能源汽车同样存在电池增大所造成的边际效应 一味增加电池容量的方法并不可取。
新能源认知误区二:电池能量密度的高或低 一点不重要
除了电池容量大小 电池的能量密度 也是衡量电池性能的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能量密度高了 电池就轻 汽车负荷相应减少 续航也就能够相应增加;而如果能量密度低了 相同重量下的电池容量就会变少 续航也会降低。
这样一来 有不少人认为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即可解决续航问题。可问题在于 如果能量密度是关键问题 那车企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之路 是非常艰难的 其中 必须面临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矛盾。于是 使电池能量密度保持“合理值”的同时 又给予电池配备智能温控系统 成为当下高品质纯电产品的主流。
以菲斯塔纯电动为例 通过搭载宁德时代(300750 股吧)提供的三元锂离子电池 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41.4Wh/kg 容量为56.5kWh 工况条件下百公里耗电量为12.7kWh 使得NEDC续航里程高达490km。相比较之下 广汽Aion S 530版虽同样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离子电池组 但高达150Wh/kg的电池能量密度 并没带来长续航里程 仅为410km 这样的表现难与菲斯塔纯电动抗衡 同时也让笔者此前提到的“边际效应”再次展现。
需要强调的是 菲斯塔纯电动搭载的智能温控系统 可对电池进行实时监控 同时通过液冷系统进行温控。当动力电池温度高于32℃时 通过冷却器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当动力电池温度低于-5℃时 通过加热器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 使电池在理想温度下工作 并保证电芯温差在5℃以内。
菲斯塔纯电动智能温控系统
正因如此 菲斯塔纯电动可实现在零下30°C到零上55°C的区间内 保证电池高效工作 一方面 确保高温下行驶 不会因电芯温度过高导致整车动力性能受限 带来0-50km/h加速时间3.5秒的强劲动力表现 NEDC续航里程高达490km的优异性能;另一方面 延长动力力电池寿命 并且极大的降低安全隐患。
新能源认知误区三:引擎舱“空空”的 总觉得是厂商“偷工减料”
与购买燃油车时一样 多数消费者 特别在意纯电车引擎舱里是否“充实” 否则就以为厂家偷工减料。尤其对电机 这个我们称之为“汽车心脏”的重要配置 他们也希望做到“大而饱满” 以此来保障车辆的行驶品质和驾驶乐趣。
其实 电驱集成化、轻量化 已成为当下高品质纯电产品青睐的主流技术。有相关研究表明 纯电动车每减少100kg重量 续航里程可提升10%-11%。所以 电驱若不顺应大势所趋 “反其道而行之” 一味的追求“大而饱满” 以至于造成车头质量加重 影响续航里程。这样的产品 恐怕消费者难以接受。
我们仍以菲斯塔纯电动为例 其搭载的大陆集团三合一电驱动系统 得益将电机、逆变器、减速器三大关键组件进行一体化设计 有效缩短各部件之间的距离 减少整车线束、接插件、管路、箱体等部件的使用 在优化传输路径、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 更以76.9kg的质量 带来轻量化优势 助力汽车降低了能耗 提升了续航里程。并且 定子采用扁铜线绕组方法 带来更好的槽满率 使得整个电机质量更轻 整体能耗也随之下降 动力表现也更为突出。
相比较之下 广汽Aion S虽然也采用三合一电驱动系统 但其88kg的质量 以及定子采用圆铜线绕线组方式 致使410km版本车型竞争力不及菲斯塔纯电动。即使有续航能力上略优的510km版本“坐镇” 也掩盖不了该车在一味追求高续航里程时 实际续航存在一定水分。此前笔者曾实测广汽Aion S续航510km的版本 充满电到电量耗光 只行驶416km 且当电量低于40%后 电量出现十几公里断崖式掉电现象 容易引发里程焦虑。笔者认为 这与采用其电驱定子采用圆铜线 所造成的低槽满率、低功率密度和高重量 存在一定关系。
新能源认知误区四:所有汽车刹车只会耗能
大家都知道 燃油车的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采用“摩擦制动”。在整个过程中 刹车多产生的摩擦力 虽然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消耗掉 但该过程产生的大量能量仍无法进行回收 进而导致油耗的增加。这样的固有印象 令很多消费者 认为纯电产品的制动原理 也是“摩擦制动” 同样无法回收能量。
基于此 我们看到菲斯塔纯电动搭载了一套智能制动能量再生系统 即第三代IEB系统 相较广汽Aion S采用的传统制动系统 该系统不仅可以彻底消除制动系统对真空的依赖 高效抑制制动故障 延长使用寿命 还通过重量减少3.1kg、将部件从3个减少至1个、液压管路反应时间从0.37s大幅缩短至0.24s等 带来高集成化、轻量化、快速响应等优势 为大幅提升能量回收效率赋能。
菲斯塔纯电动搭载第三代IEB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 如何将能量回收系统实际应用到车型之中。菲斯塔纯电动采用了能量回收拨片设计。该拨片位于方向盘下方 回收等级设置为0、1、2、3四个挡位 驾驶者以“左加右减”的方式 轻松实现能量的回收。此外 菲斯塔纯电动还通过配备经济(ECO)、舒适(Comfort)、运动(Sport)和超经济(ECO )四种驾驶模式 为进一步降低能耗锦上添花。
写在最后
就当下市场而言 纯电动汽车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这一细分市场 在经过快速发展、补贴退坡后 逐渐成为汽车厂商技术比拼的角力场。在这当中 电池容量虽是影响纯电汽车续航长短的重要因素 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诸如电驱系统是否轻量化让整备质量减重 以及是否拥有智能制动能量再生系统等 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纯电汽车的实际续航表现。
这一点 我们欣慰看到 菲斯塔纯电动并没一味追求大容量电池 同时还通过在电驱、制动等方面技术优势 不仅改变了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知误区 更为490km长续航“增砖添瓦” 这值得消费者关注 也值得消费者“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