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经典语录(杨振宁用12个字感动世界)
杨振宁经典语录(杨振宁用12个字感动世界)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所有人都对爱因斯坦的睿智不吝赞叹,但是和爱因斯坦交谈过一个半小时的杨振宁,却说“我并未从中得到什么智慧”。杨振宁究竟说了什么?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又是何故何时加入美国籍?在毛主席离世的41年过后,他又是因何重入中国籍贯?在杨振宁的口中,爱因斯坦是一位孤独的物理学家,他从不惧怕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不同意,而是始终坚持自己想法。爱因斯坦
进入1976年之后,毛主席的身体是每况愈下,周总理和朱德元帅的接连逝世,对于毛主席而言更是莫大的打击。
周总理、毛主席、朱德(从左至右)
他时常感叹自己“大限将至”,而在1976年9月9日这一天,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3岁。
悲怆地哭喊在9月的北京激荡,为了悼念伟大的毛主席,美国华人也自发行动起来,用悼念会表达对毛主席的缅怀,而身为代表的杨振宁也用短短12字将追悼会的悲痛气氛推向高潮。
杨振宁究竟说了什么?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又是何故何时加入美国籍?在毛主席离世的41年过后,他又是因何重入中国籍贯?
爱因斯坦的“同事”在杨振宁的口中,爱因斯坦是一位孤独的物理学家,他从不惧怕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和不同意,而是始终坚持自己想法。
爱因斯坦
所有人都对爱因斯坦的睿智不吝赞叹,但是和爱因斯坦交谈过一个半小时的杨振宁,却说“我并未从中得到什么智慧”。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凭借自身的出类拔萃,杨振宁在1949年的时候就加入了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所。
杨振宁(左)
研究所里是人才辈出,但是杨振宁却当之无愧是人才中的翘楚。
因为这样,他多次出席爱因斯坦的讲座,也在五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凭借一篇关于统计力学的论文与李政道一同得到了与爱因斯坦深入交谈的机会。
李政道
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高枝”,但对于杨振宁而言,更多的情绪却是遗憾。
因为爱因斯坦的语言系统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时常在交谈的时候飚出一句德语,这让对德语一窍不通的杨振宁很是费解。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振宁的内心实在太过紧张,彼时的爱因斯坦是闻名世界的大师,而他却只是一个将将崭露头角的研究员,实力的巨大悬殊,难免让紧张的情绪占据了上风。
双重原因的加持让一个半小时的洽谈并未给杨振宁带来醍醐灌顶的收获,但是在历经沉淀之后,杨振宁却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的泰斗”,不少人赞其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又一风格卓越的大师。
杨振宁
那么,李振宁到底有多优秀?
蒋介石的内战和外国侵略者的挑衅,让新中国成立之前多有纷争,但是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杨振宁却从未放弃过对物理学的研究,在1946年前往芝加哥读研时,对所有的现代物理学熟稔于心。
1947年年初,杨振宁因为“内心幻灭”致信黄昆,可正是这一年,他钻研的4个题目,全部开花结果,为物理学再辟4个重要发现。
黄昆
决心专攻理论物理之后,杨振宁不仅多次斩获国际大奖,还成功拿下含金量极高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少人都说因为杨振宁的出现,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但这份荣誉,更多的却是属于杨振宁个人,而并非是中国。
因为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的杨振宁户籍一栏上,赫然印着的是美国。
而这一切蒋介石都是难辞其咎。
杨振宁的原配名为杜致礼,她的父亲杜聿明是国民党的高层。
杨振宁与杜致礼
知晓自己手下的准女婿是炙手可热的高知人才,蒋介石自是不会轻易放过,而是软硬兼备。
他一边用地位和金钱引诱杨振宁加入自己的麾下,并在杨振宁尚未同意的情况之下,将其任命为“民国中央的研究院院士”,一边又痛下杀手,扣押了杨振宁的岳母曹秀清。
杨振宁清楚地知道,曹秀清只是蒋介石对自己“不识好歹”的警告,但他并不想与心术不正的蒋介石同流合污。
再加上彼时的中国并未有杨振宁的“一席之地”,所以他才加入了美国籍。
杨振宁
说是没有用武之地,是因为杨振宁的所学并非像邓稼先研究的核物理一样,可以在中国需要的时候即刻派上用场。
理论学物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出成果,但由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将导弹、卫星等捍卫国强的武器研制出来。
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也为了不额外耗费国家的物力和财力,所以杨振宁才选择留在美国潜心研究,等祖国腾飞之时,将自己的知识尽数带回国家,并且教授给学子。
种种原因,让杨振宁选择了留在大洋彼岸,但是背井离乡的日子里,对于中国母亲,杨振宁却是未有一刻相忘。
杨振宁
周总理的宴请1957年,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众人员在瑞典首都为他举办了贺宴,但是在人声鼎沸之中,本应占据主位的杨振宁却在喧嚣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有人鼓吹共同举杯为杨振宁庆祝的时候,应该表达感谢的杨振宁却对着中国的方向,情真意切的说出一句“我为自己的中国身份感到骄傲,我爱中国”。
