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离世他依然坚守岗位(她心地善良敬业爱岗)
奶奶离世他依然坚守岗位(她心地善良敬业爱岗)1964年10月糖厂榨季开始,廖玉权以职工家属身份报名季节工,分配到糖厂食堂当售票员。她勤勉的工作态度终于获得了认可,1970年转为糖厂正式职工,依然在食堂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黄炳坤(左)当年与战友加工友、兄弟情谊深的刘文发(已仙逝)留影廖玉权9岁才开始读书,至1956年县西小学39班毕业,因在当地升学受阻而转至梧州建信初中,后又返回贵县贵城镇中(均是民办学校)……,直至走出社会做零散工。1960年进入贵县自来水厂当临工后不久,遇到了年长她9岁、憨厚老实的黄炳坤,于1962年11月喜结连理。廖玉权与黄炳坤黄炳坤儿时随父母在香港靠打工生活,日军入侵香港时不幸家人被冲散。他只身流落到广东惠阳,解放后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读广州纸校,分配到南宁再转来贵县供电所(当时供电所归属糖厂管)。供电所与糖厂分开后,他又回到贵县糖厂动力车间,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约两个月前,我在头条发了一篇讲述当年县西小学同届学友:《她年届80,高小毕业即历尽艰辛,现今夫妻和睦,儿女双双幸福满满》(简称《幸福满满》)的文章,当时限于篇幅,部分细节尚未披露,现补充续说如下。
廖玉权(前排右1)
她名叫廖玉权,1942年生,贵县西五街人,祖辈勤俭持家创业,因临近解放时家中曾请人教学蒸酒养猪为生计,解放后被评为工商业成份,这成为她父亲蒙受冤案、她本人曲折一生的根源。
18岁的廖玉权
廖玉权9岁才开始读书,至1956年县西小学39班毕业,因在当地升学受阻而转至梧州建信初中,后又返回贵县贵城镇中(均是民办学校)……,直至走出社会做零散工。1960年进入贵县自来水厂当临工后不久,遇到了年长她9岁、憨厚老实的黄炳坤,于1962年11月喜结连理。
廖玉权与黄炳坤
黄炳坤儿时随父母在香港靠打工生活,日军入侵香港时不幸家人被冲散。他只身流落到广东惠阳,解放后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读广州纸校,分配到南宁再转来贵县供电所(当时供电所归属糖厂管)。供电所与糖厂分开后,他又回到贵县糖厂动力车间,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黄炳坤(左)当年与战友加工友、兄弟情谊深的刘文发(已仙逝)留影
1964年10月糖厂榨季开始,廖玉权以职工家属身份报名季节工,分配到糖厂食堂当售票员。她勤勉的工作态度终于获得了认可,1970年转为糖厂正式职工,依然在食堂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
廖玉权
糖厂食堂起初分别设在大厂、独山两个生活区,车间工人上班的用餐,由两个食堂分定车间地段送去。由于从食堂与车间相隔较远,从准备到送达,花式品种及数量多寡、防冻保温等实际问题,均不尽人意。廖玉权前期在独山食堂工作。
当年的大厂食堂
后来厂领导为了更妥善地解决上班工人的用餐问题,后勤服务部从大厂及独山食堂,分别抽了陈、孙两位师傅和廖玉权三人,加入新招的季节工共30多人,在邻近糖成品仓西侧,建立了车间食堂。车间食堂的人员跟着车间工人三班(即日班、上夜、下夜班)倒。每班安排10人左右,因日班工作量较大,人手安排稍多一些。
大厂食堂二楼餐厅
车间食堂运转正常后,上级把男工人逐渐抽调,换成全女工并称之为“三八食堂”,廖玉权被任命为炊事班长,她带领17名职工,加上开榨期时的季节工约15人,应对车间数千人三班倒的餐饮供应。
廖玉权
廖玉权对工作尽心尽力,由原来的米饭菜、馒头、包子供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增加变换花样。如夏天清补凉冬瓜绿豆汤、冬天小锅煮肉粉、狗肉粉,端午节灰水粽,日常做豆腐花,等等,以保证上班职工供应,且和吃得好、吃得暖。到后来,还进一步学做烤包、卷粉、饺子以及中秋节的月饼。她还试搞技术革新,发现粮店供应的米有沙,便提供方案给领导,让木工组做淘米机;做馒头包子搓面费时费力,她建议做拌面机;在领导支持及车间工人的协助下,付诸实践,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廖玉权(前排右2)与其他部门的同事接受表彰时留影
后来,廖玉权又提议做粉利机并得到采纳,那年代能在厂里节假日供应粉利,是令职工十分开心的事,也是炊事班最忙碌的日子。她们持续多天的日夜辛劳,与职工的心坎想到一起,觉得很值!厂领导和职工的好评,更是一种鞭策,使人干起活来象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她有时半夜醒来,想到开饭时间最忙,会连夜赶去三八食堂协助工作,待告一段落才放心回家。