台下一片顿时鸦雀无声,但杨振宁却毫不在意,终于饮下了属于自己的那杯庆功酒。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胸怀大度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伸出了跨域历史的友谊之手,中美关系趋于好转,而早在1971年的7月28日,周总理就在人民大会堂亲自设宴接见了杨振宁夫妇和杜聿明夫妻。
尼克松访华
杜聿明原是国民党的将领,在淮海战役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毛主席和周总理一向是非分明,从不滥杀无辜,而是以劝降为先。
迷途知返的杜聿明因为表现良好在1959年的时候,得到了周总理的特赦,还担任了新中国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化罪过为功勋。
杜聿明
而这也是他为何能与周总理和杨振宁同桌吃饭的原因。
周总理的宴请桌是杨振宁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岳丈,但是他出于礼数,他开口称呼的还是一句“杜先生”。
“振宁同志,你应该称呼他岳丈大人才对”。
周总理笑呵呵地说,杜聿明也跟着笑,看着热热闹闹的餐桌,杨振宁第一次有了真正回家的感觉。
周总理与杨振宁
这是杨振宁第一次访问中国,虽然他极其想要面见毛主席,但是因为中美关系尚未“敞开窗户说亮话”,所以杨振宁并未得偿所愿。
直到1973年7月12日,杨振宁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一次他没有任何的隐藏,对于负责接待自己的人直接坦言“我想见毛主席”。
毛主席与杨振宁
身为一国领袖,再加上很多事情毛主席都喜欢亲力亲为,繁忙加班工作到凌晨对于毛主席是家常便饭,但是得知杨振宁想要与自己会面,毛主席还是在7月17日的下午,让周培源将杨振宁带到了中南海的办公室。
对于人才,毛主席始终秉持尊重的原则,但是对于杨振宁,毛主席却还是多出了一丝特殊的“敬重感”,而这一切,都与杨振宁自己的所为有关。
毛主席与杨振宁
在美国的时候,杨振宁就极其关注祖国的发展情况,1972年6月回国参观西安交通大学时,他发现教授在授课时要求学生按颜色将电阻分好,立即就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书信。
条理化的规范自是无错,但是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这却是与物理学科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
收到杨振宁“应该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提醒的周总理,也是迅速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实用性的增强。
除此之外,对于在美的中国人,杨振宁也总是不吝相助,而他总说的一句话也是“中国人才是我的胞亲”。
才华难掩,美国科研团队多次邀请杨振宁加入美国的核武器制造部门,但无论开出多么优渥的条件,杨振宁总是不为所动。
杨振宁
因为他知道若是自己“助纣为虐”,中国的境地就会更加危险。
一旦自己参与研制的炮弹落在中国的土地之上,他便再也没有了回家的机会,杨振宁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中美关系出现缓和之后,杨振宁当即明确表示了自己想要回国的念头,而国务院也用一句“大门永远敞开”表达了对杨振宁的欢迎。
大陆地覆天翻的变化让杨振宁吃惊,但这些消息他却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在回到美国之后针对中国的近况做下多次报告,更多科学家和漂泊在外的同胞回国效力发展的念头也就愈发的强烈。
十二字感动世界杨振宁的所作所为,毛主席都知道,于是他才会在杨振宁表示想要面见自己的时候,选择了亲自接见。
杨振宁
“振宁同志,近来可好?最近在做什么研究啊?”
主席的关心让杨振宁受宠若惊,心中更是出现了与爱因斯坦会谈时的局促感。
不过这一次的不安感却消散得很快,因为毛主席握住了杨振宁的手。
手掌的温暖直达杨振宁的心间,他平静了下来。
“主席,我最近在做粒子方面的研究”。
身为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才华并非仅体现在作战之上,他早就知道,武略能安邦,而文韬却是强邦的第一发展力。
毛主席
于是毛主席从未停止过学习,两人聊得很是投缘,直到工作人员近来提醒主席应该休息了,杨振宁和周培源才起身道别。
“振宁同志,祖国永远欢迎你回来”。
听到毛主席的这句话,杨振宁的眼泪差点决堤,因为民族的认同感,因为主席的理解和支持,他回头对主席笑,郑重的说出了一句“一定会的”。
这是二人无数不多的会面,但随着年岁的渐长,毛主席的身体是每况愈下,虽然杨振宁在1974年的6月再次访问中国,希望再见毛主席一面,但却因为主席的身体实在欠妥,只能委托叶剑英向主席问好。
叶剑英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对人民的不舍之中,缓缓闭上了双眼,中南海顿时哭声一片,而在消息通过广播告知全国之后,上亿的中国同胞更是自觉走上街头,对着北京的方向行礼叩拜。
他们哭着喊伟人一路走好,他们啼哭着说谢谢您,您为中国和人民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
而在美国的侨胞们,也自发组织了追悼会,在大洋彼岸送上对毛主席的缅怀。
身为华侨代表,杨振宁在诵读致词的时候几度崩溃,但最后一句“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却是在人群中爆炸,所有人都因感动再度泪崩。
杨振宁
短短十二字下,潜藏着的却是直击人心的巨大力量,而对于在中国“开天辟地”的毛主席,也着实担当得起。
虽然毛主席在世的时候,杨振宁的身份始终是中国的“探访者”,但是在2001年的时候,杨振宁却义无反顾的拒绝了美国知名学府的返聘,返回中国定居,并担任了清华大学的教授一职。
杨振宁从前说“自己要将自己的所学对中国的同胞倾囊相授”,于是他回到了中国,成为了科学的引路人,用三寸讲台为中国培养出了65名博士。
杨振宁
受他开蒙的学子遍布中国的各大岗位,用聚是满天星的力量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奋勇向前。
而杨振宁本人也在2017年的时候正式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了如假包换的中国人。
散是一把火,聚是满天星,正是因为一众像杨振宁这般科学家的坚守和耕耘,中国的科学发展才能宛若乘坐火箭,一飞冲天。
大步迈进的背后不是一人的努力,而是全国同胞的鼎力同心,只要所有的同胞目标一致,中国就一定会始终腾飞。
杨振宁
而这也是人民能够还予毛主席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