一年前的廖玉权,年近90了,还跨一字脚
廖玉权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身作则,周围的人都看在眼里。在她的带动下,炊事班全体女工任劳任怨,团结协作,劲往一处使,一心把三八食堂搞好。她坚持岗位责任制,定员定岗,白案、红案、洗菜切菜、杂务等明确分工,使容易发现及解决问题;但是分工却不分家,忙时就先协助,主次分明。
胸前戴花的廖玉权于1978年
文化程度并不算高的廖玉权,还在食堂中探索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除每天算计各班组饭菜品种花样及季节时令的适宜口味外,还要负责经济成本核算,做到日清月结……。班组每天领的肉类、蔬菜、米面等收到的饭菜票,每班清点如数交接、登记、保管。账目清楚,经得起上级的随时抽检。
廖玉权老伴黄炳坤年轻时的军装照
廖玉权严于律己,从小事做起。上班在食堂就餐时,她与其他炊事员一样,只领取统一分好的一碟菜,饭吃多少就每餐记着,每月结交伙食费。节假日为职工服务的月饼、粉利等食品,炊事班先人后己,在职工计划供应的任务完成后,炊事班才能最后分配,中途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多吃多占。
廖玉权(左2)与她的“县西”校友们
俗语说女人是非多、三个女人一个圩,可是三八食堂由于廖玉权凝聚了女工的集体团结协作精神,却极少有争执和口舌是非的现象,这是十分难为可贵的。食堂曾连续十年被评为厂级、县级及自治区级的先进单位,廖玉权和她的同事,多次被授予先进个人或优秀女工,以及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这都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
属于全体食堂女工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奖章
廖玉权敬业爱岗,以食堂为家,她自己的家,就离不开老伴黄炳坤的操持了。笔者在《幸福满满》一文中,除交代了黄炳坤的身世外,还有他的低调做人。包括2021年,身为志愿军老兵、有65年党龄的他,在荣获了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之后,觉得只是分内之事,不愿意作过多的宣扬。
黄炳坤
其实他们夫妻之间,相互关心敬佩,友好相处了近一个甲子轮回,可歌可泣之处是颇多的。1992及1993年,廖玉权与黄炳坤先后在糖厂退休。她和厂里的退休工友开始练习太极拳,两人后来一起玩起了太极拳剑,曾代表厂退休办参加市老年人体育活动和参加过自治区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廖玉权还到老年大学,执教过太极拳课。
廖玉权与黄炳坤双双起舞
新世纪初为了帮助照看孙儿,两老去梧州之后,廖玉权就暂停了太极拳运动,而黄炳坤的自律性很强,他几十年如一日,凌晨4点便起床,从头到脚按摩穴位,在梧州时也一直坚持练八段锦。他个性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与人为善,电工技术也十分了得。
共同经历数十年的一家五口
黄炳坤尽管已年近90了,依然身体硬朗,乐意做一些洗菜、晾衣服之类的家务。他一如既往,将妻子当成宝贝,甘当一名百依百顺的好丈夫。难怪廖玉权的微信称号为“乾坤”。乾是她的本名,再取老伴名字中的坤字连在一起,是为“乾坤”。
乾坤组合
“乾坤”所传承的儿女孙辈,也十分有特色。尤其是两个女儿,在计划生育的特殊年代,于1997及2000年,分别诞下了两对双孖女(参《幸福满满》一文),4个可爱的外孫,曾经使她忙得团团转!
廖玉权与黄炳坤
现在,子女都已渐次踏入退休年龄,孙儿一辈风华正茂,每逢节日假期,各路人马分别从广州、南宁、梧州等地,汇集到贵港糖厂家居的两老身边,奉上爱心孝意。晚辈回来,外公外婆清闲了,尽情享受女儿与外孫大厨的手艺和滋味,有时显得乐呵呵的。他们对外则戏称“回乡团”又返回来了,不失风趣幽默。平时,远在北京的外孫大孖姐妹,还订送过生日蛋糕、花篮和红包,增添喜庆……。
乾坤与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原来的大厂食堂还原地未动,但昔日的糖厂烟囱已经熄火,逐步整体搬迁。整个厂区,已有了新的发展规划。往昔的浮华,只能在贵港人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
廖玉权 (前排左4)与以前一起工作的工友,时不时大家相聚一堂
在旧厂区宿舍旁的林荫道上,不时还可见到廖玉权及一群老者舞剑练功的身影。她与已退休下来的工友,每年都还相聚一、二次,特别是“三八节”的日子,就像自己的生日一样!也许,这就是不少平凡人的生活真谛!笔者最后,衷心祝愿这对老鸳鸯,身心健康,白头偕老。友友们觉得呢?谢谢阅读,敬请留言与关注。